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呆!傳說中的「黃帝城」,居然在陝西神木石峁遺址?

2020-05-19   文博傳媒網

原標題:驚呆!傳說中的「黃帝城」,居然在陝西神木石峁遺址?

4000年石峁
500年古鎮

上世紀70年代,在神木高家堡,被稱為「石破天驚」的石峁遺址揭開了帷幕,隨著石峁遺址發現,陝北成為了中國文明和國家起源研究的焦點地帶。考古工作者「初步認定此石峁城址修建於龍山中期,興盛於龍山晚期,夏早期毀棄」。

眼前的這座古老的城址,震驚了整個考古界。通過碳十四測年法及相關考古學證據顯示,石峁遺址擁有4300年的歷史。

面對如此巨大的考古發現,包括人民日報在內的主流媒體都用「石破天驚」一詞來稱呼石峁遺址。

除了石破天驚,有關石峁遺址的另一個發現也讓人震驚。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石峁遺址到底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傳說中的「黃帝城」竟然在神木?

自1976年以來,關於石峁遺址來源的猜測眾說紛紜。有人說是黃帝的都城「崑崙城」,有人說是黃帝曾孫辛侯的都城,有人說是古文獻中的「鬼國」,甚至還有人說是神話傳說中大禹治水與共工鬥爭時被毀的「不周山」。

但是,小編還是比較傾向於第一種說法,理由有以下5點。

一、「皇城台」與「黃城台」

首先,「皇城台」與「黃城台」的發音類似,有考古專家認為「皇城台」就是傳說中黃帝的都城崑崙城。

這一觀點主要是考慮到石峁遺址存在的時間和文獻中對黃帝的記載基本吻合。

至於這一論據是否充足,考古學界目前仍然沒有定論。

二、靖邊發現的黃帝冢也許可以成為佐證

近年來,關於華夏始祖軒轅黃帝葬於何處,史學界一直爭論不休。雖然目前史前考古沒有確鑿證據證明黃帝的遺址和遺物,但是,歷史學者依據傳世歷史文獻記載、考古和傳說,公認大約5000年前,黃帝部落曾經生活在陝北黃土高原,並在陝北大地上開創了黃河流域古人類的文明曙光。

在2016年,眾多考古專家一致得出結論:基本確定靖邊縣楊橋畔鎮瓦渣梁村(現改為陽周村)是秦漢「陽周故城」所在地。

黃帝死後所葬地區,其實史書記載的很明確,這就是上郡陽周橋山。司馬遷在《五帝本紀》中曰:「 黃帝崩,葬橋山」。

《漢書·地理志》記載:「 陽周,橋山在南,有黃帝冢」。

《孝武本紀》載:「 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還祭黃帝冢橋山……」。

從史料記載、山形地理、文物遺址、方圓遺蹟、天象文化、當地傳說、地震勘查成果等多方面考查,y有專家認為,靖邊縣的這個小山村,很有可能就是史書記載的黃帝原冢地。

結合以上資料記載,我們可以大膽猜測一下,黃帝都城也許就在石峁。

三、誰能建造如此龐大的「石峁城」?

當前,考古學界對石峁遺址的面積基本沒有爭議,那就是425萬平方米這個數字。

在4300多年前,誰有能力在北方修建如此大規模的城址,目前所有資料幾乎都指向一個方向——5000年前在陝北黃土高原生活的黃帝部族。

如果說,這裡不是黃帝的都城「崑崙城」,那麼在那個年代,還有那個部族有能力修建如此大規模的城址呢?

四、「揚子鱷」遺骨從哪裡來?

2015年,考古專家在陝西神木石峁遺址清理2座方形地穴式房址和5座墓葬時,首次發現了一塊鱷魚骨板。

後來,經過專家的鑑定,這塊鱷魚骨板來自於揚子鱷。這一考古發現也是非常超前的,後來確定這一塊骨板來自於南方,是通過交換得來的。

據史料記載,上古時代有一種鼓叫鼉(tuó)鼓,用揚子鱷的皮製成,是等級的象徵。專家分析,當時很可能存在著一條「奢侈品」交易路線,當時石峁人眼中的奢侈品揚子鱷就從南方送到神木,揚子鱷的皮被用來製作象徵地位等級的鼉鼓。用來蒙鼓的皮革部分,由於時間久遠已經消失,只留下了骨板,藏匿著史前文明交往傳播的蛛絲馬跡。

在當時的大環境下,能夠在石峁使用象徵地位等級的鼉鼓,想來也只有身居於此的黃帝部落領袖——軒轅黃帝了。

五、「藏玉於石」也是佐證!

2012年,考古學家對石峁城址外城北部的25000餘平方米的一座城門遺址進行了重點發掘。此次考古中發掘出6件完整的玉器,種類為玉鏟、玉璜、石雕人頭像等。

在我們現在人的視角來看,石峁先民就是妥妥的「土豪」。

一直以來,石峁遺址都是以以玉聞名,尤其是數量眾多的象徵早期王權的牙璋,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石峁王國強大的「統治」能力。而統治石峁王國的領袖,可能就是我們的軒轅黃帝。

以上內容為小編整理,不代表任何媒體或個人觀點,歡迎廣大文物愛好者討論或發表自己的意見。

如有侵權,請聯繫後台刪除。

-END-

文博傳媒網原創作品

轉載請聯繫後台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