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奇蹟」的真面目:金融巫師的又一個戲法

2019-12-26     國家人文歷史

文|孟來

納粹政府掌權之後,實行軍備擴張和赤字財政政策,同時大力投資基礎設施,進而刺激了消費品生產,德國經濟在1932年以後迅速復甦。

希特勒最重要的舉措就是創造就業。大蕭條造成了嚴重的失業問題,這也是納粹政府能夠上台的一個重要契機,所以希特勒必須提振就業。其實,創造就業和重整軍備是互相聯繫在一起的。納粹政府大力修建基礎設施,修建高速公路網,在希特勒上台短短几年間,修建了不少於6700公里的公路,這極大地取悅了藍領建築工人選民,當然,同時也能夠滿足他快速運送部隊的軍事需要。

到了1939年,德國的人均工業產量增加了108%,人均消費品產量增加了39%,工人的實際周平均工資增加了24%;官方失業人數從1932年的520萬減少到1939年的12萬。換句話說,二戰爆發前,納粹德國一度實現了大炮和黃油並舉、接近「充分就業」的所謂「經濟奇蹟」。

但如果仔細考察,這個「經濟奇蹟」頓時就會黯淡不少——納粹政權前幾年的經濟政策成功,其實是更早發生的一個周期性的經濟反彈中的一部分。納粹上台的時候恰好是大蕭條進入尾聲的時候。希特勒正好趕上了這個時機,所以實現充分就業的功績不能完全歸功於納粹經濟官員的執行能力和政策支持。但這場經濟復興一直高度依賴軍工生產和基礎建設投資,在此期間,德國經濟帶上了越來越濃厚的國家主義色彩,對內專制,對外通過嚴格控制下的對外貿易來獲得原材料和市場,然後以表外通貨體系和影子金融來解決外匯和投資不足的問題。這正是一個把德國引向戰爭的「經濟奇蹟」。

1933年 5月沙赫特訪美,不僅和美財團達成多項合作

沙赫特在這個「經濟奇蹟」中又扮演了重要角色。由於成功平抑了20年代的超級通貨膨脹,他早已聲名顯赫。希特勒邀請沙赫特主持經濟部,而這位「金融巫師」又變出了什麼樣的戲法呢?

在大蕭條之後、貿易保護主義興起的時候,德國不敢像其他國家一樣退出金本位或者貶值貨幣去打貿易戰,但這樣一來又不能保持商品出口的競爭力,以獲得外匯或者黃金來維持通貨匯率穩定。國際經濟學上的「三難定律」橫亘在前:獨立的貨幣政策、穩定的匯率和通暢的資本流動,三者只能取其二。

沙赫特用一種奇特而詭異的手段處理了看起來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創造了帝國銀行有史以來最大的表外體系,也就是一套官方的影子金融,用五花八門、不計入資產負債表的非正式票據與通貨創造了信用。其中後世最著名的就是梅福(Mefo)軍用券,專門用於支付軍工生產,由財政秘密貼現,工業家強制接受。最多的時候德國同時有三十多種類似的表外信用工具在同時運行,僅馬克帳戶就有17種。

與此同時,沙赫特管制私人的黃金和外匯,居民私藏最高可判死刑,境外旅行攜帶資金也受到嚴格限制。經常帳戶方面,沙赫特建立起了一套制度框架,使他能以精細到具體產品和生產者的程度,來調節德國的外貿水平。他在巴爾幹和南美以半利誘半恫嚇的方式,與原材料生產國建立雙邊談判下的互換貿易關係,以工業品交換原材料,用這樣以物易物的貿易安排代替與民主國家的透明貿易。他還鼓勵出口商在境外回購處於低價的楊債券,然後帝國銀行以馬克接近原價貼現,這樣不僅趁波動(他還故意製造這種波動)減少了外債,同時也節省了外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sLJ3JHAB3uTiws8Kv5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