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媽平台投稿作者——薇薇安
心理學以及家庭教育資深愛好者,專門研究孩子學習、成長、情感等知識,深切認同「精神富足,靈魂才能光芒萬丈」的教育理念。
日本一位名為山本健太郎的小學生,在鑽研160多件文具後,出版了一本圖文書《文房具圖鑑》,因此成為日本的小網紅。
山本性子安靜,喜歡鑽研,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參加了班上「彈飛橡皮」的小遊戲。
為了贏得遊戲,別的小朋友在一次次嘗試,山本卻在一旁思考橡皮的種類和性能,結果一發不可收拾,他迷上了研究各種文具。
別人喜歡文具,可能會一股腦買回家,山本卻不走尋常路,他帶著問題去分析這些文具的特點,並把每一件文具的圖片、解說、優缺點記錄在本子上。
後來,他又將多款文具作比較:哪種適合著色,哪款塗改帶使用比較順暢,哪種文具實惠。
在家人的鼓勵下,山本根據168種文具,寫下了100多頁說明圖鑑。
小小年紀,便獲得如此大的成就,長大了更是不可限量。
同樣是小學生,大家都有文具,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差別?
原因就在於:有沒有思考力。
比爾蓋茨曾說:我不再像以前那樣地認為智商是無可替代的,想要成功,你還必須要知道該如何做出明智的抉擇,以及擁有更寬廣的思考力。
擁有思考力的孩子,他的視覺會更寬廣,思維會更加縝密,在未來,他們將比別人有更多的機遇,更容易擁有成功的生活和事業。
1.思考力,能拉開人與人的差距
中國校友會網曾發布的近40年《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中,得出一個結論:
善於思考,是學霸的標配。
安徽考生王杜宸,以710分一舉拿下狀元頭銜,翻看他的過往發現,這個男孩3年前還是當地的中考狀元。
兩次脫穎而出,看似意外,實則是情理之中。
別的孩子愛玩手機、打遊戲,王杜宸卻有著異於常人的低調沉穩,平時喜歡思考鑽研。
他說:「我特別喜歡數學,喜歡思考,有新的發現我會覺得無比自豪。」
隔壁江蘇省的李心曄和郭宇涵,在理科滿分480分的前提下,拿到了436分的好成績。
兩人均提到,擁有刻苦鑽研,勤于思考的精神才是他們成功的關鍵。
所謂學霸,不一定更聰明,但為什麼可以學得這麼好?
那是因為他們比別人看得更深入,面對同一樣事情,他們更專注,將學習效果最大化。
是否具備思考力,才是智商高低的體現。
一項心理學研究曾對25位國家最高科學家技術獎獲得者成功的原因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
除了智力因素,強烈的動機以及善於思考的能力也是他們健康成長和在科學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的重要因素。
物理學家黃坤,把自己的成就歸於勤奮和思考,他自認為是智力發育滯後型,讀書時主動養成深入思考的習慣。這個習慣為他在固體物理研究生涯中取得重大突破發揮了重要作用。
對於孩子而言,擁有敏銳的思考能力,在未來遇到問題時才能保持沉著冷靜,看到別人無法察覺的一面,快速找到解決辦法。
羅素曾說,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是在用深度思考力實現自我突破的。
一個懂得如何思考的孩子,更容易贏得未來。
2.孩子思考力出現危機?
美國創造性思維研究專家托倫斯提出:如今的孩子在5歲以後,思考能力會逐漸下降。
是什麼扼殺了孩子的天馬行空?
在家長群看過一個分享:
8歲的團團在寫數學作業,發現有一題不會,便急忙喊道:媽媽快來幫我,這題我不會做!
團團媽聽到女兒的呼聲後,立刻走到她面前,告訴她解題方法,團團按照媽媽給的思路,很快完成了作業,然後高興地去樓下找小夥伴們玩。
類似的事情,幾乎天天發生。
直到有一天,團團媽發現,前天給女兒說過的題目,第二天她又問同樣的問題,她才意識到,應該引導女兒獨立思考。
第二次,女兒又問了之前說過的題目,媽媽便讓她先思考一下,結果她回答:我不會想,你還是直接告訴我答案吧!
這樣的場景是否很熟悉?
許多家長總是習慣於為孩子指路,事事替孩子安排妥當,孩子學習上遇到什麼問題,二話不說就寫答案,結果一步步剝奪了孩子思考的權利。
孩子長期依賴家長,很容易形成「慣性思維」:遇到問題首先不是思考,也不會想著如何解決,一切只等著家長出主意、想辦法。
久而久之,孩子的思考力會慢慢降低甚至消失。
除了父母的過度保護,電子產品泛濫也是影響孩子思考力的一大成因。
雜誌《都市人成長》曾對200名小學生進行調查後發現:
95%的孩子業餘時間主要活動是「看電視」;不到20%的學生有時間看課外書,不到10%的孩子經常有戶外活動;大多數孩子的主要休閒項目是玩遊戲。
生活中,90%以上的孩子使用洗衣機、微波爐等設備,他們一致認為做家務很簡單,不需要動腦子。
智能化時代的生活讓一切變得輕鬆,孩子們動手動腦的機會也大幅度降低。
生活被動畫和電子遊戲填滿,孩子變得越來越浮躁,無法集中精神去思考一個問題。
而電子產品里的聲音、光線、色彩、圖像幾乎擠占了孩子們想像的空間,缺乏空間想像力,影響大腦思維的運轉,更不利於孩子們動腦筋。
孩子懶于思考,已經成為避無可避的問題。
重新審視孩子思考能力的培養,如今已成為許多家長的必修課。
3.如何培養孩子的思考力
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我們可以這麼做:
01 給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間
教育專家朱永新說,孩子的思考力不是馬上形成的,他們需要時間去摸索,消化,最後整合。
我們要給予孩子充分的自由探索空間,不必急於告訴孩子最正確的做法和答案。
在一次親子活動上,有個小男孩在往漏斗里裝沙子,漏斗會漏,沙子總裝不滿,他便用手堵住漏斗,等沙子裝滿就把漏斗放到瓶口,再放手讓沙子流進瓶子裡。因為沙子漏得太多,孩子裝得很緩慢。
這個過程中,他媽媽只是在一旁微笑看著,不說話也不幫忙。
孩子在一次次重複中,終於找到了辦法,把漏鬥口對準瓶子再倒入沙子,很快就裝了滿滿一瓶。孩子開心的給媽媽展示,媽媽則讚賞地為他鼓掌。
因為媽媽給了孩子摸索的機會,他才能通過自己的思考找到最佳辦法。
在日常生活或遊戲中,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家長都不要代替孩子思考。孩子思考能力最旺盛的時候,並不是在接受教育、讀書學習的時候,而是在獨自探索的時候。
02 家長要學會反問
杜江和霍思燕的兒子嗯哼,一直表現得邏輯清晰,思維活躍,這和父母的用心教導分不開。
在生活中,霍思燕特別喜歡用「反問」的方式,引導嗯哼完成一件事情。
嗯哼要製作藍莓汁,一開始他把藍莓放進杯子裡,就說完成了。
霍思燕並沒指出他的錯誤,而是問他:「為什麼沒成為汁呀?你怎麼把他弄成汁呢?」
嗯哼想了想回答:「加水就可以,一加水就好了呀!」
霍思燕將水遞給兒子,並問他:「倒多少呢?」
嗯哼把水倒滿杯子說:「就這麼多吧!」
霍思燕看著水果泡水,問他:「這就是你的藍莓汁嗎?」
嗯哼喝了一口發現沒味道,便說道:「我覺得還需要攪拌一下。」
最終,嗯哼並沒有完成榨果汁。但在媽媽不斷問他這個過程中,他一直在思考,怎麼做才能完成榨果汁。
家長反問「為什麼」,能讓孩子多開口說話,在交流中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
我們可以選擇孩子感興趣的問題發問,讓孩子通過已有的舊知識來探索新知識。
即便他回答錯誤,父母也不要立刻打斷或急於說出答案,要留給孩子自己思考和努力的空間。
03 給孩子獨處的時間
心理學上有一種幫助人成長的課程,名為SOLO。
在這個課程中,學員會被放在一個獨處的情景中,沒有人和他說話、交流,就讓他獨自待著。
結果發現,上過SOLO課程的學員思維更清晰、更敏捷了,而且在獨處的過程中,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思考和體驗,給他們啟發。
同樣的,孩子在獨處時,可以通過自己的方式體驗環境、玩耍、探索和解決問題。
有位媽媽和我們分享,她曾嘗試每天給孩子一個獨立的、空閒的、無所事事的時間,結果驚訝地發現,獨處時她的大腦在高速運轉。
沒有外界的干擾,孩子才能擁有動腦的機會,有空白,才能思考更多的未來和方向。
《最強大腦》的Dr.魏說過:節目中絕大多數天才般的選手,都是通過長時間的練習才達到如此高的水平。
結 語
基因再強大,後天沒有培養和開發,孩子也很難有好的發展。
作為孩子的家長,應該重視思考力的培養,如此才能讓孩子的未來擁有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