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些屎總是要吃的,比如你不喜歡的996

2019-11-16     迪迪乾貨

最新一期《奇葩說》辯題是「感興趣的工作總是996,該886嗎?」在辯論場上,每一個人都表達了觀點,但我覺得選擇正反方只是立場的問題。

對於每個人來說,這關於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所以我無法像明人明言一樣,強制性跟你說:"聽我的,不該886。"或者說"要886。"這種答案毫無意義。

我想提供三個角度來思考這個辯題。

01.你該吃的屎,一口都不會少

這是李誕在節目裡說的一句話,話糙理不糙。

我們談論這份工作總是996,該不該886?其實是在問現在我到底該不該吃屎?

現在這個階段工作和生活哪一個更重要?

龐穎講了自己在全世界排名前三的諮詢公司工作,曾經遇到一個印度客戶,因為時差的關係,每天只能睡4個小時。

那個時候她很不開心,她跟母親打電話的時候,擔心母親會說不要辭職,這個世界上沒有一份工作是不辛苦之類的話。

後來,她跟母親打電話,母親說:"如果你辭職,我支持你。"

聽起來很煽情,很感動,一個母親善解人意的一面,對不對?

但這是故事的結局嗎?

顯然不是。

龐穎沒有說故事的結局,她沒有說最後自己到底有沒有辭職。

但大機率來講,她沒有選擇辭職,或者回到老家做一份非常輕鬆的工作。

還有詹青雲本職工作是律師,業餘參加《奇葩說》錄製,在節目裡很耿直的說:"之前欠了債,多上個節目,賺錢。"

律師這個職位996少嗎?

如果詹青雲面對996的工作,選擇886,那當初她借錢去讀大學,現在當律師幹啥?讀完書之間回老家結婚生孩子,別說996了,做家庭主婦就好了。

為什麼沒有干呢?

因為大家都知道如果年輕的時候拿來享受,後半生會過得很苦。

我不反對你追求詩和遠方,但前提是你能生存下來,當然除非你家裡有礦,別說是886了,你當老闆都可以。

如果你家裡沒有礦,你的父母也不是很牛逼的人,那麼你在年輕的時候吃苦,成本低,別人也願意給機會,這樣中年的時候你的選擇權會更多一些。

我們總是討論996是多麼沒有人性,但你有沒有想過在你年輕的時候,業務能力還不熟練的時候,你能在5點半或者6點中準時完成規定的任務嗎?

如果你能,那說明你能力很強;如果你不能,你應該要吃的苦,要比業務熟練的人付出多一倍甚至幾倍的時間。

我在聽正方選手發言的時候,確實覺得886很刺激。

正方的話,我越聽越高興,越聽越興奮。

但我願意聽到和行動是有差別的。

就像馬東說的:"我願意多聽正方的觀點,因為那是我缺的,我心嚮往之,我雖不能至。所以我需要這份心靈的撫慰。"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該吃的屎一口都少不了,取決於你選擇在什麼階段吃。

不同階段吃屎,付出的代價也不一樣。

聽正方李思恆說生活和工作要平衡這話的時候,我笑了。

因為生活和工作不可能平衡,50%對50%是不可能的。

你選擇安穩,就不要追求高薪;你希望在事業上有所成就,那麼工作會占據大的比例。

我們每個人只能動態平衡。

02.你不感興趣的工作也會996,興趣只是你能堅持的一個小動力

這道辯題最雞賊的地方在於「興趣」,給人的感覺是感興趣的工作996是可以接受的,但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面對不感興趣的工作也會996。

我們需要重新認識「興趣」兩個字。

你有興趣就代表可以走上職業化嗎?

從興趣到職業之間,要度過一段厭倦期。

著名鋼琴家朗朗,在他出生不到一歲,能哼出《大海啊我的故鄉》的調子,兩歲半的時候,看完《貓和老鼠》,能彈片子的主旋律。

朗爸意識到兒子有音樂天賦,於是給他找了一位不錯的鋼琴老師。

從朗朗7歲開始,朗爸給他制定嚴酷的時間表,每天練琴6個小時。

對於七八歲的孩子來說,要練6個小時,實在太殘酷了。朗朗堅持不到幾天,就哭鬧說:「別人家的孩子都在看電視玩耍,我為什麼天天練琴?」

朗媽也看不下去,勸朗爸:「孩子這麼辛苦,不想學就別學了。」

朗爸卻說:「孩子不想學就不學,那還需要父母幹嘛?」

有一次,朗朗耽誤兩小時練琴時間,回家後被朗爸揍了一頓。

朗爸邊打邊用最難聽的話罵朗朗:「這兩個小時永遠都回不來了,你這個懶蟲,你沒理由在活下去,如果你不吞安眠藥,那就去跳樓……」

從此,朗朗再也不耽誤練琴了。

正是有前面枯燥乏味的練習,朗朗成為第一位受聘於柏林愛樂團和美國五大交響樂隊的中國鋼琴家。

有小朋友問朗朗是怎麼彈七八個小時的,自己彈一個小時就堅持不住了。

朗朗說:「 我剛開始練琴時也跟你一樣,練久了就煩了。其實任何興趣都一樣,如果你把這個興趣變成工作,都會遭遇一個厭倦期,但這個厭倦期過去就好了,度過去你就會更加熱愛這個事情。」

就像教育家張婕提到:「興趣是假象,在有趣的事情如果變成職業,都是痛苦的,都是艱苦的。」

有時候我遇到一些在校的學生或者初入職場的人,對我說:「我對寫作用興趣,該不該從事這方面的工作?」

我都會反問他幾個問題:「你能忍受寫作變成職業化嗎?也就是甲方爸爸需要什麼文體就是什麼文體,甲方爸爸說怎麼改就得改。」

「每天都要寫稿子,在規定的時間內把稿子寫完,沒有靈感也要寫。有的時候一邊參加活動,一邊要寫文章,活動結束,一篇稿子要成型。」

「你需要分析每篇文章的數據,要找到適合目標讀者的口味。」

這些你能做到嗎?如果你不能,那就把寫作當作愛好吧,沒必要走職業化道路。

其次,沒有一家公司會為你的興趣買單,只會為你的價值買單。

也就是說在選擇興趣和擅長的工作之間,優先選擇擅長的工作。

工作不是興趣班,工作就是工作。

還有在告訴你一個扎心的事實:我們絕大數人可能找不到興趣與職業非常切合。

我的職業規劃導師跟我說:「自己做了100多單職業規劃諮詢,到現在為止從人格特徵、興趣點、擅長、價值觀來源四個角度完全貼切的人,只有4個人。大多數人有兩個有交集,我也只能建議嘗試一下,但不能確保能成功。」

如果你有幸因為興趣進入某一家公司,這家公司總是996,興趣也許是你堅持久一點的動力而已,甚至到最後你離開這家當初因興趣而加入的公司,是因為興趣變成商業化了,打破你美好的一面。

興趣是需要干出來的。

你擅長的內容能培養出興趣,而愛好變成職業化,就不見得了。

03.你是在為自己的人生簡歷打工,主角始終都是你

很多人都在討論自己喜歡的事情因為996,太忙了,想886。但你今天跳到一個朝九晚五,非常空閒的公司,你也會因為太無聊,覺得浪費生命,想要886。

人是矛盾的。

在忙的時候希望空閒,空閒的時候希望忙。

就好比很多人做不感興趣的工作996,你抱怨公司沒人性;現在你做了感興趣的工作,總是要996,你又說996阻礙你追求詩和遠方的步伐。

做人真TM難。

說白了你就是想要一份高薪,又能準時下班又符合你的興趣又能追求詩和遠方的工作。

你覺得天底下有這麼好的事情嗎?

很多人的問題也許不是出在996上,而是不知道自己工作到底是為了什麼?當下我應該要追求什麼?

這才是糾結的點。

《遠見》這本書提到我們的職業生涯要比想像中的長,至少有45年。職業生涯是由三個主要階段組成的,分別持續大約15年時間。

第一階段:強勢開局的時候,這個階段你要努力著重於為前方的漫長道路挖掘和裝備自己。你需要像一塊海綿一樣,不斷的吸收知識、技能還有經驗。

第二階段:聚焦長板的時候,這個階段首要目標是尋找自己的甜蜜去,也就是你所擅長的、所熱愛的和這個世界所需要的這三者之間的交集。也就是說同樣做一件事情,為什麼別人要選擇你?

第三階段:優化長尾,發揮持續影響力。很多人覺得職業生涯最後幾年是退休,或者面臨中年危機被社會淘汰,其實不是。這個階段主要目的是確認接班人,從執行或者領導的角色轉變成顧問或者輔助角色。比如開創學校或者創業,影響更多的人。第三階段想要保持影響力,就要保有活力和關聯性。

我們總是討論996多麼遭罪,實際上沒有人拿著刀架在你的脖子上逼你一定要選擇996的工作,你不願意996,那就886。

我們也沒有人會一直長期都在996,因為每個階段在意的點都不一樣。

選擇996是你個人的選擇。

我們之所以覺得自己的工作總是996,似乎工作被生活填滿了的想法,是源於比較。

范湉湉表演的短片里,說你看看別的小姑娘打卡網紅勝地,你在寫報告;別的小姑娘吃美食,你在點外賣;別的小姑娘在恩恩愛愛,吃狗糧,你在寫報告。

這樣一對比,覺得自己過得真糟糕,加著無數的班,被老闆、客戶批評,而跟我同齡的朋友在吃喝玩樂,我想要追求快樂,追求快感,像朋友圈裡的人看齊。

大多數人不願意用當前的痛苦,比如更辛苦的工作、更低的薪水、更低的聲望等,來換取未來的某樣東西,即使未來的好處更加豐厚,這種現象被稱為「時間貼現」。

我們寧願追求當下的快樂,及時行樂,也不願意現在吃苦後面享福,這就是大多數人的劣根。

但你知道嗎?

一個人的工作,一段職業生涯不止於一份工作,而是生活的一大部分。

大多數人是通過工作,獲得幸福感和成就感的。

在這星球上的70億人中,只有一個人能夠陪伴你走完整個職業生涯,那就是你自己。

我很贊同薛兆豐的話:「你不是在為企業,為領導打工,你是在為自己的簡歷打工。」

當你想要辭職跳槽的時候,想一想你的簡歷有多少含金量。

簡歷的含金量決定了你的身價。

所謂的精英,是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累積而成的。

996也許很沒有人性,但生活比996更加沒有人性,更加殘酷。

你永遠都不知道什麼時候暴風雨會來臨,而我們能做的只能讓自己強大。

996隻是其中一個部分。

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s64ncG4BMH2_cNUggIj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