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中杯、大杯、超大杯,蘊含的玄機

2019-11-25   中購聯

如果你去過星巴克,你一定知道星巴克是沒有「小杯」的,在這裡「中杯」就是最小的。

這可能與星爸爸「霍華德·舒爾茨(Howard Schultz)」不無關係。

星巴克誕生於美國西雅圖,最開始以販賣咖啡豆為主,直到時任漢默普拉斯特(咖啡機品牌)副總裁的霍華德·舒爾茨從紐約前往西雅圖探店後,一意孤行地放棄高薪工作,跳槽到當時只有 4 間店規模的星巴克,擔任市場營銷總監。直到去年的 6 月份,才從 CEO 位置上退任。

霍華德·舒爾茨(圖片來源於星巴克)

霍華德·舒爾茨在 1982 年加入星巴克,4 年後星巴克從主售咖啡豆的經營模式,走上了「意式咖啡吧」的道路。

當時「意式咖啡」對美國人民來說也是個新鮮物,為了要「意式」到底,與其他美式咖啡館形成品牌區隔,霍華德·舒爾茨欽定了「Short / Tall / Grande / Venti」作為杯型名稱。

- Short、Tall 同英文中的「矮」、」高「;

- Grande 即義大利文中的「巨大」的意思;

- Venti 在義大利文中表示「20」,對應 20 盎司的杯容量。

星巴克杯型設置(圖片來源於網絡)

由於美國人胃口比較大,所以 Short 杯型逐漸下線,形成了以 Tall / Grande / Venti 為主的三種杯型。

那麼問題來了:來到中國以後,這三種杯型沒有按照消費者習慣,順理成章地翻譯成「小/中/大」,而變成是「中/大/超大」。到底是為什麼?

製造歧義,顯得與眾不同

在星巴克還沒有這麼普及,被廣泛接受的時候,「沒有小杯」的星巴克,也成了消費者們的新鮮事。

朋友之間、同事之間相互安利,提到星巴克總是會加上一句「哎你知道嗎,如果你去星巴克買咖啡的話,要記得他們沒有小杯,中杯就是最小的」。

圖片來源於知乎

隱隱地就透露出一種與眾不同的 B 格氣息。這也成了星巴克品牌文化的一個傳播記憶點。

連鎖奶茶店品牌「一點點」,他們家的「波霸」和「珍珠」也是異曲同工。在「一點點」紅起來之前,我們默認的「珍珠奶茶」就應該是像下圖的右邊這樣:

珍珠奶茶(左);波霸奶茶(右)

但「一點點」的點單員會不厭其煩地給你說一遍:「我們的珍珠是小顆的,大顆的才是波霸哦」。

故意製造歧義本身,就是給自己留了一個解釋的機會。經過幾次提醒之後,你總會對如此獨樹一幟的品牌,形成深刻的印象。

提供問詢的機會,提高客單價

你在星巴克的結帳台,一定見到過這樣的杯型展示說明:

當你決定好購買哪種飲品的時候,點單員一定會再向你解釋一遍「我們的中杯就是最小杯哦,你確定嗎」。每個顧客都要問一遍,浪費幾十秒的時間。

本來叫「小/中/大杯」就可以省事多了,可星巴克卻如此大費周章,不惜延長顧客排隊時間、占用結帳台的黃金展示位。

事實是,點單員一句「你確定嗎?」,會讓消費者迅速產生自我懷疑,極有可能作出升杯的決定,這也意味著更高的客單價。

在門店銷售中,因為接待量有限,不擴充門店規模的前提下,想辦法提高客單價才能提高盈利空間。

所以在麥當勞,點單員總會告訴你「配成套餐更划算」;

在奈雪的茶,茶與軟歐包總是絕配;

在星巴克,除了問你「還需不需要其他食物」,其員工向你解釋杯型的時候,已經把這個邏輯玩了一遍。

與店員的一來一回中,就會讓你對本來已經決定好的事情產生懷疑,然後聽從建議

對比定價策略

營銷市場有一個感知法則(Law of Perception):「市場不是產品的戰爭,而是感知的戰爭。」

在這麼多印象標籤中,品牌都會努力避免給消費者留下「不值得」的消費體驗,因為這會直接影響復購率和口碑傳播。即便常年以「高大上」標榜自己的星巴克也是如此。

花 ¥29 元買一個小杯拿鐵 or 中杯拿鐵,消費體驗是不同的。即便你已經知道星巴克的中杯等同於」最小杯」,只是換了個說法,但後者還是讓我們心裡舒坦了一點。

前段時間有篇關於星巴克的刷屏文章,提到星巴克售賣 22 元的依雲礦泉水,主要是為了讓消費者感知到「你看,我連水都賣 22 元,30+ 元買杯咖啡並不貴吧。」

實際上在星巴克不同杯型之間,用戶對這種定價對比的感知會更加明顯和強烈。

為什麼不叫「小杯」要叫「中杯」,只是一個杯型的叫法,這些小細節往往容易被消費者和營銷人忽略。

大品牌看似不經意的操作,其實背後都有一套邏輯在。

| 合作 | 投稿 | 宣傳 |

中購聯成立於2002 年 , 是中國成立最早的購物中心行業服務組織,擁有權威的會展、研究、培訓、智庫、傳媒等多個行業領導性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