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經濟「珠海艦隊」駛向深海

2019-08-06   海洋與漁業

上月16日,江蘇海州灣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與珠海雲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簽訂協議,宣布將戰略投資後者,並充分發揮雙方的優勢和資源,推進深層次、全方位的戰略合作。備受市場青睞的雲洲智能,成為珠海海洋經濟和海洋科技創新的一張新名片。

今年出台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加強粵港澳合作,拓展藍色經濟空間。

海洋,是珠海的潛力所在、優勢所在。近年來,眾多大型平台和項目的聚集,讓珠海成為粵港澳大灣區藍色經濟版圖上的璀璨明珠。但與此同時,海洋經濟總量偏小、產業結構不優、龍頭企業不多、創新資源集聚能力不強等挑戰,有待珠海在發展中破解。

乘風而上,作為海洋大市的珠海如何突破傳統發展模式的路徑依賴,聚集更多更強的產學研力量,打造具有競爭力的海洋「珠海艦隊」,向深藍挺進?

動向 海洋戰略科技力量加快聚合

「雲洲智能」獲江蘇海州灣集團戰略投資背後,是這家科技創業公司在資本市場的最新一次攻城略地。

就在去年底,雲洲智能才獲得中銀粵財領投的4億元C輪融資。因此,有投資界人士認為,雲洲智能屢次成功逆市融資,不僅折射出硬科技頭部企業成為避寒地,也反映出資本市場對雲洲無人船艇技術、產業化與商業化以及未來發展的看好和肯定。

千百年來,作為人類最難征服的地方之一,蔚藍的深海吸引著無數冒險者上下求索。近年來,無人系統特別是無人船的快速發展,深不可測的海底正在逐漸為人所知。

「我們這一代人可能征服不了火星,但我們可以利用人工智慧征服大海,通過技術創新來變革人類開發海洋的傳統模式,打造智慧海洋,服務於全球海洋經濟發展,最終世界將進入水上智能時代。」雲洲智能的創始人張雲飛如是說。

數據顯示,作為中國無人船領域的開創者,憑藉自主技術優勢,這家珠海本土孕育而生的科技企業,已經掌握100多項無人船核心專利,幾乎占到了全球專利總數的四分之一,並牢牢占據著國內環境測量無人船市場接近九成的份額。

去年11月30日,雲洲智能聯合政府部門、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等力量,在珠海萬山群島打造了總面積超過770平方公里的世界最大、亞洲第一家海上無人船測試場,並牽頭打造中國首個無人船產業孵化基地——香山海洋科技港,成為中國無人系統和海洋智能裝備產業發展的堅實力量。

如今,在幅員萬頃的伶仃洋面,凝結著科研者智慧結晶的無人船正在劈波斬浪,畫出海洋經濟的新藍圖。

6000多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積、224.5公里的大陸海岸線、147個海島……作為珠三角中海洋面積最大、島嶼最多、海岸線最長的城市,珠海發展海洋經濟的條件得天獨厚。向海而生、走向大海,加快海洋經濟強市建設,是珠海城市發展的戰略性選擇。

為進一步把珠海的區位優勢、港口優勢和資源優勢轉化為海洋經濟發展優勢,率先建設海洋經濟強市,珠海近年來動作頻頻,培育和引進了雲洲智能、中海福陸、三一海洋重工等科技企業,並於去年12月成立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加快聚合海洋戰略科技力量。

家底 海洋產業總產值突破千億規模

實際上,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建設是廣東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大舉措,其採用廣州、珠海、湛江市同步建設推進的模式,以服務國家和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重大戰略、承擔重大科技任務、開展前瞻性基礎和應用開發研究為使命。

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將按照「1+N」模式做強核心,加強協同,實行開放的共享機制,建設以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為重點的海洋科學研究實驗室、綜合性海洋集成技術創新中心、「海洋+」海洋工程產業化園區、海洋戰略智庫和大型海洋研究公共平台,努力解決海洋生態、環境、資源、災害等方面的科學、技術、產業、戰略問題。

作為珠海推動海洋科技創新、發展海洋產業的重要科研平台,正式成立後僅半年,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就與雲洲智能等單位簽署合作協議,共同加強海洋多學科交叉研究,共同推進海洋科技創新資源開放共享,共同突破重大海洋科學與技術難題,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及周邊地區建設發展。

科研力量與企業加速融合的背後,一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海洋科技創新體系,正在珠海不斷升級和完善。而這一海洋科技創新體系之所以能「立」起來的基礎,正是珠海齊備的海洋經濟產業基礎。

數據顯示,在珠海海洋經濟的圖譜之中,已涵蓋十大產業類別,並初步形成了以濱海旅遊、海洋工程裝備、遊艇及船舶、海洋油氣、海洋生物醫藥等為重點的海洋產業發展格局。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珠海市海洋產業總產值達1244.26億元,比上一年增長14.57%,海洋經濟總量創了歷史新高。

今年6月省自然資源廳正式發布的《2018年廣東省海洋經濟發展報告》顯示,當前我省正在積極打造高端智能海洋工程裝備超級產業,新技術及新產品研發取得突破,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製造基地建設快速推進。其中,廣州南沙、深圳蛇口、珠海高欄港等一批已經建成的海洋工程裝備製造基地,正逐步共建珠江東西岸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集聚區。

挫折 落選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名單

然而,在從海洋大市邁向海洋強市的進程中,珠海掘金海洋經濟的挑戰不少。

最新發布的《2018年廣東省海洋經濟發展報告》顯示,經初步核算,2018年廣東省海洋生產總值達1.93萬億元,比上年增長9%,連續24年名列全國首位。

其中,作為廣東海洋經濟發展的「雙龍頭」,廣州市的海洋科技創新能力在全省首屈一指,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高端化發展態勢明顯,中船龍穴造船基地已形成百億級海洋產業集群,並躋身中國郵輪產業第一梯隊;深圳則在加速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無論是海洋交通運輸業、濱海旅遊業、海洋油氣業等三大傳統產業,或是海洋高端裝備、海洋電子信息、海洋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都占據領先地位,成為深圳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珠海是廣東的海洋大市,但海洋經濟總量卻不大,產業規模實力和產業結構與同一區域的廣州、深圳等市差距較大。」廣東省海洋發展規劃研究中心研究員王燁嘉在長期跟蹤研究後總結,在產業規模之外,珠海海洋經濟發展仍然呈現粗放型格局,海洋資源利用效率較低,全市海洋產業結構總體上偏重於傳統產業(即海洋漁業、臨港工業、濱海旅遊業和海洋交通運輸業),而海洋高端製造、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製藥、海水綜合利用等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尚未真正形成規模經濟。

這樣的判斷在珠海申報建設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失敗的事件中得到印證。

2016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原國家海洋局聯合發布了《關於促進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建設發展的指導意見》,組織沿海地方開展示範區申報、方案審核等工作。

兩年之後的2018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公布《關於建設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的通知》,明確支持山東威海等14個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建設,其中廣東省兩個示範區入選,分別為深圳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和湛江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同時申報的珠海市高欄港經濟區遺憾落選。

對此,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在通知中給出不同意設立理由是:珠海高欄港經濟區的海工裝備製造已形成一定規模,具有自身的特色,具備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潛力,但方案提出的發展思路尚未突破以往的發展模式和發展思路,在產業轉型升級、加快裝備製造新技術應用和產業化方面還需提升,且方案中涉及部分圍填海項目和圍填海內容還需進一步論證。

方向 點燃海洋經濟發展新引擎

「珠海龍頭規模企業不多,創新資源集聚能力不足,導致海洋產業結構升級難度加大,海洋科技對發展海洋經濟的貢獻率、科技成果轉化率都還不高,產品附加值也不高,難以支撐參與全球中高端競爭的需求。」王燁嘉說。

他建議,珠海須從區位優勢和政策優勢著手,以創新驅動為動力,以高端集聚為支撐,既要提高海洋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能力,也要以先行先試、改革創新的精神,加快創新步伐,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的海洋綜合開發體制機制,為海洋經濟發展增添動力和活力。

今年7月出台的《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提出,要協同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推動海洋電子信息、海上風電、海洋高端智能裝備、海洋生物醫藥、天然氣水合物、海洋公共服務等海洋產業發展,加快省海洋實驗室建設,打造集海工裝備和海洋資源開發與應用於一體的海洋產業集群。

在申請建設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遇挫後,珠海正在優化海洋經濟的發展思路,明確以藍色海洋和灣區經濟為切入點,著力提升海洋科技創新能力,攜手澳門培育新興涉海產業,為大灣區澳珠極點建設注入新動力。其中,以高欄港和萬山群島中的黃茅島為重點區域,珠海將攜手澳門合作發展以海洋旅遊和海洋運輸等產業為重點的海洋經濟。

與此同時,珠海高欄港綜合保稅區的建設步伐也在加快,並將於明年2月完成封關運營。

作為珠海發展海洋高端智能裝備的主陣地,聚集了一大批如烽火科技、三一重工、中海福陸等海洋工程裝備領域的龍頭企業。高欄港經濟區黨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趙適劍表示,未來將高欄港綜保區將建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商貿物流基地、珠江西岸高端產業轉型升級平台、粵港澳科創成果轉化平台,成為珠海海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以創新體制與先行先試促發展的嘗試,同樣在珠海高端海島旅遊的主戰場——萬山群島上演。珠海市委改革辦表示,珠海將加快在條件較好的海島地區爭取海島免稅政策,積極推動建立「定點停靠,就近聯檢」的新型口岸管理模式,推動港澳籍遊艇自由行在九洲港口岸和萬山港口岸早日落地實施,促進遊艇旅遊、度假休閒等項目發展。

延伸閱讀

綜保區將為珠海海洋經濟帶來什麼?

7月30日,在《國務院關於促進綜合保稅區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政策宣講會暨珠海高欄港綜合保稅區招商推介會上,珠海宣布高欄港綜保區將於2020年2月封關運營。

作為珠海海洋經濟和海洋科技創新的一張名片,高欄依託中海福陸重工、三一海工、巨濤海洋工程等海洋工程裝備核心企業,逐步形成了上下游配套齊全、技術先進的海工配套產業集群。

未來,綜合保稅區的封關運營,將如何點燃珠海海洋經濟的新引擎,又將帶來哪些期待和驚喜?

將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

據介紹,珠海高欄港綜合保稅區由廣東省政府在2012年向國務院申請設立,規劃面積2.514平方公里,並於2018年2月獲得國務院批准設立。

今年1月,國務院印發《關於促進綜合保稅區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意見》是我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發展史上的又一份里程碑意義的文件,也是綜合保稅區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海關總署自貿區和特殊區域發展司一級巡視員李志輝表示,該文件賦予了綜合保稅區改革開放的新使命,以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推動綜合保稅區發展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的高端製造中心、研發設計中心、物流分撥中心、檢測維修中心、銷售服務中心「五大中心」為目標,使綜合保稅區成為目前國內開放層次最高、政策最優惠、功能最齊全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

與此同時,李志輝表示,《意見》傳達出了一個強烈信號:綜合保稅區是開放型經濟的重要平台,是實現粵港澳產業一體化、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加快完善營商環境,做到最便捷高效通關,真正與國際接軌的重要區域。

珠海高欄港經濟區相關負責人表示,與其他綜合保稅區不同的是,珠海高欄港本身就是全國沿海24個主要港口之一,同時還臨近珠海機場空港和港珠澳大橋,可打通陸海空聯運大通道。因此,珠海高欄綜合保稅區的設立,非常有利於發揮珠海的港口優勢和現有的高端海洋產業優勢,將成為珠海海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億噸大港的下一程

珠海高欄綜合保稅區的設立折射出珠海擴大對外開放、走向世界的步伐,邁得異常堅實。今後,在這片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土地上,將如何上演一場持續而深刻的變革,書寫一個深耕海洋的故事?

聚力藍色經濟,珠海有著清晰的定位,即依託自身的岸線資源、港口條件、海洋空間、綜合政策,與粵港澳大灣區內的其他城市展開合作,在競爭中協同發展。

「未來,我們將依託珠海市現有產業基礎,走訪烽火科技、三一重工、中海福陸、格力電器等重點企業,調研重點企業對保稅業務的需求,鼓勵引導內外兼銷的高端製造企業向綜合保稅區集聚,發展面向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加工製造業,打造高端裝備製造中心。」高欄港區相關負責人表示,與此同時攜手港澳充分利用大灣區集聚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科教人才高地等創新資源,促進國內外科技要素向珠海高欄港綜合保稅區聚集並向周邊地區擴散,發展科技、延伸產業鏈,形成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研發設計中心。

與此同時,珠海高欄綜合保稅區明確提出將重點建成我國大宗商品的國際物流配送中心,充分利用保稅政策優勢,發展國際採購、倉儲、分撥、配送、分拆、包裝、展示等保稅物流業務,重點發展以清潔能源、油品、新材料及件雜貨等大宗商品的儲存、中轉為主的現代港口物流業。

這也意味著,在躋身億噸大港之後,「大宗商品的國際物流配送中心」正在成為珠海的下一個海洋經濟新目標。

來源:《南方日報》

記者:林郁鴻 王韶江

編輯:林超 羅茵 金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