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強製造星留後遺症?一策略走偏,導致聯盟發展越來越涼

2020-02-15   何氏佬侃球

肖華在擔任NBA總裁之後,在很多策略上其實是在刻意模仿斯特恩曾經走過的路子,比如在鼓勵進攻方面徹底到極致,也比如「人為」的製造一些對戰懸念,也比如斯特恩最大的成功模式——造星計劃。

當前整個聯盟的受關注程度越來越低,由於過度鼓勵進攻導致比賽失去了競技體育本應該有的對抗性,導致了哪怕是得分那麼高卻少了些精彩。別說90年代那個堪稱「血腥」的年代,21世紀前15年雖然得分並不高,但是如科比、韋德、詹姆斯這些球星在頂著對方全隊盯防的壓力之下的進攻得分,無一不是驚心動魄的好球。事實上,真正精彩的進攻是需要放置在足夠強大的防守背景之下才會顯得無比精彩,而不是雙方無所事事地放空各自投三分的模樣。

但對於NBA來說還有一個策略上的硬傷,那就是造星計劃的存在,讓肖華有些不太能吃得消。肖華上台之後能夠成為真正意義上最頂級超級巨星的,詹姆斯、庫里和杜蘭特三人是首當其衝的。但嚴格說來詹姆斯的真正巔峰期應該屬於斯特恩時代就成名的,杜蘭特也曾經在雷霆輝煌過,不過很顯然在勇士的時候奪冠更印證了他的重要性,因此杜蘭特和庫里算得上是肖華時代的球星。

當然,庫里和杜蘭特不管是個人實力還是成績都是頂級,不過庫里比較容易受傷,而杜蘭特則總是喜歡在最巔峰的時候「跳槽」,這兩個因素導致了肖華時代並沒有一個真正絕對統治型的球星。在百般無奈之下,NBA只能想辦法尋找新生代球星,但不管是特雷-楊還是東契奇,他們都還沒能從球隊戰績上證明自己。而蔡恩固然爆炸卻總讓人對他的身體提心弔膽,這些都導致了肖華想要造星,卻是多個目標一起進行缺乏代表性。

斯特恩掌舵NBA的時代,除了84屆黃金一代和喬丹拯救了NBA之外,他在90年代和21世紀的造星計劃更是轟轟烈烈。比如96黃金一代,03黃金一代,都是出自於斯特恩之手。在對新球員的造星方面斯特恩不會特地去扶持某一位,更像是把球員丟在狼群當中去搏殺,最後再選擇最適合作為代表性的球星(比如奧尼爾、科比和詹姆斯)。

真正的造星計劃並不是一開始就要動手的,在沒有考量過的時候就過度考慮這些問題很容易走偏,正如當前NBA過度崇尚進攻而捨棄了防守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