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17年前非典時期一樣,人性從來都那麼平凡。
微信群里流轉最多的,不再是家長里短,而是幾點搶口罩,小區封閉了沒,股市跌穿多少點。 無論時間過去了多久,大家最關心的事情只有兩樣:生命,和錢。
生命沒了,就沒辦法繼續賺錢;可是沒有錢,也沒辦法維持生命。 想起17年前的非典期間,大家每天戴著口罩上班,不就是在命與錢之間玩平衡嗎?
如今又是一場大規模考驗,我發現:除了防護意識增加了,對於投資規律,大家似乎特別健忘。許多不理性的事情,根本與17年前一模一樣。
股市:一樣的過敏,一樣的搶購
還記得年前疫情剛開始爆發時,大家就開始搶購口罩、去超市囤蔬菜泡麵零食,接著就是口罩斷貨,沒法搶了……
於是大家開始搶購酒精、消毒液、護目鏡。
更誇張的是,有新聞說「雙黃連」對治療新冠肺炎有效,消息一出,網民沸騰。 雙黃連瞬間成了「神水」,各大電商平台被秒光,連給動物吃的獸藥雙黃連都被搶空。
次日,和雙黃連有關的哈藥股份、太龍藥業都漲翻天了。 沒想到的是,連比較理性的港股市場,雙黃連概念相關的「福森藥業」,也搞了這麼一出——
突然竄上20塊錢,然後快速狂跌掐滅暴富者的美夢。
回頭看看17年前,同樣的傳聞滿天飛,同樣的搶購潮。 非典爆發期間,有人傳言板藍根可以預防非典,於是板藍根迎來了人生巔峰。
超市和藥店的板藍根瞬間被搶購一空,甚至一度出現斷貨現象。
板藍根還沒喝完,突然傳聞醋能殺毒,瞬間搶購白醋風潮又刮來了。
還記得,當時無論家裡還是辦公室,都瀰漫著一股醋的酸味,大家還笑稱那是「吃醋光榮的年代」。 這前腳搶完了板藍根,後腳老牌上市公司白雲山被捧上了天,接著,恆順醋業也迎來了暴漲暴跌的光明頂。
對比著上下兩幅圖,是不是禁不住深深嘆一句: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 追漲殺跌,瘋狂掙扎,抱著錢的人狂躁,抱著股的人焦慮……如出一轍。
彷如穿越了17年。 還記得,在非典爆發期間,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曾將阿奇黴素、鹽酸四環素、多西環素、紅黴素、利福平等藥物列為防治非典的推薦用藥。
好了,一時之間,生產抗病毒藥利巴韋林原料藥的上市公司火線上漲。 然而後來,專家宣告,非典沒有所謂特效藥,只能依賴自身免疫功能來抵禦。
於是一窩蜂的人們,開始追逐生產提高免疫力藥物的公司——天壇生物,海王生物又被推高到令人眩暈的高度。
是不是和現在的行情非常相似? 每一天都有可能戰勝疫情的新藥消息,每一天相關的個股就會捧上天。 精明的人,每天都用靈敏的鼻子嗅著可能的蛛絲馬跡。
就等著第二天,把無數貪婪的眼球吸引到股市裡。 論追熱點,咱這做新媒體的,好像真的不如股民。賺一把就走的投機心態,不減當年。
17年了,變的是追逐的藥物,不變的是貪婪的人心。
樓市:一樣的冷清,一樣能抄底
肺炎疫情之下,人們足不出戶,房地產行業也受到了巨大影響。全國多個城市都針對房地產市場下發了「暫停經營」的通知。
人對人的聊天都要趕回家了,何況人對人的銷售? 而且在疫情影響下,很多工人都不能及時回到工地,預計會有一大批項目交付要延期。
不過對於買房的人,似乎是個利好的消息。 回顧17年前,當時的非典重災區廣州,各樓盤為了促成成交,紛紛推出折上折、低首付甚至零首付,還有買房送家電、送入伙酒等舉措。
那個時候去買房的人,都獲得了較大優惠,基本能省下幾萬塊錢。 這一次新冠肺炎,疫情最嚴重的武漢市,房價也受到了影響。
現在連門都出不了,保命第一,自然會嚴重影響購房群體上半年的購房熱情。專家估計,可能要到5、6月份才會逐漸緩解,下半年說不定會有一波小陽春。
不過,感謝科技發展!這次房企們快速反應,紛紛開啟了線上售樓處,引導視頻、VR看房,算是一點銷售的安慰劑。
而且,正如當年非典一樣,面對疫病之時,健康住宅成為了最大賣點。
有朋友表示,之後買房子不僅要看地段和價格,還要考慮通風透氣程度,甚至還要仔細查看廁所排水設施,化身細節控。 至於房地產政策方面,我相信肯定也會出台一系列的相關措施來應對。
這個時候,就看誰的反應快,誰的眼光准,誰就能抓住逆風翻盤的機會了。
行業:一樣的機遇,一樣的風口
當然,有風險,自然也會有機遇。 17年前的非典疫情,對中國的大部分企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中國經濟曾一度下滑,如今市值萬億的阿里巴巴集團,在非典時期也差點破產。
阿里巴巴由於一名員工感染,需要全員隔離,馬雲於是採用了在家遠程辦公的方式,繼續阿里業務的發展。 但也正是因為非典的持續,更多的人放棄了傳統業務方式而選擇了網絡交易,成就了阿里巴巴爆發性的增長。 正是在非典期間,馬雲推出了淘寶。
在被隔離期間,研發小組並沒有停下腳步,馬不停蹄地開發,並在當年5月10日上線。在上線當天,馬雲甚至無法到達現場慶祝,只能在家祝福淘寶。
馬雲在阿里巴巴公司鼓勵員工抗擊非典。 如今的電商帝國淘寶,其實誕生於一場危機之下,既是一個奇蹟,也是一個必然。
但是電商行業,如今滲透率已經高達63.1%,紅利完全被吃透,增量的預期早就已經被收割結束。 所以,同樣的線下轉線上的契機,轉向了「在線教育」。
中小學延遲開課,線下教育機構被迫關停,線上的教育終於艱難迎來了爆炸式增長。 同樣風光的,是線上辦公軟體。 根據釘釘的數據,光是2月3日一天,全國就有超過2億人開啟了線上辦公模式。
釘釘也開放了免費的多人視頻會議滿足需求,還與時俱進地推出美顏辦公等新功能。 還有我兒子的學校,為了不耽誤學生學習,使用了騰訊會議進行遠程教學。
騰訊會議也順應推出了控制禁言、在線文檔協作、實時螢幕共享,甚至還有「背景虛化功能」。 嗯,坐在睡床上上課,也不擔心老師會看到了。
你看,17年間相似的疫情,把人的創造力、應變力都給逼出來了。 不看誰,光看在水深火熱中的餐飲行當。
麥當勞和肯德基,立馬跟進線上點餐,刻不容緩。
麥當勞立馬簡訊鋪天蓋地廣告天下:小程序點餐,戴口罩取餐,和在餐廳吃一個樣! 還有部分的麥當勞採用汽車餐廳模式,從點餐到取餐的整個過程,顧客都不需要下車。
那個哭訴「現金流最多只能支撐3個月」的西貝集團,也並沒有坐以待斃,已經開始加大外賣業務。 各大餐飲店,有條件的上軟體,沒條件的上美團。
反正紛紛五折,吃貨終於可以放開肚皮點點點了。 即使,現在「中小企業即將撐不住了」的言論甚囂塵上,即使,這也是很多餐飲、服務、娛樂、線下機構的至暗時刻。
但是這麼多年了,情況再糟糕,我們依然很勇敢。 機會無處不在,生機總有一線。 就如17年前的非典過後,洗手液成為了商場、酒店、辦公室等公開場所的標配,洗手液也開始像洗髮水沐浴露一樣,成為每家每戶必備的洗漱用品。 相信這次疫情過後,口罩、酒精、消毒液也會成為新的家居必備品。
甚至我已經聽說有人準備投資幾十萬搞個小型口罩生產線,而那些賣面膜賣燕窩的微商姐姐,也開始轉型賣消毒液了。
危難突如其來,機遇也從天而降。 唯一不變的,是我們總是一刻不停地抗擊著,在不確定性里尋找著確定的安全感。
寫在最後
17年了,斗轉星移,一刻不停。 依然是吃野味吃出來的冠狀病毒,依然是鍾南山出陣。
某會依然讓你氣得肝疼,某人依然讓你傾情流淚。
依然有蜂擁的搶購戲碼,依然有漫天的謠言蠢禍。 變化的是,我們國家的應對機制更快速,我們應對的情緒更成熟,我們求生的方法更靈敏了。
泰合資本的創始人郭如意最近一句話刷屏了:
疫情之下,中小企業也不是死路一條——砍掉燒大錢的業務,幹掉不產出的員工,減少無效率的探索,是重中之重。
套用一句老話,殺不死你的,必將使你更強大。 我們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