50式和54式衝鋒鎗為何服役時間很短就退出我軍一線部隊了?

2019-06-24   皇家橡樹1972

這面在雪洞內警戒的志願軍戰士手裡的槍就是50式衝鋒鎗,它是在蘇聯衛國戰爭中研製的「波波沙41」型(PPSh)衝鋒鎗基礎上仿製的。

我軍第一代衝鋒鎗是50式衝鋒鎗,它們是在蘇聯的波波莎41(PPSh)基礎上仿製而成,這款衝鋒鎗經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考驗,性能穩定、火力持續性強、工藝簡單,是當時蘇聯紅軍的形象代表和基本武器之一,再與德軍MP38/40衝鋒鎗對抗當中屢占上風,從史達林格勒一直打到了柏林!

圖片上這個紅軍小戰士笑呵呵的,這槍確實是使用靈活,似乎不需要射擊訓練,學會開槍、拆解保養就行了。

建國初期為了解決部隊槍械型號繁雜的需要引進了「波波莎41」衝鋒鎗,從1950年開始起仿製了,在1951年開始大量裝備部隊使用,並且隨著「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了鴨綠江!在與美軍的「湯姆森衝鋒鎗」和M3衝鋒鎗的對抗中,由於使用71發彈鼓供彈火力持續性好的特點,經常將美軍衝鋒鎗手壓制,

「50式衝鋒鎗」使用托卡列夫7.62×25㎜手槍彈在50米內穿透力較強,在與美軍偵察分隊的遭遇戰中多次擊穿美軍防彈背心…所以,美軍驚恐的稱:對面的人手裡都拿著「小機關槍」! 圖片上是美軍第一代尼龍防彈背心重3.2公斤,由12層「杜邦尼龍」製成,確實有一定的防彈能力,但在30~50米交戰距離內經常被「托卡列夫尖頭彈」擊穿。

「上甘嶺戰役」當中志願軍使用71發彈鼓的「50式」衝鋒鎗。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我國進入到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時期,全軍開始統一輕武器制式,根據我國當時的工業製造能力和戰爭中的使用情況,認為「50式」體積較大、裝上71發彈鼓後整槍4.34公斤是很重的!對於我軍戰士的體能來說太重了並不利於徒步作戰,還有就是木質握把是根據蘇聯人的手掌大小設計的,很厚!不適合我軍戰士,握住之後一會時間就會感到疲勞。

由於「50式」的這些缺點,我國開始仿製由「波波莎41」簡化版的「波波斯43」衝鋒鎗,1954年仿製成功後定名為54式衝鋒鎗,54衝鋒鎗也將木質槍托改成鋼絲摺疊槍托,將槍托式握把改成了單獨的小握把,握持感舒適,將彈鼓71發供彈改為35發彈匣供彈,這樣就大大的減少了槍械加工的工時和槍的總體重量(整槍含實彈匣重3.93公斤)。

圖片上的美軍不知從哪搞到的PPSh–41,在槍上加裝了:廣角衍射型光學瞄準鏡、皮卡蒂尼導軌、小前握把、雷射戰術指示燈...這些零碎加起來比槍貴了許多。

PPS–43也被槍械愛好者魔改成了這個樣子。

50衝鋒鎗雖然性能卓越,但它畢竟是近戰裝備,使用7.62×25毫米手槍子彈在150米外威力嚴重下降!不符合部隊槍械要在400米外消滅敵人的要求,即便是改進輕量化的54式衝鋒鎗也沒有解決這個根本性問題,它們在一線野戰部隊服役的時間都不長,50式衝鋒鎗生產了3.8萬支就停產了。

根據部隊作戰的需要我軍開始引進/仿製56式系列:半自動步槍、衝鋒鎗和輕機槍,所發射7.62×39毫米中間威力彈不論是射程和威力都大於7.62×25毫米手槍...56式系列也成為我軍第一代槍族,而50/54式衝鋒鎗則退出一線部隊,交由公安部隊、基幹民兵預備役使用。

雷鋒同志左邊這張照片中的配槍是50式衝鋒鎗、右邊這張是54式。

總得來說,50式衝鋒鎗(包括54式)是最早裝備到我軍的衝鋒鎗,它的仿製成功結束我國「萬國牌」輕武器的歷史,也開創了我國自行研製槍械的先河,並且為保家衛國作戰!雖然它因為不適應現代戰爭的需要,在我軍裝備的時間很短,但也在我軍槍械發展史留下了光輝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