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天下壯 美食遠名揚

2019-09-16     明玉蘇蘇



曹操曾大設蘿蔔宴犒勞三軍將士、「張飛魚」的美麗故事千年流傳、昭君桃花魚至今仍是春季時節的傳統名菜.

三峽美食既有川菜善於利用麻辣而不囿於麻辣的優點,又有鄂菜善於烹魚和蒸菜的特長,來三峽,跟我去吃

美食第一站:涪陵


老臘肉

臘肉是重慶的一大特色。臘肉製作處處都有學問,就連豬肉分割也不例外。有些人喜歡吃小塊臘肉,有些人喜歡吃臘排、臘豬蹄,或者是臘豬頭,所以要分部位來做。在巫山老臘肉腌制的過程中,要先按一定比例放食鹽、白酒、醬油等進行干腌。這樣,不僅腌出來的肉味道好,也有利於下一步操作(一般要腌5天)。


孩提時代,在外婆家過暑假最難忘的是外婆做的青椒炒臘肉,放在桌上我們小孩子都圍坐著,時不時偷一塊放在嘴裡,香嫩爽滑其香飄出雲霄,其味欲罷不能,鮮香至極回味無窮的味道陶醉半晌 .....20年來我無法忘記的味道只有它,一直追憶的味道。

川味臘肉,是將肉切成5cm寬的條狀,再經腌漬、洗晾、烘製而成,成品具有色紅似火、香氣濃郁、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等特點。熏好的臘肉,表里一致,煮熟切成片,透明發亮,色澤鮮艷,黃里透紅,吃起來味道醇香,肥不膩口,瘦不塞牙,不僅風味獨特,而且具有開胃、去寒、消食等功能。


川味臘肉保持了色、香、味、形俱全鮮香俱佳的特點,經過柏枝煙燻,故夏季蚊蠅不爬,經三伏而不變質,成為別具一格的地方風味食品。臘肉中磷、鉀、鈉的含量豐富,還含有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等元素; 臘肉選用新鮮的帶皮五花肉,分割成塊,用鹽和少量亞硝酸鈉或硝酸鈉、黑胡椒、丁香、香葉、茴香等香料腌漬,再經風乾或熏制而成。


川味臘肉以麻辣著稱,外婆的青椒老臘肉曾經的美味,不許追憶不許懷戀,它就是我們的身邊,只要的願意去嘗試願意去發現,不管你身處他鄉還是深居異國,家的味道孩提時代的美味佳肴網絡都可以為我們送到手上。


麻辣魚


麻辣魚取材自高山山泉的高山魚,肉嫩味鮮。色香味俱全,跟其他地方的麻辣魚不同的地方就在於他們切的魚肉很大塊,但完全不影響入味的程度,相反在嘗盡好吃的佐料之餘,魚肉的香兒、鮮味慢慢滲入脾胃之中。


尖椒雞


尖椒雞,在涪陵又稱椒麻雞、青椒雞,一大盤綠油油的辣椒,夾雜其間的雞肉鮮嫩可口,花椒星星點點散布盤中。當尖椒雞端上桌時,首先給人以強烈的視覺神經衝擊。越吃到最後,麻辣的感覺就越強烈。和麻辣魚的麻辣不同,尖椒雞的麻辣帶著一種尖椒沖而盡的口感,吃多了耳朵都有冒火的感覺!


尖椒雞是典型的以尖椒為主的四川江湖菜,以現殺土雞為原料,斬成粗丁,由此還延伸出了諸如尖椒蹄筋、尖椒牛肉的菜式。論經久不衰,還當尖椒雞獨屬,雅俗共賞。有句俗語說,「辣子雞,辣子雞,辣子堆里去找雞」,用在尖椒雞上同樣合適。仿佛再沒有什麼菜能讓廚師在放尖椒時有如此豪邁的架式,吃得食客汗流浹背,任憑一粒粒雞肉在嘴裡熱辣地碰撞,樂此不疲。待雞肉在辣椒堆里翻找得乾乾淨淨,唯零星一點兒殘餘,也不忍捨去。這,或者就是江湖菜的魅力,吃在江湖,嘴不由己。

油醪糟


飯後的甜品是涪陵特色小吃油醪糟,它可是與涪陵榨菜齊名,有人說到重慶涪陵旅遊沒吃過油醪糟,就像沒來過。涪陵油醪糟特取自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山泉水和高山稻米精製而成,營養而不失口感,絕對是讓人回味無窮的美味。


油醪糟是用糯米製成醪糟坯,下油鍋,加芝麻、桔餅、核桃仁、油酥花生仁、蜜棗、白糖等稍煎,然後放入沸開水中煮沸即成。特色是香甜不膩口,營養十分豐富。


當地居民在孕婦生產後,都要做給產婦吃,以儘快恢復身體。涪陵的油醪糟正宗在於,喝下去的口感是清爽而非油膩的。


粉蒸排骨


粉蒸排骨是一道四川的漢族名菜,屬於川菜。將排骨腌入味,灑入蒸肉米粉和清水抓勻,然後鋪於番薯塊上,放入鍋內隔水清蒸至熟即成。


用蒸肉米粉才能做出美味的粉蒸排骨,雖然排骨蒸熟後肥而不膩,軟爛入味,但飽吸鮮味的番薯塊,才是此菜的精華所在。


美食第二站:豐都

豐都鬼城以「鬼國京都」、「陰曹地府」聞名於世,傳說中人類亡靈的歸宿之地,集儒、佛、道民間文化於一體的民俗文化藝術寶庫,是重慶長江三峽國際黃金旅遊帶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菜是以胖頭魚、苕粉、青椒、小米辣椒為原料。 將胖頭魚宰殺去內臟洗凈,苕粉泡好放入盤內墊底,將魚頭魚尾切下放在盤兩端,中間魚肉切片擺好,上籠蒸約8分鐘至魚頭熟時取出,撒上青、紅椒圈,淋少許熱油魚汁即成,這道菜是長江三峽的艄公們喜歡吃的佳肴。胖頭魚刺比較少,吃起來的口感比較清爽,是在當地難得的一道不辣的菜。


麻辣雞塊


豐都麻辣雞塊原本為鬼城豐都著名的漢族傳統小吃,類似白砍雞,後經加工改造現為重慶喻戶曉的名菜之一。受江湖菜「水八塊」的影響。


豐都民間習俗是每逢臘月必殺「年豬」,有人在無意之間,將水八塊作料與雞肉拌在一起,雞本身的鮮香與辣椒、花椒等混在一起,色澤鮮美,肉質細嫩含脆,肥而不膩,麻辣爽口,於是便逐漸流傳開來,成為豐都縣的特色美食。


仙家豆腐乳


關於豆腐乳,在鬼城豐都有一個美麗神奇的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豐都名山背後青牛山麓有個桃花村,住著一個王姓農民,豆腐做得特別好,雪白細嫩,醇厚綿扎,在豐都城裡銷路極好,被稱為「王豆腐」。因家中有事,王豆腐只好叫兒子王曉上街賣豆腐。途經二仙樓時,王曉見兩個白髮老人正在對弈,一時起了玩性,放下挑子看兩老者下棋。不知不覺幾個時辰過去了,白生生的豆腐已長出了長長的霉毛,王曉急得哭了起來。兩位老者問清原委,其中一位令童子抓一把鹽,取一包香灰在掌上攪勻,撒在長滿霉毛的豆腐上面,說:「明日一樣會賣好價錢。」王曉謝過兩位老漢,將信將疑地挑著豆腐下山回家,哪知轉回桃花村一看,村裡人全都不認識他了,媳婦已白髮蒼蒼,父親也已過世了。原來王曉是遇到了神仙 ,「山中方一日,世上幾十年」。再打開挑子一看,寸多長的霉毛褪盡了,露出玉石般的豆腐來。王曉摳下一小塊放到嘴裡一嘗,鮮美無比。他從此便做起豆腐乳生意來。


為答謝恩人,王曉帶了豆腐乳上山,卻沒尋著兩老者,王曉便將豆腐送與山上廟裡的和尚吃。僧人們說,這樣的美味人間做不出來,應叫仙家豆腐。從此,王曉的「仙家豆腐」便名揚天下,流傳至今。

美食第三站:萬州


船慢慢停靠在碼頭,這是我們的第三站—萬州。它是重慶第二大城市也是座移民之城,萬州除了山水移民文化讓人讚不絕口以外,萬州的美食以讓人心神嚮往啊!萬州烤魚是馳名中外的,它香味濃郁,辣而不燥,保健營養,不但有魚肉的鮮味,還有一種獨特的焦香味和濃郁的料香味,回味無窮,百吃不厭,在回放千年飲食文化的同時,也引領了現代烹魚新時尚。

萬州烤魚將腌,烤,燉三種烹飪方法有機集合,採用獨特配方又集合了重慶火鍋得用料精華,調製出麻辣,醬香,泡椒,椒香,尖椒味,耗油味,香辣味,等十餘種口味,深得食客的喜愛。


萬州雜醬面


萬州的雜醬面、格格(小蒸籠)、烤魚,已被人們譽為「萬州美食三絕」了。

萬州雜醬面的特色突出的是雜醬而不是麵條。製作雜醬特別講究,從選肉開始,到各種輔料和調料都有所要求,具體烹調時,掌握好火候,全憑廚師的技藝配料炒作。高手炒出的雜醬其味香遠、其色鮮嫩誘人。


雜醬面的做法講究,吃法也講究。食客如說:干漏帶紅,即是說雜醬面不加湯,味要麻辣。如說:干漏帶黃,就是表示面要煮硬點。如要吃帶湯的則也要說明。一碗普通的雜醬面,就有如此之講究。

雜醬面從一開始到現在,多年來一直來風行不衰,至今仍是人們喜愛的小吃之一。雜醬面的特色主要反映在雜醬方面,突出的是雜醬的而不是麵條。所以雜醬面的做法,製作雜醬特別講究。 從選肉開始,到各種輔料和調料都有有要求,具體烹調時,掌握好火候,全憑廚師的技藝配料炒作。高手炒出的雜醬其味香遠、其色鮮嫩誘人。使人聞其味、觀其色,便能激發起人的食慾來。據老一輩人講,解放前城內(環城路一帶)有一餐館,所烹制出來的雜醬特好,不擔香味誘人,更不同的是雜醬面的做法,用淘米的筲箕來裝雜醬,以示其雜醬的獨特,生意也極其興隆。 身在外地的我時常想念萬州的雜醬面,那是我夢裡魂牽夢繞的美食!!!




對於一個喜歡美食的人來說,來到重慶,除了感受濃郁淳樸的民風,最開心的事情莫過於品嘗當地的美味小吃。在拋棄了大酒店的山珍海味後,來到了街邊的小吃店,感受新三峽,感受萬洲的小吃,在品嘗的同時,也體會到了一種文化精髓。


萬州的「格格」很有特色,色、香、味俱佳,系萬州餐飲業一大亮點,成、渝(中心區)兩地類似蒸菜均欠火候。萬州「格格」還有趣聞一則: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李鐵映重慶視察路過萬州,順便瀏覽萬州風土人情,有相關官員、記者陪同,來到二馬路京劇團處,看見一招牌赫然寫著「格格深」三個大字,有箭頭指向側旁巷子深處,李好奇,問:格格深甚麼意思?一記者逞能,趨前曰:格格者,蒙古族公主也,可能是抗日戰爭時期流落到萬州的蒙古貴族後裔在此居住....。。此時,陪同的萬縣日報記者忍住笑,連忙打斷:不是的。格格是萬縣俗語,意即蒸籠,蒸羊肉就叫羊肉格格,蒸肥腸就叫肥腸格格,蒸排骨就叫排骨格格,統稱格格,很好吃的。可能巷子深處有一賣格格的餐館,取「酒好不怕巷子深」之意打「格格」深之招牌。


美食第四站:雲陽


雲安羊雜

「以髒補髒」與中醫養生學完美結合的雲安羊雜;羊雜是四時進補,調理臟腑功能之首選。雲陽羊雜秉承民間智慧與技法,羊雜酥爛醇香,氣味濃鮮。悠悠老味道,縷縷雲陽情。


雲陽鱔魚


鱔魚是雲陽人喜愛的美食,食材選自本地野生鱔魚——正宗雲陽黃鱔烹制而成。鱔魚油而不膩、乾濕適中、軟硬有度、香濃微辣、鮮鹹味厚、鱔香四溢。



雲陽羊腳火鍋創重慶火鍋發展之新紀元,其湯汁鮮辣、羊腳脫滑爽口。其中雲陽萬羴羊腳在第五屆中國(重慶)火鍋節暨國際美食節上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中華名小吃」稱號。


牛滾水


有幸看到整個牛滾水的製作過程,原來美食不神秘,覺得神秘的人只是缺乏想像力罷了。來到餐廳後台,只見阿姨們麻利的操作著牛滾水的製作流水線。她們將麥子面和好後,就開始做牛滾水。臘肉、粉條、黃豆芽、四季豆、豆腐乾、洋芋等配料,和成了一大碗餡料,而這只能包成兩個牛滾水。牛滾水下鍋後發出巨大的「咕嚕」聲,一分鐘不到,阿姨將牛滾水撈了起來,一個盤中只能裝下一個。

給大家介紹了這麼多,有機會一定要親自去試一試呀,給個關注麼麼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s8c9RG0BJleJMoPMve8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