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30日,T179次客運列車在京廣線郴州段因山體滑坡而發生的脫軌事故,讓大家再一次把焦點放在鐵路安全上。
T179次客運列車在京廣線郴州段因山體滑坡而脫軌
高鐵安全運行對路基和橋樑的穩定性、變形程度及軌道的平順性等有著嚴格要求。根據國內外研究結果,義大利、葡萄牙、希臘和我國台灣雲林等地區的高速鐵路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地面沉降的影響,部分區段沉降已經影響到高鐵運行的舒適性,甚至安全性。
我國學者也曾針對不均勻地面沉降,運用干涉測量技術、水準測量技術和分層標監測、地下水分層監測等手段相結合,對我國第一條高速運行的城際鐵路——京津高鐵北京段進行監測,並利用監測結果分析了其差異性沉降成因。
結果顯示,地下水超采是區域地面沉降的主要驅動因素,同時第四系沉積環境、地層岩性和補給條件等共同作用,使得地面沉降發展在空間上存在一定差異性。
可見,人為因素中,地下水超采所引起的地面沉降,尤其是不均勻地面沉降已經引起了我國部分地段路基和橋樑變形,威脅著高鐵的運營安全。
廣東是經濟大省,交通樞紐四通八達,特別是珠江三角洲地區。目前已建設的高鐵有京廣鐵路、武廣鐵路、茂廣鐵路、貴廣鐵路、廣珠城際、廣深高鐵等,因此對於高鐵沿線的地質環境情況查明工作不容忽視。
近期,廣東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積極響應高速鐵路沿線周邊環境綜合整治行動。技術人員結合廣東省高鐵線路分布圖、地下水監測站點分布圖、地下水監測數據對高鐵沿線地下水監測現狀和地面沉降情況進行了分析研究。
研究發現,全省地下水動態監測站點共565個,距離高鐵線路3千米以內的地下水監測站點共45個,這些監測站點附近的環境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沉降現象,對高鐵沿線有一定影響。
地環總站技術人員表示,接下來要對全省高鐵沿線地質環境問題開展深入調研,進一步了解高鐵沿線地質環境情況。
No.1
建立高速鐵路區域地面沉降監測網絡體系,優化監測點的布置,即在地面沉降嚴重或者分布不均勻的高鐵路段加密地下水監測工程點,並實時監控地下水位的變化且在基於系統調查基礎上的地面沉降危險性分區評價成果,提出構建包括地下水動態監測、GPS、InSAR、水準測量、分層標測量的監測體系框架及其重點內容與關鍵環節。
No.2
以地面沉降為研究對象,將高鐵線路坡度變化作為地面沉降承載狀態評價的指標,通過對珠江三角洲地區不均勻地面沉降對現有運行高鐵線路坡度的影響分析,進行評估地面沉降對高速鐵路軌道平順性的影響,建立起地面沉降與高鐵安全運行之間的關係。
No.3
考慮選擇典型區建立地下水數值模型,系統分析不同抽水量、開採時間導致的地下水滲流場變化特點,得出地下水位變化規律。在此基礎上,結合該地區地面沉降量與地下水位變化間的相互關係,計算出不同開採量、開採時間下的地面沉降量,預測某高速鐵路穿過部位的沉降量,為保證高鐵運行安全,在重要鐵路沿線嚴格控制地下水開採量乃至不准開採地下水。這對分析預測高速鐵路沿線地面沉降發展趨勢及高速鐵路工程建設和安全運營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及現實意義。
文章來源:廣東自然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