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米不歡:米製品在韓國飲食中的文化意義

2019-09-24     廁讀大歷史

在東亞地區,稻米不僅是重要的食物,還是獨特的文化符號。以中國和日本為例,「吃飯」的說法早已超出了吃「米飯」的範疇,被用來指代吃各種食物。而在韓國,米和米製品所代表的的意義更加豐富,不僅是日常飲食中必不可少的「神聖食物」,還是社會關係「穩定性」的載體,另外,米製品也能反映人際關係的好壞。

米在東亞的意義

食物,自古以來就是亞洲社會最重要的身份文化認同(cultural markers of identity)之一。種什麼植物、吃什麼食物、跟誰一起吃飯,提供了認識不同人群階層、社會關係,以及文化背景的諸多信息。東亞地區已有數千年的稻米種植歷史,稻米也成了人們必不可少的主食,稻米文化可以說滲入了東亞文化的方方面面。

中國可能是世界上種植稻米最早的文明,對於稻米的態度十分親切,並將稻米與勤勞的精神捆綁在一起,抽象成了文學中的符號,很多古詩都反映了稻米和辛勤勞作的關係,比如我們都很熟悉的《憫農》。

相對於中國將稻米的文學化傾向,日本將稻米的位置擺得更高,著有《神風特攻隊、櫻花與民族主義》的人類學家大貫惠美子認為,十七世紀初至十九世紀中期,米和稻田成為了日本文化的象徵,之後更上升為日本的國家認同,在日本人看來,自己是米食者,西方人是肉食者。米食代表文明,而肉食則象徵野蠻,比如日本人在表達對西方文明的不屑時,常說:自我之於他者,如同米之於肉。除了中國和日本,同處東亞文化圈的韓國,將米延伸出了更多的文化意義。

韓國節慶少不了民族舞表演、泡菜和年糕

日常飲食的必備儀式

如果讓中國人選擇自己最喜愛的食物,大多數人恐怕不會選擇米飯。因為在中國人看來,米飯是主食,必須輔以配菜,雖然菜稱為「配角」,但往往「喧賓奪主」,重要性遠超米飯。這種現象在韓國就不會出現,因為他們一日三餐都離不開米飯,甚至只吃米飯也行。

雖然由於副食品的增加,東亞各國稻米的消費量快速減少,但唯獨韓國卻始終保持米的高消費勢頭。據2013年的統計數據,韓國每人每年平均消費67.2千克大米,人均消耗量居亞洲之首,是當之無愧的「米食大國」。即便西式早餐如麵包牛奶早已風靡全球,但大多數韓國人仍然堅持早點吃米飯。他們認為早餐惟有吃米飯方可「頂飢」,才能以充足的力氣開始新一天的生活。

韓國年輕人也是米飯的擁躉

一般來說,任何傳統習慣都是老年人堅持,年輕人忽視,但吃米飯的習慣在韓國卻是每個人都不能丟掉的「飲食儀式」。以學校餐廳為例,即便當天的主食是麵食,也一定會準備一小碗米飯提供給學生,因為在韓國人看來,沒吃到米飯,就好像沒吃到正餐一樣,無法完成整個「飲食儀式」,可能肚子已經飽了,但內心卻沒有滿足。韓國人很重視禮儀,米飯就是飲食禮儀中最重要的程序,一頓飯不吃米飯,就是「無禮」,就是粗魯。如果有人堅持不吃米飯,即便自己能邁過心中的芥蒂,也不會得到家庭和社會的認可,這就引出了米在韓國文化中的第二個意義。

「吃同一鍋飯」與社會關係

在韓國,一起「吃飯」是建立社會關係的重要手段,「吃同一鍋飯」則表達了彼此之間社會關係的親密。因為在韓國歷史中,米是財富的代稱,比如很多民間傳說都用吃米飯、喝牛肉湯來形容富人的生活,也就是說,跟別人一起吃飯,代表與其分享財富,證明了「共食者」不同尋常的關係。

製作韓式年糕

因為米的珍貴,在韓國文化中稻米還逐漸發展出了一種神聖性,人們從小就被教導要珍惜稻米,浪費米會觸怒神明,為家裡帶來厄運。由於米的神聖性,它也成了韓國文化中祭祖的重要「禮器」

韓國文化有濃厚的「祖先崇拜」傳統,韓國人每年至少要祭祖兩到三次。在祭祖儀式中,米飯或其他米製品是不可或缺的,這種用米來溝通、致敬祖先的行為,本身就意味著血脈的繼承和文化的傳承。所以米在韓國文化中是「穩定性」(stability)的載體,借著用米來祭祖,家庭成員紛紛回鄉,親戚們難得歡聚一堂,傳食米飯,家庭凝聚力藉此機會得以維持。

其實,以米來比喻社會關係和家庭紐帶並不難理解。米在插秧、培育、收割、脫殼的生產過程中,往往需要合作進行,也由此建立起互助的勞動關係,而一旦放入鍋中煮熟供全家人食用,又自然而然成了家庭的重要象徵,一同吃一鍋飯的,就是家人,正因為如此,韓語中的「食口」,就是家人的意思。不難看出,任何拒絕米和米製品的人,都無法融入韓國文化,因為米用來「吃」或「祭祀」的形式,就是建立社會關係的過程。當然,由於韓國人喜愛米,由米衍生出的米製品——米糕,也成了反應人際關係的晴雨表。

米糕與人際關係

除了米飯,韓國文化中另外一項具有重要象徵意義的米食,是各式各樣的「米糕」(tteok)。例如最普遍的米糕就是年糕,在過新年時,韓國人要吃年糕湯,祭祖時除了米飯,有時也會用年糕湯代替。在「秋夕」(中秋節)時,家家戶戶要做鬆餅(類似年糕的餡食),一則用來祭祖,二則用來跟團聚的家族成員分享。

秋夕製作年糕

韓國人時不時也會與鄰居、陌生人分享米糕。例如搬家後第一件事,就是帶著米糕去拜訪左右鄰舍,打招呼求關照,這種贈送米糕的行為,類似日本人給鄰居的「伴手禮」。在當代韓國,慶祝西式節日如復活節、聖誕節時,人們除了贈送復活蛋、聖誕糖果之外,還會準備米糕作為禮物與點心,以彰顯西方文化與本地文化的結合。

在韓國大街上,隨處可見一種叫辣炒年糕的小吃,這是韓國人老少都愛的點心,對他們來說,只要有年糕這樣的米糕吃,生活就足夠體面。事實上,米糕早已超脫了食物的範疇,成了建立人際關係重要工具之一。對於含蓄、內斂的韓國人來說,主動贈送米糕,或者分享米糕,就是遞出友誼的橄欖枝,大家只要一起品嘗過「友誼」的米糕,就算建立了社交關係。相反,如果一個人不吃米糕,或者沒人向他贈送米糕,則證明他「不受歡迎」或者被孤立了。

米的文化意義

米對韓國文化的意義十分特殊,要體悟這種複雜的感情,不能只從個人口味來解釋,而是必須放在更大的社會結構中來理解。米除了作為韓國人的主食以外,還承載了許多文化上的象徵意味,既延續了傳統,也重建了現代社會結構。當韓國人說「一起吃飯」時,代表了一種關係認可,以及一種情感的傳遞,所以「吃米飯」就成為了一種凝聚集體認同與力量的方式。

製作年糕的米漿

除此之外,東亞文化普遍存在一種「故鄉情結」,人們總是懷念家鄉的美好。遊子漂泊在外,聊以慰藉鄉愁的東西,恐怕就是家鄉的食物。對於大多數旅居國外的韓國人來說,懷念國家最好的方式就是吃米飯,大口大口地吞咽米粒,就是對祖國的致敬和熱愛。總而言之,韓國作為傳統的稻植文明,發展出了一種「無米不歡」的文化,使米的影響力輻射到了生活的各個角落,這是獨一無二的文明形態,也是值得研究的文化樣本

參考資料:

《當代韓國史(1945-2000)》曹中屏

《韓國的故事》水野俊平

《韓國文化史》楊昭全

《水稻:起源、風俗和歷史》沙瑪(S.D.Sharma)

《神風特攻隊、櫻花與民族主義》大貫惠美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rv9hYW0BJleJMoPMdhy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