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父母的別把這9句話掛在嘴邊,你越說親子關係越差

2020-02-20     毛媽Carol講繪本故事

生氣起來,大人和孩子最容易出現的就是:互!說!狠!話!

「最討厭爸爸媽媽了!」

「我再也不要和你們玩了!」

「還不是因為你不乖我們才生氣的!」

「你能有別人一半乖就不錯了!」

……

事實上,這些話不僅沒有起到我們管教孩子的本意,還會加劇我們和孩子之間的誤會和距離。

隨著父母對孩子成長方方面面的了解,我們都知道有時候語言是真的會傷人的。

它會給孩子的心理和精神帶來創傷、甚至會對孩子的人格和自尊的建立帶來負面的影響。

所以,有些話無論再怎麼生氣,也不要隨便對孩子說。


01

「我不要你了!」

以拋棄作為威脅

之前,「三歲前孩子沒有媽媽陪伴會不會安全感不足」的話題吵得沸沸揚揚的。

不少父母也認識到,有足夠安全依戀的孩子,在社交、情感、認知,甚至是健康狀況方面,都會表現得更好。

可是,不少家長在生氣的時候還是會不自覺地說出「我不是你媽媽,我沒你這個孩子,我們不要你了。」

把這種拋棄式的威脅掛在嘴邊,這等於告訴孩子,你隨時都會被你的愛的人拋棄。

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這種想法會一天天根基在孩子的腦海里,讓他們變得越來越沒有安全感。

對孩子來說,父母的愛是他們認識世界、探索世界的基礎。缺少安全感的孩子很難踏實地且不帶畏懼地探索世界。

02

「你跟你爸/你媽一個德行!」

不健康的對比

我們都知道,如果總是跟孩子提「別人家的孩子」會讓他們產生自卑和憤怒。

但我們忽略了還有一種非常不健康的對比,就是跟自己的爸爸媽媽。

當孩子不斷地和別人進行對比時,他們會對對方產生仇恨感。

他們會討厭、厭惡對方,甚至什麼都和對方反著做,證明自己的不一樣。

在孩子心裡爸爸媽媽都同樣的重要,沒有說誰好誰不好。

父母這樣說,不僅不會起到任何教育的作用,反而會讓孩子和父母雙方的關係都變得更加糟糕和彆扭。

03

「你怎麼那麼蠢!」

辱罵性的語言

「廢物」、「你真的不行」、「你是不是聽不懂人話」……

每聽到這樣話,孩子身上就會多一張標籤,讓他們覺得自己就是這樣的人,最後甚至會自暴自棄,放棄自己。

著名社會學家哈特和里斯利在3年對42個不同階層的家庭研究後,一致認為,惡劣的語言環境會對孩子的學習,智商產生消極影響。

當孩子做錯了什麼的時候,需要的不是我們的辱罵,而是父母的幫助他們把事情做對、做好。

04

「不要再哭了,一點小事就哭。」

否定孩子的情緒

大部分家長都經歷過,我們叫孩子不要哭,孩子反而哭得越厲害。

哭,其實是孩子共通的語言。

當他們的難受和情緒沒辦法表達的時候,就會用哭來表達自己。

這時候,父母要讓孩子知道他們的情緒是可以被接受的,但是行為上可以有更多樣的選擇。

比如,難受可以說出來、可以抱抱爸爸媽媽,憤怒同樣也可以說出來解決,而不是摔東西。

孩子的情緒問題,大多是溝通不順暢造成的。如果沒人聽他們說話,非要他們發脾氣、大吵大鬧的時候才能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那麼他們以後遇到事就會先發脾氣再說事。

當然,如果孩子出現破壞性的行為,比如摔東西,我們就可以抱他們去別的地方冷靜下來,再溝通教育。

05

「你還沒學乖嗎?」

羞辱型對話

孩子做錯了,父母要幫助孩子從錯誤中汲取經驗。

「你還沒得到教訓是不是?」「你下次還敢這樣嗎?」「還沒學聰明嗎?」

這些話在孩子,就像是針扎著他們一樣,讓他們羞愧。

這樣只會讓孩子長大之後性格變得擰巴,畏手畏腳,只會看到自己和別人不好的一面,看不到好的一面。

我們更應該通過問他們「下次可以怎麼做?」來明確他們已經知道問題所在。


06

「你好胖。」

對孩子外貌的評判

貶低孩子的外貌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對自己的形象產生焦慮。

在意自己的形象是一件好事,但是來自父母的批評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怎麼都不夠好。

心理學家發現,父母的話是造成孩子出現厭食或者暴食等進食障礙的原因之一。

來自父母的評論對孩子來說會更「扎心」,父母應該是教導孩子怎麼去愛自己,怎麼去看待自己的身體每一部分,學會怎麼樣更好地照顧自己的身體。

讓孩子學會自己愛自己、欣賞自己,他們才能學著用健康的方式照顧自己的身體。

07

「你走路怎麼那麼奇怪」

對孩子行為的挑剔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完美的,是最棒的,然而每個人肯定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不好的地方。

父母們的一個誤區就是,孩子好的地方已經是客觀存在了,不需要再提了,但是他們不好的地方說出來他們才會改善。

其實這樣孩子只會覺得自己沒有任何好的地方,甚至一個不好的地方就足以掩蓋他身上的所有優點。

孩子對父母的話深信不疑,我的爸爸媽媽都那麼介意我這一點,肯定別人會更介意。

如此,孩子就會變得不愛表現,變得更加地內向,因為他們會害怕別人看到他不好的地方。


08

「養你真的很辛苦」

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個負擔

回想一下,每次我們生氣的時候都特別容易說喪氣的話。

其實我們養孩子的過程未必都是艱難與辛苦的,也有收穫和快樂。

如果孩子覺得自己跟爸爸媽媽相處,最後爸爸媽媽對自己的評價都那麼差,他們還怎麼有勇氣跟別人相處呢?

當孩子覺得自己成為父母的負擔之後,他們就會學著隱藏自己的需求和問題,來減少父母的負擔,以此換取父母對自己更多的愛。

09

「你這次做得很好啊,為什麼不能每次都這樣做呢?」

表揚和批評混在一起

永遠永遠永遠不要將批評偽裝成表揚,或者將他們混在一起講。

這樣既不能起到表揚鼓勵的效果,也不能達到批評教育的效果。

孩子表現好的時候我們表揚他們,是給予他們正向行為的鼓勵,是希望他們繼續保持。

但是表揚後面跟著批評,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成就一文不值,再多的好也抵不了自己不足之處。

最 後

童年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篇章,是人生的基石,影響著我們日後的方方面面。

讓孩子擁有一個健康的童年,絕對是一項最有價值的投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TKqMdnABjYh_GJGV4Bw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