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機長》之謎何止一塊玻璃,你最好還要捂緊自己的錢包

2019-10-21     維小維生素

不久前我放飛自我,關注了《中國機長》那塊玻璃的事兒。

今天,我們嚴肅一點啊,談談《中國機長》那首主題歌背後有什麼么蛾子。

聽聽這首BGM,反正一個不幹民航的也聽得熱血沸騰,干民航的估計立馬想上天……

擁抱一下藍天白雲。

這首歌大氣磅礴,高音部分更是盪氣迴腸,氣吞山河。

咦,這除了熟悉的毛阿敏,還有誰?

嗯,的確,2017年出現在央視春晚之後,毛阿敏是一心只做幕後的女人,極少跑出來公眾場合獻唱了。

我去搜了一下微博,毛阿敏都沒有自己私人的微博,只有一個工作室名義的號。

很明顯,這個44歲才生下第二胎的、又經歷了人生起起落落的女人,沒啥心思出名,更不希望上熱搜。

那些毛里毛躁的綜藝,讓毛阿敏老師點評一下新人可以,讓老師唱首歌那真的是不容易。

一個江湖隱退的大師,之所以又重出江湖,最根本的原因,和《中國機長》的投資方密切相關。

好了,說到「投資」兩個字就是我老本行。

我要開始講故事了,搬好小凳子吧!

毛阿敏唱主題曲,

原來是個資本故事

可能你不太清楚一個電影的投資環節。為此,我也特別請教了圈子裡面一些投資人。

一部電影,從籌建、到拍攝、到宣傳發行每一個環節都要融資。

因為,電影不上畫發行,是徹底沒有收費來源的。

演員要錢、道具要錢、劇組要錢、場地要錢、機器要錢……而且都是大錢。

我還沒說後期那些燒錢燒到腦殼疼的特效、後期、宣傳、水軍……(你懂的)

可以這麼說吧,電影就是錢堆起來的冒險。

賭什麼?

賭票房!

要是這個電影票房好了,一炮而紅,

那麼這個電影就盆滿缽滿,投資方甚至可以一次收回幾十倍的投資款。

但要是一個大製作,投入動輒以億為單位,偏偏市場不買帳,

票房跳水,那就是哭暈在廁所100次也沒什麼好說的。

投資方就是電影人的爹,我們這些小影迷就是投資方的爹,要是我們不買單,投資方算什麼,電影人算什麼,都得回家哭。

這個有點逗比的小推論,能讓你驕傲得睡不著覺吧。

那我們來看看《中國機長》的投資方都有誰?

真的不得不說,陣容是相當的強大,念著就有點聲音發顫:

反正我的10個手指頭都用完了,都沒有數完。

領投的製作公司叫做博納影業,我查了一下,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公司,中國這邊的股東有30個,連腳趾頭用完都數不完的節奏。

其中,這些投資方裡面,還有一個身影非常神秘地站在了第四位——中植企業集團

話說這個中植系資本,可以說是低調、奢華、賺大錢的一個龐大神秘組織。

上圖來源:河豚影視檔案

我嘗試用一個專門查詢企業檔案的軟體查詢它的整個體系。

結果那個很老實的App告訴我:對不起,圖片過大!

好吧,我隨便數了一下,就一個旗下的公司中融信託,涉及的公司就有40多家。

而且很多家公司往上穿透,足足有8層股東關係!

換句你們聽得懂的話,就是老闆藏在雲霧最深處。

這個神秘的大佬,老闆叫做解直錕,他不是誰,原來就是毛阿敏的先生!

所以,你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相夫教子、養在深閨多年的毛阿敏老師,也不惜再度出山唱起了主題曲。

中植系不但龐大,而且他的大佬行蹤一向隱秘,從來不在一般的流量網站露面,更別說在什麼熱搜、頭條看到他的消息。

毛阿敏都把話撂這了,「一輩子也不會把自己丈夫的身份公開」

果然是做大事的人,不需要流量支撐,不需要鮮衣怒馬,悄無聲息就賺大錢。

好了,中植繫到底又是什麼來頭?

悶聲賺大錢的中植系,

也開始拍電影了!

其實「中植系」的起家就是房地產,房地產要什麼拋頭露面的流量?

尤其,人家是在1995年的時代開始做地產!

房地產賺到錢了,就做金融,再接下來就是環保、汽車、電子、影視……全行業跨界大串聯。

最近兩年,中植系的操作越來越魔幻而凌厲。

第一個表現,就是大舉買入一些A股裡面戴了帽還上了星星即將退市的殼公司。

比如說*ST美麗,*ST宇順等……

甚至還踩了30個跌停的st天馬,疫苗造假的st長生的雷。

在這裡科普一下,

在A股市場要是被帶了ST這個帽子,證明連續虧了兩年,領導已經很不滿意,準備把它發還鄉下種地。

如果再帶一個星星,變成*ST一族,那就是連續虧了3年了,夠坑爹的,領導隨時準備要你下崗,你收拾好包袱吧……

然而,為什麼「中植系」還是樂此不疲買準備回家種地的公司呢?

無非就是看著這家公司這時候已經自救乏力,便宜。

買下來,隨時準備裝點什麼業務進去。那麼這個公司股價又會一飛沖天了。

反正呢,你不懂這當中的操作沒關係,我降維簡單點告訴你:

無利可圖的事情,商人絕對不會做,資本市場的商人更不會做!

這一買一賣之間,在資本市場賺得的金額往往都以10億起跳。

魔幻而凌厲的操作還有一點,中植系曾經嘗試過把信託公司這個超難上市的類型,繞個道兒賣給咱們這些小股民。

比如說,2018年3月份的時候,「中植系」曾經想把自己最大的金錢水龍頭,中融信託,賣給經緯紡機——一家做紡織機器的上市公司。

當然,一家做紡織機器的,有了錢做什麼都正常,搞點金融高大上怎麼了?

問題是,最後證監會沒給通過,兩家公司也只好各回各家,各種各花。

不過這件事之後,「中植系」也知道了監管體系不好糊弄啊,資本的手法得換一下。

於是,盯上了一塊更為炙手可熱的業務——影視

終於講到重點了,為什麼一個擁有萬億資產的老闆,都會盯上影視這塊香餑餑呢?

看一部電影,

其實是看了個理財產品

其實這幾年,「影視作品資本化」已經是個公開的秘密了。

我又降維用人話告訴你吧:

剛剛都說了,拍電影從頭到腳都要花錢。哪來的錢?

錢啊,一般都是上市公司給的(比如華誼兄弟,光線影業等),要不就是PE投資公司投資的。

電影從一開始,就不僅是一個藝術品,而是一項投資。

說白了,是錢的把戲。

早兩年火紅火紅的《後會無期》、《美人魚》,到最近的《我不是藥神》、《一齣好戲》……其實都是這麼運作的。

然而投資方也不是傻子,錢給了導演要是賺不回來怎麼辦?

很簡單,我就拿固定收益20%,多了你賺吧,少了你導演得給我貼。

那導演也不是傻子,他深深明白一部電影要做成爆款還是要靠宣傳。

所以電影的發行方——也就是最後拿著片子去各大院線賣的那一方,你得給我承諾賣多少,賣少了你得給我貼。

舉個例子,當初《美人魚》這部電影,周星馳就要求發行方給承諾18億的票房,三個發行方每人掏了6個億,真金白銀。

星爺的電影還沒上市,就已經凈賺幾個億了。

但是這給星爺的6個億怎麼來的呢?

這就不得不談談信託、理財產品這些形式的籌資了。

比如說,我們這些手上有點錢的小投資者去買個信託,買個理財,人家給我們承諾個6-8%的回報率就高興得屁顛屁顛的了。

信託公司、私募基金這些平台籌到錢了,就會把這筆錢用更高的利率,借給這個發行方。

純賺利差,躺賺!

所以一部電影還沒有浮現在我們面前之前,很可能咱就用理財產品給它埋了單。

發行方拿了信託公司的錢,扔給了製作方,然後再豪擲一兩個億去開發布會,搞見面會,去鋪軟文,去賣廣告……

反正,新片上映之前,某些電影公眾號早就鋪天蓋地寫半天了,就是這個道理。

結果到最後,我們就聽了一些優秀的口碑,說不定還看到了一些有點水分的票房數據,或者看到一些有點水分的豆瓣評分。

比如說,國慶期間《中國機長》票房破xx億的消息每天都在百度熱搜第一名……

然後,我們就乖乖跑到電影院給埋了單。

就問你驚喜不驚喜?魔幻不魔幻?

文初,你還以為自己是個傲嬌的影迷,愛讓哪個投資人哭就讓誰哭……

其實到最後,是投資人悄悄用了你理財產品的錢,還默默洗刷了你的心智。

要是最後票房大賣,還真的是個皆大歡喜的結局。

要是萬一哪個不靠譜的發行方點映期間就落荒而逃了,你的理財產品還能不能收回來,還真不好說。

如果你問,點映期間就落敗?怎麼可能?

呵呵,我就不點名了,自己去問度娘。

好吧,故事到這裡還沒完。

拍一部電影賺那麼點錢,真不是咱們偉大崇高的投資人的理想。

不去資本市場放大一些收益,這豈不是浪費了那麼多股民的血汗錢嘛……

於是有的導演就想,要不我直接搞一搞,何必給別人賺呢?

於是,像《港囧》那樣的投資大戲就開幕了。

徐崢童鞋,既是這部電影的導演,又是這部電影的資本操盤手。

他拿到電影投資的時候,轉手就把收益權賣給了一家香港上市公司21控股,套了1.5個億。

沒完,沒完,電影人哪能是1.5個億可以解決的慾望。

接下來,他找了個厲害的資本高手操盤,通過借殼買賣成為21控股的大股東,最終《港囧》大賣,他也因為資本市場放大收益賺了20億的收益。

而這樣的故事,瞠目結舌的利益,成了多少逐利者心裡的標杆。

影視作品資本化的道路,已經成了每一部電影開拍之前,似乎必經的遊戲規則。

寫在最後

錢總是在追逐錢的,世界潮流,無法阻攔。

《中國機長》的背後,其實也不過是同樣的故事在重複。

你如果說這是資本在收割我們小老百姓,那也的確是有點偏頗了。

資本哪裡不收割我們呢?何止在電影。

  • 有的人愛玩激進大資本的遊戲,
  • 有的人會拿錢撬動槓桿收益,
  • 有的人悄悄收割,
  • 有的人默默刷榜……

這些都是大千世界,無法扭轉的魔幻現實。

資本市場有太多six to sky的操作,真的不是我們小老百姓能看明白的。

君子和而不同,我們理解。

現實殘酷,我們也理解。切切實實保護好自己的錢袋子,這才是關鍵。

Ref:

《中國機長》《攀登者》背後的資本巨鱷,揭秘萬億資本帝國中植系 作者:曲奇

《美人魚》其實是一個金融產品 作者:Jojo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stix9G0BMH2_cNUg_vW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