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能成事的人,會緊盯住趨勢,而不會過度關注趨勢中的人

2019-08-11     大朴國學

前天晚上寫稿子的時候,眼鏡突然壞了,對於一個近視超過1000度,沒有了眼鏡的痛苦,可想而知。寫稿子的時候,我基本可以做到盲打,但是最後校對、編輯的時候,卻要戴著眼鏡,不舒服的戴著變形了的眼鏡,會導致整個人的感覺都非常的不舒服。

昨天一早就爬起來去眼鏡店修眼鏡,大概需要步行一公里,這中間經過五個路口,而眼鏡已經完全沒法戴了的情況下,對於我這樣的高度近視,其實是非常嚴峻的考驗。

不過,我卻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了不一樣的東西。

有時候,我們過於的關注了很多細節,可能一個極其細小細節的變化,就會引發我們身體、精神的重大轉向,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回過頭來再看的時候,才發現,我們反應過度了,而且,其他的被我們忽略掉的細節,可能已經給出了我們答案。而這種轉向,有時候打斷了我們在一個方向上的持續有效積累。



可能整個華東和華北,昨天很多人都在嚴防以待超強颱風」利奇馬「。這樣的時候,很多人需要堅守崗位,需要應對風險,特別是在一些可能會發生隱患的地方,他們有時候面臨的風險是很大的。在這裡向那些在默默付出的人們,表示衷心的感謝,是你們在守護著所有人的安全。

有幸參與過一些這樣的工作,也參與過一些大型的活動的籌備和組織工作。我們有時候看到的可能就是一場華麗的晚會,但是,背後需要多少人日以繼夜的付出卻很少去思考。

因為籌備大型活動也好,包括拍攝影視劇也好,都是一些原來素不相干的人,臨時組合到一起,在規定的期限內完成一些艱巨的任務,不像我們日常按部就班的工作,這樣的工作的特殊性,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時間緊、任務重,很容易導致很多問題,從最開始的激動,很快會陷入因為磨合不好、運行不暢導致的溝通和協作的問題。團隊的情緒會很快陷入低谷,甚至是會發生激烈的對抗,這都是難免的。

為什麼今天的文章,開始談了兩件看似不相關的事情?

其實,這兩件事情中,隱含著我們做事、做管理過程中,特別容易出問題的兩個維度。

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講,判斷一件事情的中長期趨勢,其實,並不是很難,而且,很多人的判斷準確率非常高,但是即使是這樣,為什麼這其中絕大部分人抓不住這樣的趨勢呢?

原因可能也並不複雜,就像我上邊說的,有時候一些細微的細節,很容易造成我們整個精力、注意力的轉移,讓我們在很多時候,總是在轉移來轉移去,而失去了對於最重要的事情的精力投入。在這種左右搖擺中,讓我們失去了對大趨勢的追隨能力。

我們先來看一段《列子》中的內容:

《列子·湯問》:

甘蠅,古之善射者,彀弓而獸伏鳥下。弟子名飛衛,學射於甘蠅,而巧過其師。紀昌者,又學射于飛衛。飛衛曰:「爾先學不,而後可言射矣。」紀昌歸,偃臥其妻之機下,以目承牽挺。二年之後,雖錐末倒眥,而不瞬也。以告飛衛。飛衛曰:「未也,必學視而後可。視小如大,視微如著,而後告我。」昌以氂懸虱於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間,浸大也;三年之後,如車輪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貫虱之心,而懸不絕。以告飛衛。飛衛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前幾天的文章里,我們分享過這一段的內容,這裡就不逐字逐句的講了,只講和今天主題相關的內容。

其實,我們很多人對於未來的趨勢,下意識的判斷,有時候是非常準確的,但是它是模糊的,是不具體的。就像現在,很多人都會認為5G會在很多方面改變我們的生活,如果讓大家說上幾條,估計每個人也都能隨口說出一些,但是,即使對於這些我們認為的趨勢,如果我們仔細去思考的時候,我們反而會開始動搖了,為什麼呢?因為我們並沒有形成完整的拼圖,沒有形成完整的邏輯鏈。

而真正抓住了趨勢的人,就是像甘蠅和飛衛一樣,逐漸的把這種趨勢,從小看到大的過程,因為只有你把這些東西看的越來越大的時候,細節才會越來越豐富,我們才會更清楚,在實現這些趨勢的過程中,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也會逐漸完成細節連、邏輯鏈的拼圖。

而只有我們逐步的把趨勢看大,我們才能專注於趨勢,如果把趨勢換成目標也是一樣的,只有當他越來越大的時候,細節越來越豐滿的時候,我們才會聚焦一點,不計其餘,才能把所有的精力都投注到這樣一個點上,而不會過度的注意那些圍繞趨勢進行的正常的波動。

這裡插入一點,股票價格圍繞價值的來回波動,其實就是參與其中的,每一個人的心理變化的總和。而我們從起點,也就是上市,到目標最終實現的過程中,這種圍繞主趨勢進行的波動,和股票的曲線沒有多大區別。



對於趨勢、目標的確認,也就是你看的越來越大、越來越清晰之後,更重要的是如何抓住趨勢、實現目標

我們經常說,細節決定成敗,《老子》說: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細節確實非常的重要,但是,當我們說細節決定成敗的時候,其實是為了強調細節的重要性。但是,在大趨勢面前,細節就會變的不那麼重要了。

我們經常說,是一個具體的人改變了歷史,是一件事情,甚至是歷史的重大轉折點。或者說,有時候一件事情就毀在一個小細節上。

這麼去看問題,和我們的大腦,喜歡把事情具象化有關,而背後的,真正起作用的,趨勢的力量卻很難具象化。

如果你對趨勢、對目標能夠做到視小如大,就不會過度的關注細節,特別是細節後邊的人。這裡我想插入一句,不希望大家誤解,細節當然非常重要,但是不要把細節當成最重要的東西,有時候有一些細節屬於偶然,是機緣巧合的結果,有時候有些細節是必然,是大趨勢下的,你的劣勢的集中體現而已,不幸的是,落到了某個具體的人身上而已。對於身在這個細節中的人而言,他的命運可能就此改變,而對於細節背後的大趨勢,卻不可能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我們來看一段故事:我們來看看劉邦是如何對待陳平的

陳平在輔佐劉邦打敗項羽的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個對歷史熟悉的朋友可能都知道。

陳平先後在魏王咎、項羽手下效力,或是得不到重用,或是因事得罪,後來逃到劉邦這裡。劉邦和他長談以後,覺得此人可以重用。任命他為都尉,還讓他出入和自己坐同一輛車,命他監護督軍。這權力確實委實不小。而真正帶兵打仗的,基本都是劉邦的老部下。這時必然會出現老部下不服的情況。

我想,很多企業都會碰到這種情況,空降兵被重用,老班底就會有意見。

處理這樣的事,確實很需要智慧。況且,陳平自己也不幹凈,又是收受賄賂,又是處事不公平。劉邦了解情況後,思考了一下,給出了自己的處理方式。大家可以想想,如果自己在這種情況下會怎麼處理。

一個是劉邦確認陳平確實是大才,是戰略級武器,瑕疵雖然是有,現階段對他的更需要,另外就是反思,自己確實忽略了陳平確實很需要錢。同時,老部下的情緒也需要安撫。劉邦的解決辦法,對老部下,恩威並施,用自己的威望把他們的情緒壓制下去,同時在別的方面給他們一些補償;對陳平,反而是升官,通過這種方式告訴這些老部下,這個人我就是要重用。其實,我們現在的企業里,也經常會碰到這種情況,還有功勞和苦勞的問題。當然,這種處理的方式,也不是誰都能學得來的,要考慮清楚你是不是有足夠的威望壓制的住這些老部下。

關於錢的問題,劉邦的處理辦法是時不時的賞給陳平大量財寶,其實也是警告陳平,沒錢可以找他要,不要再用收受賄賂的方式。

這件事之後,對劉邦更大的考驗是後來用離間計去解決項羽身邊的幾個重要人物,用離間計就得花錢,計策是陳平出的,劉邦問需要多少錢,陳平的答案是數萬斤金,也就是幾萬斤金子。很多領導這時候可能心裡會打鼓,陳平名聲歷來不好,給他那麼多錢,有多少會跑到他自己的口袋裡去?

《資治通鑑·漢紀二》

漢王謂陳平曰:「天下紛紛,何時定乎?」陳平曰:「項王骨鯁之臣亞父、鍾離昩、龍且、周殷之屬,不過數人耳。大王誠能捐數萬斤金,行反間,間其君臣,以疑其心。項王為人,意忌信讒,必內相誅,漢因舉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漢王曰:「善!」乃出黃金四萬斤與平,恣所為,不問其出入。平多以金縱反間於楚軍,宣言:「諸將鍾離昩等為項王將,功多矣,然而終不得裂地而王,欲與漢為一,以滅項氏而分王其地。」項王果意不信鍾離昩等。

簡單翻譯一下:

漢王劉邦對陳平說:「天下紛擾混亂,到什麼時候才能安定呀?」陳平說:「項王身邊剛直不阿的臣子,如亞父范增、鍾離昧、龍且、周殷之輩,也不過幾個人罷了。大王您如果確能拿出幾萬斤黃金,施用反間計,離間楚國的君臣關係,使他們內心互相猜疑,而項羽的為人原就猜忌多疑,易聽信讒言,這樣一來,他們內部必然會自相殘殺,我們即可乘機發兵去攻打他們,如此擊敗楚軍是一定的啦。」漢王說:「對啊!」便取出黃金四萬斤交給陳平,任憑他自行活動,不過問他使用的情況。陳平於是用許多黃金僱請間諜到楚軍中去進行離間活動,揚言說:「各位將領如鍾離昧等人為項王領兵打仗,功勞卓著,但是卻終究不能分得一塊土地而稱王,因此他們便想與漢軍聯合起來,借崐此滅掉項氏,瓜分楚國的土地,各自稱王。」項羽果然有所猜忌,不再信任鍾離昧等人。

這段故事總結一下,就是劉邦直接答應了陳平的要求,給了四萬斤黃金,讓陳平隨便用,不問花在哪兒。陳平離間計的使用也非常成功,直接把項羽變成了孤家寡人,為劉邦最終打敗項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我們反過頭來再看:這四萬斤黃金對劉邦重要嗎?相對最終的結果而言,不重要。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這種離間計的情況可能基本沒有,但是,對於該如何花錢,花多少錢,過程中,花錢值不值,在猶豫的時候,可能已經錯失良機了。這種情況,其實就是因小失大,沒有搞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需要的是什麼?在很多戰略目標面前,有時候資金有可能會被浪費,但是精打細算的結果,很可能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我們的日常工作中,有不少領導者,可能會因為一件小事,一個細節,對具體的人和部門大發雷霆

其實,發脾氣可能能解決一時的問題,但是,治標不治本。

這裡有兩個重要的原因:

第一個,因為你覺得這樣一個細節把你整體的節奏打亂了。如果你整體的節奏那麼容易被打亂的話,這個節奏可以說是非常不穩定的。

第二個,這樣的細節背後,很可能是整體的規則、制度出了問題。

其實,還有一種情況,有些細節的錯誤,是純粹偶然造成的。

說到底,不管是這幾種情況中的哪一種,作為領導者,把責任歸結到一個具體的細節上的時候,說明的是他對未來的趨勢、目標是沒有清晰、明確的把握的,這才會導致他在具體的細節上爆發。

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

我們為了實現目標,不管是個人還是企業家、管理者,通常情況下,我們都在承擔兩個角色。一個角色是:我們是機器的設計者,這台機器,就是我們通過各種方法,驅動我們執行具體任務、實現目標的工具;另外一個角色,我們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個零件。

很多時候,我們沉浸於自己作為一個具體的零件的角色,而很少用機器設計者的視角來看問題。如果我們,或者作為別的零件的員工,在具體的運轉過程中,犯了錯誤、出了問題,從設計者的角度來看,到底是因為什麼出的問題,如果是因為零件本身不合格,達不到使機器高效運轉的目的,那這時候,最好的辦法是去找到一個更好的,更能滿足需求的零件,而不是對那個具體的零件要求過高。

如果從這個視角來看問題,我們可能就不會再過度的糾結於一些偶然的或者是本身達不到要求的零件導致的問題,要做的是儘快換一個好零件,讓機器能夠高效運轉起來。

那些真正能成事的人,會緊盯住趨勢,而不會過度關注趨勢中的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s1UNg2wBvvf6VcSZ7o4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