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立於1985年的「維達」,曾經只是一個瀕臨破產的小工廠,三十多年來,它僅靠1元/包的紙巾,扭虧為盈,年收入達149億元。
它是怎麼做到的?
維達品牌創始人李朝旺和你分享,維達如何用1塊錢的生意,年賺149億元?
收留欠債小廠,2年扭虧為盈
1976年,18歲的李朝旺結束知青生活,回到城裡,在一家造紙廠當工人。由於他為人勤奮聰明,不到27歲,便成為了造紙廠的廠長。
到了1985年,李朝旺已經把造紙廠做得紅紅火火,但對面有一家日用品廠,不僅工資發不出來,還欠了銀行30多萬債務。而工廠500多名員工中,有一大半都是殘疾人,工廠倒閉,意味著他們可能失去生活來源。
於心不忍之下,李朝旺一咬牙接下了這家日用品廠,再連同其他兩家小廠,合併成立了新會日用工業品廠,由他繼續擔任廠長。
30萬的債務背在身上,如何還清債務,並按時發工資,成了李朝旺最急需解決的問題。
直到有一天,李朝旺在香港見客戶時,客戶掏出的一包紙巾吸引了他的目光。
他試用後,發現很好用,看包裝,發現上面印著「上海利民造紙廠」幾個大字。
李朝旺心中大喜,覺得這個紙巾一定大有前途。回到工廠後,他讓下屬翻遍了所有的超市和小賣店,發現都沒有這種紙巾賣,這讓他心裡更有底了。
於是,他立刻坐上去上海的火車,找到了這家造紙廠。但因為廠長出差未歸,李朝旺只能在門口等待。
終於,李朝旺等回了廠長,而他這種堅持,也深深打動了對方。最後,廠長與李朝旺達成協議,由他們提供紙巾,李朝旺的工廠進行包裝,做成小紙巾出售。
不到2年,李朝旺不僅還完了欠下的30萬債務,還小賺了一筆。
堅持獨立生產,年銷售過億
雖然生意很紅火,但李朝旺始終擔心一件事:
現在的生意都靠別人提供紙巾,要是別人不提供了,生意豈不是就做不下去了?
所以,李朝旺心中萌生了一個念頭:
一定要自己生產!
於是,李朝旺帶上6位得力幹將,報了培訓班,系統學習生產、銷售、設計等知識。
但當他們準備造紙時,一盆冷水迎頭澆過來——造紙需要原紙,原紙從哪兒來?
當時原紙的生產商都在北方,且都是國營企業,根本不愁賣。
無奈之下,李朝旺只能跑到北方,想盡辦法搭上關係,費勁力氣,硬是拿回來10噸原紙。
1987年,李朝旺打造的第一款面巾紙「威牌」上市,售價一毛錢一包。
對於當時的市場來說,這個價格很難被消費者接受。眼看一大堆面巾紙堆在倉庫,李朝旺急了,東奔西走之下,找到了五星級酒店,但五星級酒店也嫌貴。
情急之下,李朝旺脫口而出:
我在包裝上給你們印logo!
免費的廣告機會,誰也不想錯過。就這樣,李朝旺打響了第一槍,自家的面巾紙一炮而紅。
1990年,李朝旺註冊「維達」品牌。
隨著生意的逐漸紅火,李朝旺最擔心的事情終於發生了——沒人願意賣給他原紙了。
但這幾年的發展,已經讓李朝旺下定了決心。他認為,想要把生意長久地做下去,必須把造紙也掌握在自己手裡。
1993年,李朝旺從日本引入一台能年產1萬噸的造紙機,維達也因此成為國內第一家,採用100%進口原木漿生產生活用紙的廠家。
這一年,維達的年銷售額就超過了1億元,之後更是迅速發展,成為了國內紙巾行業的知名品牌。
持續疊代,保持競爭力
維達逐漸被市場接受,但李朝旺並沒有因此放鬆自己,而是繼續想辦法讓維達保持競爭力:
1999年,李朝旺從美國引進價值千萬的全自動設備;之後,又想辦法成為了麥當勞的供貨商。
2005年,維達進軍香港市場,花600萬元,重金邀請當時正火的沈殿霞做代言,當年業績就翻了一番。
2007年,維達紙業在香港上市。
以上,就是維達用1塊錢的生意,年賺149億的真實案例。
在這個案例中,維達創始人李朝旺,用自己的經歷證明了,再小的生意,只要用心做,也能做好。
就像他說的那樣:
能在一夜之間暴富的事情太少了。無論企業大小,都應根據實際情況做好定位,能做大就做大,實在不行,做細做強也行。
希望對你有所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