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異鄉漂泊的人看完《我和我的家鄉》,大概都會產生一股思鄉情緒吧。
其實這部電影整體而言是非常歡樂的,《北京好人》里有寧浩導演的高級幽默,《天上掉下個UFO》里有陳思誠導演的歡鬧風格,《最後一課》也有嵌入群像式喜感,《回鄉之路》則用人物的浮誇與尷尬製造了笑點,《神筆馬亮》更是充分發揮了「開心麻花」團隊的喜劇特點,讓影片從頭到尾都有了令人喜笑顏開的歡樂氛圍。
搞笑的部分是真的足以令觀眾大笑出聲,無論哪個單元故事,都有著鮮明的喜劇特點,加上一眾擅長幽默搞笑的演員合力奉獻精彩的表演,讓《我和我的家鄉》成了國慶檔最好笑的作品。特別是看葛優的那種順手拈來的幽默,黃渤、王寶強、劉昊然他們那種熱熱鬧鬧的歡樂,沈騰和馬麗那種收放自如的喜劇表現以及台詞的趣味,確實會讓人收穫相當輕鬆的歡笑體驗。
可明明是這麼一部很歡樂的片子,我卻有兩次被觸動得落下淚來。
第一次被觸動,發生在范偉主演的《最後一課》單元里。范偉飾演的教師一角,心心念念的是自己曾經教過的學生。他在鄉村進行支教的往事裡,那份為了讓孩子們接受到好的教育的用心,那份保護好孩子們內心追求的努力,還有他給教育事業奉獻的青春與心力,讓我不自覺地想起學生時代(尤其是小學時代)所遇見的那些老師。
特別是在這位老教師閃現出當年的記憶那一段,那個在雨中奔跑、摔倒的身影,尤為觸動我內心。我總覺得,所有用心給下一代奉獻教育與愛意的老師,都是很值得敬畏的,也是最能觸人心弦的。
第二次被觸動,則是在沈騰主演的《神筆馬亮》單元里。
儘管這個單元故事有著不少令人捧腹的笑料,但有一個畫面卻很讓我感動。那就是沈騰飾演的「馬亮」為了不讓自己那個「善意的謊言」在妻子面前穿幫,身著大鵝人偶服裝的他,隔著厚厚的衣服望向近在咫尺的妻子那懷孕的肚子,這一幕所體現的,是一個愛妻子、愛即將出生的孩子的父親形象。真的,這個人物內心的那份溫柔很是觸動我。
可以說,《我和我的家鄉》的幾個單元故事都被處理得既有歡樂的笑點又有動人的淚點,使得它有了不錯的觀賞性。
作為一部集體創作的、主題明確的電影,《我和我的家鄉》跟去年國慶檔熱映的《我和我的祖國》有著相類似的創作方式:五組導演和演員,緊扣「家鄉」這一大主題,用五個方面的側重點來講述五個不同的單元故事。因為每一個故事的導演都有著自己的風格,呈現出來的五個故事也就有著各自鮮明的特點。
寧浩導演的《北京好人》,核心人物正是《我和我的祖國》裡頭的那位「張北京」,不僅延續了故事的生活味道與人情味,還再次展現了寧浩導演製造高級幽默的喜劇功底。在一個看似普通的故事裡,寧浩導演用幽默的喜劇外衣包裹了一個情感細膩的溫情故事,讓《北京好人》有了笑與淚的質感。
而作為主演的葛優與張占義,在刻畫角色的過程中通過細膩準確的表演賦予了人物生動的形象特點。尤其是葛優,在塑造「張北京」這一角色的時候,對人物情緒與人物性格的詮釋顯得立體又飽滿,真實且自然,令人不得不讚嘆其老戲骨的深厚功力。兩位演員的表演在寧浩導演的把控下,很好地呈現了普通小市民那份極具市井氣息的味道,會讓人覺得很接地氣,也更容易讓觀眾從中收穫共鳴。
陳思誠導演的《天上掉下個UFO》居然也延續了他在《唐人街探案》系列中所展現的對歡鬧氛圍的駕馭能力,不但很好地製造了歡樂的、熱鬧的場面氛圍,還融入了他較為擅長的「懸疑」元素,使得一個主旋律故事也有了開懷大笑與扣人心弦的鮮明風格。
這其中,黃渤、王寶強、劉昊然、王硯輝、王迅、董子健等演員的聯手,不僅有喜劇大咖的歡樂碰撞,也有「唐探組合」的CP笑點,讓一個發生在貴州山區的故事融匯了喜劇、「土味科幻」、懸疑、愛情等多重味道,同樣算得上一道好菜。
但最讓我感動的,還是徐崢導演的《最後一課》。如前所述,范偉飾演的老教師身上那份「為學生著想,為教育著想」的精神,很容易調動我對學生時代諸多老師的回憶與共情。
徐崢導演在情感傳遞方面的精細處理,讓這個關乎師生情感、關乎教師的責任與奉獻的主題故事有了動人的力量。那句「你的畫,老師現在能看懂了」,算得上是整部電影里最為催淚的一句台詞。
此外,徐崢導演的這個故事在攝影運鏡方面也處理得頗為豐富,長鏡頭與航拍的運用讓畫面看起來很唯美,充分展現了新時代農村的新風貌。而范偉、徐崢、盧靖姍、張譯、于和偉、陶虹等演員的聯袂演出,尤其是小演員韓昊霖的那段哭戲的表演,也給影片加分不少。
鄧超和俞白眉導演的《回鄉之路》,乍一看有些「土味」,但是故事的反轉設計,則很容易能給觀眾帶來猝不及防的感動。
「治沙」這個題材其實是很值得被大眾關注的,它的意義不僅僅在於環保,也在於改善人民生活。習慣了水草豐茂的觀眾,在看到故事結尾處對真實的治沙英雄們的致敬片段時,大概也會生出敬意與感動。
閆非搭檔彭大魔導演的《神筆馬亮》,搞笑層面是真的能帶來一陣又一陣笑聲,感人方面也確實能激起觀者內心的漣漪。
一個下鄉扶貧的故事,被處理得笑淚橫飛,確實是有不俗的喜劇功底。我個人覺得他們這個單元處理得最厲害的,便是對喜劇節奏的拿捏——幾乎每一個笑點的出現,都是那麼絲滑且精準,讓人不得不讚嘆他們的搞笑實力。
當然了,《神筆馬亮》的觀感之所以會那麼好,離不開沈騰、馬麗、魏翔這幾個主要演員的出色發揮。這三個演員的喜劇表現能力,真的是太自然了,對喜劇角色的演繹堪稱遊刃有餘,每一個表情、台詞、肢體動作,都能恰到好處地製造出喜感。那些建設農村新風貌的標語、繪畫、稻田畫,在片中不顯得突兀,反倒有一種美感。而故事裡「馬亮」對妻子「秋霞」的愛,對扶貧工作傾注的心力,以及結局的溫暖和解,都足以令觀眾生出感動。
總之,在觀看《我和我的家鄉》的過程中,你能迅速地領會到片中每一個單元故事所凸顯的主題:醫療政策、山區發展、鄉村教育、治沙環保、新農村建設,都是緊扣時代步伐的主題,確實很主旋律,但又確實都被處理得既有歡樂又有感動,還很接地氣。
可以說,這樣的主旋律電影看起來不會覺得枯燥乏味,反倒會很有意思,甚至會有鼓舞人心的自豪以及懷念家鄉的思鄉情緒。
我個人就很有這樣的感受:醫療政策讓老家的人們都能獲得實實在在的益處,便利的物流體系也確實帶動了家鄉的發展,不斷提升的教育質量也讓許多農家孩子有了更好的未來,新農村建設也著實讓家鄉的山與水有了更為美麗的圖景。即使電影有一定程度上的藝術處理,也還是能夠從中看到國家各項政策給地方帶來的顯著變化。那一幅幅壯麗秀美的畫面,是很容易催生自豪感的。
而整部電影強調的「家鄉」二字,也扎紮實實地撥動了身在異鄉漂泊的我內心那份鄉愁。我想,「家鄉」二字對大多數人而言,都不單單是「兒時生長的地方」那麼簡單,而是包含了濃烈的情感記憶在裡頭。
無論你生長於何地,「家鄉」的意義都會是帶有濃烈情感色彩的。離開家鄉生活的這些年裡,雖然家鄉的面貌在發生著變化,但內心的那份鄉愁卻是基本未變的。逢年過節還是會想著回到家鄉去與家人團聚,看到記憶里曾經走過、玩耍過的圖景,還是會心生不少感慨。這種情感的聯結,是很奇妙的存在,即使在大城市生活多年,回到家鄉的感覺還是會很不一樣。
真的,我相信大多數身在異鄉漂泊奮鬥的人看完《我和我的家鄉》,是能夠意識到家鄉的那份情感,其實是難以割捨的,也是難以磨滅的。
尤其像今年這樣經歷過疫情的考驗之後,國慶假期回家看看的意義,會比往年更為深刻吧。
如果說,去年國慶檔走進影院看《我和我的祖國》是一種宏大情懷的體驗,那麼,今年國慶檔走進影院看《我和我的家鄉》,則會是一種細膩情感的洗禮。
常回家看看,很有必要。
PS:文字為作者原創,圖片均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