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神奇!211高校的陝北教授,竟把沙嵩「變」成饅頭和麵條

2019-06-15   文博傳媒網
年幼時,故鄉是一座一座的山,是翻也翻不完的溝峁,是攔羊漢坐在樹下唱的一曲曲信天游。待到年長,故鄉成了記憶里的一朵雲,輾轉反側的一個夢。楊興斌如今常常在夢裡回到故鄉,他說,雖然小時候的生活非常貧苦,但是很快樂,那裡生活的點點滴滴,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回憶。 ——楊興斌

楊興斌丨走出家鄉的榆林人

楊興斌,1969年出生,陝西橫山人,現任陝西師範大學食品工程與營養科學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楊興斌丨教育及工作經歷

教育經歷:

初中:石灣中學;

高中:橫山中學;

本科:延安大學化學系;

碩士:北京化工大學

博士:空軍軍醫大學。

工作經歷:

2005年,楊興斌離開第四軍醫大學進入陝西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2011年,楊興斌轉入食品工程與營養科學學院擔任院長。

由醫藥領域轉入食品營養領域的研究,由藥品開發研究者到專家學者型高校教授,楊興斌不僅體現了他的盡職敬業精神,更是在新的征程上展現了自己的業務水平、研究能力與學術造詣。

求學——走出陝北

沒有人生來就能知曉自己未來的道路,但是每個人都可以向著自己的目標去奮鬥。楊興斌就是這樣的一個人。60年代末出生的他,與大多數同時期的家庭一樣,孩子多,吃不飽,是楊興斌一家面臨的生存問題。

楊興斌說:「家裡兄弟姐妹多,生活很艱難,我們家在村裡是最窮的人家之一,女孩都沒上學,大哥輟學,我跟三哥讀書。後來因為家裡實在貧困,三哥也輟學了。」家庭的貧困讓楊興斌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如果不努力學習,就沒有辦法改變現狀。在他初二那年,魏家樓中學撤併到石灣中學,初中畢業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橫山中學。

一張張借來的糧票、一碗碗借來的糧食,鋪就了楊興斌通往書山的道路,這條路上,不只有楊興斌夜夜挑燈讀書的勤奮,還包含著父親母親的殷切期望和無怨無悔。楊興斌明白,只有考上大學才能報答父母,才能讓家裡人過上好日子。

1989年,他考入延安大學化學系,修習化學教育專業,這樣的消息傳回村裡,大家都說魏家樓出了個大學生,能吃「公家飯」了。可楊興斌並沒有鬆懈,上了大學後他一如既往地發奮讀書,以出色優異的表現獲得了院校老師的關注,並在他畢業時,破格留校任教,如願吃上了一碗「公家飯」,可是楊興斌並沒有停止自己學習深造的步伐;

1994年,楊興斌考上北京化工大學的研究生,攻讀化學工程專業。

立志宜思真品格,讀書須盡苦功夫。楊興斌在求學道路上不斷前行,深造。

1997年,研究生畢業後,楊興斌進入第四軍醫大學,並於2004年取得第四軍醫大學基礎醫學博士學位。

科研——沙嵩「變」成饅頭和麵條!

2007年,國家發布了《國民營養改善計劃》,提出改善國民飲食結構,促進國民飲食合理與健康化。馬鈴薯、沙蒿、獼猴桃等都是陝西地區的特產,楊興斌與團隊立足本省種植環境,針對特產研究食品營養的精深加工改造,楊興斌提出以營養需求為導向構建現代食品加工體系,他利用沙嵩資源開發出了馬鈴薯主食化饅頭與麵條食品;他通過技術創新,多種乾燥技術聯合使用,生產出高品質的獼猴桃脆片,推進了獼猴桃產業的升級;他通過系統研究秦巴山區植物功能糖與類黃酮的營養聚集化精深加工和營養調控分子機制,發掘了水蘇糖的地筍新資源。

楊興斌說,他對陝北有特別的感情,每次評選項目,見到陝北的項目就感覺特別親切,總想儘自己的一點力量支持家鄉產業的發展。

榮譽——科研及教學成果

2011年獲中國食品產業產學研創新發展傑出科研人才獎;

2013年獲陝西省職工優秀科技「創新人物」稱號;

2014年獲「全國模範軍隊轉業幹部」稱號及省部級勞動模範;

2014年入選「陝西省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2016年獲「三秦人才津貼」;

2018年入選陝西省創新人才推進計劃(科技創新團隊)。

近年來,他先後獲陝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和陝西高等學校科學技術一等獎2項。

此外,他還擔任陝西省食品綠色加工與安全控制工程實驗室主任,陝西省農產品貯藏加工風險評估實驗室主任,陝西省食品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主任,教育部藥用資源與天然藥物化學重點實驗室、西北瀕危藥材資源開發國家工程實驗室學術帶頭人、馬鈴薯主食開發技術協作組理事會副理事長,中國獼猴桃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他先後主持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個研究項目,多次獲獎。

-END-

來源:榆林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侵權請聯繫後台刪除

文 | 博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