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老師」下鄉 小伙跑40多個村免費為300位老人理髮拍照

2020-09-11     新京報鄉村

原標題:「TONY老師」下鄉 小伙跑40多個村免費為300位老人理髮拍照

因為走街串巷到村裡免費給老人理髮、拍照,臨沂市80後理髮師讓永慶被人紛紛點贊。在網絡上,他更為人知的名字是「大慶」。據他介紹,自己所在的理髮店經常會給社區和福利院的老人免費剪髮,這個過程讓他常常會想到已經過世的爺爺和聚少離多的父母。

從今年4月份開始,從小在農村生活的大慶決定進村給老人剪髮拍照。5個月來,這位「TONY老師」跑了臨沂市內5個區縣40多個村子,服務過300多位老人。對此,他覺得收穫頗豐,老人們的微笑和故事都讓他深深感動。「大慶」也因此成了一個小小的網紅。

大慶為鄉村老人理髮。受訪者供圖

第一次也被拒絕過

讓永慶是一名專業理髮師。在臨沂市市區的理髮店裡,他的藝名叫吉米。但在工作之外,他更喜歡別人叫他大慶。尤其是到村子裡免費給老人理髮、拍照時,比起吉米這個藝名,大慶被人叫起來要親切許多。

說起免費為鄉村老人理髮這事,大慶記得大概是從今年4月份開始的。那時,疫情逐漸穩定,自己所在理髮店也恢復了營業。從那時開始,自己每周會抽出兩到三天,拿出手機地圖,隨機挑選臨沂市內各區縣的鄉村,確定後開車前往。

「最開始是給老人送些衣服、禮物,然後根據他們的需要給他們理髮,後來慢慢地變成了以理髮為主,想用自己的手藝為他們做些事。」

5個月時間裡,跑了多少個村子,大慶自己沒有算過。只知道臨沂市轄區內的15個區縣,自己去過其中的三分之一,大概有40多個村子。服務過的老人大約有300位。

大慶告訴記者,自己一般會選擇為60歲以上的老人理髮。尤其是那些行動不便、自理能力比較差的老人。進村後在路上遇到一個就問一個,「能不能給您理個髮。」面對問題,大多數老人都很高興,但也有一些老人直接拒絕了自己,比如第一次進村時。

「當時一位老爺爺就問你們哪裡來的、幹嗎的,我說從臨沂市裡來的,免費理髮,但是他有點質疑,也不信任我們,就拒絕了。」

進村為奶奶理髮。受訪者供圖

至於被拒絕的機率,大慶估計10個人里大概有三四個。有時候他需要到村委會找工作人員帶路,這樣老人能更信任自己。

「開始時還會嘗試多溝通下,儘量能完成,但後來我父親也開導我,老人們會因為一些風俗習慣不願意理髮,照相的話可能上年紀後會有些忌諱,我也是慢慢能理解。」

從蕪湖到臨沂的一家人

為農村老人免費理髮是大慶從幾年前就有的一個想法。他告訴記者,自己所在的理髮店之前經常會進行公益服務,給社區和敬老院的老人做義剪。在這個過程中,自己也常常想起已經過世的爺爺和如今年邁的父母。

大慶並不是臨沂人。1988年,他出生在安徽省蕪湖市的一個農村。最早時,自己的家庭條件在村裡還算不錯。當時,父母從事大鵝養殖。他記得,自己5歲那年,父母把大鵝賣光後給家裡買了一台黑白電視機。

「之後家裡開始養螃蟹,第一年沒掙錢,第二年賠本,到第三年賠得更多,從我8歲開始,父母就出去打工了,每個月寄一些錢回來,爺爺一個人帶著我在家。」

大慶記得,小學時,爺爺早晨6點就會起來給自己煮粥,中午時炒兩個菜等著自己回家吃飯,每天如此。但從初一開始,他發現爺爺隔三差五會塞給自己一塊錢,讓自己早上買個包子吃。這樣的頻率越來越高。等到初三那年,快70歲的爺爺幾乎每天早上都會睡到很晚,吃東西也吃得很少。

「當時感覺不太對勁,我就給爸媽打電話讓他們趕緊回來,最後到醫院檢查才知道是食道癌晚期。」

大慶陪著爺爺度過了最後的半年。他說那時候自己最想的是爸媽,因為太久沒有在一起。最心疼的是爺爺,因為60多年裡,他一直沒有享過福。

爺爺過世後,初中畢業的大慶去了上海學習美發。在那裡遇到了現在的師父。2005年,大慶跟著回家創業的師父來到臨沂。一住就是15年。

「大概是8年前,在這邊生活、工作都穩定了,把父母也接了過來,還是想念一家人的感覺。」

這些老人笑起來真好看

把父母接到臨沂時,大慶找了一天時間給父親理了發。理好之後,他用相機給父親照了一張照片,「我就問他剪完之後是不是精神多了,他跟我說想把這個照片洗出來,自己存著。」那時,大慶才發現,這是自己在成為理髮師後第一次給家人理髮。

在決定進村給老人免費剪髮後,有一次大慶遇到了和給父親理髮時一樣的場景。

大慶為老人理髮。受訪者供圖

「您說您70歲,剪完之後是不是一下變60了。」大慶拿著手機給一位老人看理髮後的樣子。老人很開心,就問大慶能不能把照片給自己。

大慶記得當時自己有些意外,這是第一次有老人問自己要照片。由於村子附近沒有列印店,他是回到臨沂市後才把照片列印出來送給老人。

看到老人開心的樣子,大慶決定在理髮的同時也為農村老人們免費拍照。

為了方便列印大慶購買了便攜印表機。受訪者供圖

有了這個想法後,自己第二天就購買了可攜式印表機和相框,「農村可能會比較潮濕,怕照片存不住,有相框的話就能存更長時間。」

「沂蒙山裡有些老人,可能一輩子都沒有一張照片,這些老人拿到自己的照片後,都開心地笑,我就覺得這些老人笑起來真好看。」

「想照張相,等走時就不用再照了」

從那時開始,大慶帶的東西從一包理髮用具,增加到印表機、列印紙、數位相機和相框。身上背的東西越來越多,團隊里的人也不再是他一個人。

「跟兩個理髮店裡的同事一起,一個18歲、一個20歲,最開始是跟著我想看看農村生活,後來主動要求跟著我一起,想給農村老人做些事,他們不會理髮,就是幫著我拿些東西。」

老人拿著洗出來的照片,別提多開心了。受訪者供圖

在接觸過的老人里,有位80歲的老奶奶給大慶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記得,當時自己正收拾東西準備返程,看到遠處有位老奶奶往自己這邊走。在確認自己身後沒有別人時,大慶就覺得她一定是來找自己的。

「我就問她,是不是要理髮,然後奶奶說不是要照相嗎。」大慶記得,當時自己想給老人理髮後再照,他覺得這樣乾乾淨淨、板板正正的,拍出照來更好看。但奶奶之後的一句話讓自己差點掉了眼淚。

「她說自己只想照一張像,等她走了以後就不用再照了,聽完之後我就立馬給她照了一張。」大慶記得,奶奶穿了一件花褂子,衣服很新,不像是平時常穿的。拿著照片,奶奶還自言自語了一句,「我這小花褂怪好看的」。

大慶為老人拍照,老人十分開心。受訪者供圖

和老奶奶聊天后得知,她的老伴去年剛剛去世,自己現在一個人在村裡。看到老奶奶開心,大慶自己也非常開心。這樣的經歷也讓大慶想到了自己的爺爺,以及更多這樣的農村老人。

大慶告訴記者,自己準備在9月和10月抓緊時間給更多的老人理髮、拍照。因為這會兒正秋收,老人們在田間地頭忙碌,到村裡找人方便。等到天氣再冷一些,老人待在家裡,就不方便上門打擾。

前幾天電影《八佰》上映後,大慶帶著幾位通過理髮、拍照認識的沂蒙老兵到臨沂市裡看了一場電影。算上父親一共10個人。吃飯時,他發現雖然這些老人來自不同的村子、鄉鎮,但一聊起過去,卻能很自然地說到一起。

「有個爺爺說,自己常跟老戰友聚會,但一年年地參加的人越來越少,慢慢就聚不齊了,感觸很深,我就希望能為這些老人儘自己一份力。」

新京報鄉村

張羽/文

張樹婧/編輯

新京報電商平台「小鯨鋪子」上線了

新京報鄉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sAeFgHQBeElxlkkaUc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