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遇到「惡人」時,最好能想想這兩個字,對自己有好處。如果有人侮辱你,跟你不過去,你要怎麼應對他,才能不讓自己生氣或難過呢?佛的回答,只有四個字,那就是默擯置之。
默就是沉默,不去說,擯是排斥,隔離他。寒山曾問拾得:「如果世間有人無端的誹謗我、欺負我、侮辱我、恥笑我、輕視我、厭惡我、欺騙我,打我罵我,我該怎麼應對?拾得回答他:「你可以忍著他、謙讓他、任由他、避開他、尊敬他、不要理會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這正是佛教當中忍辱的智慧。當我們遇到「惡人」時,可以想想忍辱這兩個字,真正的忍辱,不是懦弱無能的表現,忍辱也不是要委屈自己,去求全他人。忍辱更不是忍受對方的侮辱,而不做任何反抗,這是懦弱的表現。
真正的忍辱,是要用慈悲和智慧,化解與他人之間的矛盾,心中不能生起怨恨之心,如果有人罵你,你忍住了沒有還嘴,但心中卻氣得不得了,這種將強壓住心中怒火的行為,並不是忍辱。
金剛經上說,佛曾被歌利王割截身體,當時佛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可佛並沒嗔恨對方,這才叫真忍。佛家常說一切法得成於忍,這個忍,是非常重要的。且可分為五種層次,一、生忍,二、力忍,三、緣忍,四、觀忍,五、慈忍。慈忍才是忍辱的最高境界。
《大智度論》說:「能修忍辱,慈悲易得,得慈悲者,則至佛道。」忍辱不僅可以化解身邊所遇小人的威脅,還可修正自己成就佛道。
古有越王勾踐臥薪藏膽,若勾踐不懂得忍辱,如何能成復國大業。若韓信當時受胯下之辱,而沒有忍辱,又如何能成就百年大漢。如果孫臏不懂得忍辱,又如何能在遭受龐涓的剜髕骨後,又經馬陵之戰而一雪前恥?如果逃亡的晉文公重耳,不懂得忍辱,又如何能在逃亡19年後,成為春秋五霸之一?這些都是忍辱的功勞和智慧啊。
蘇東坡曾說:「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大,而其志甚遠也」。
真正懂得忍辱之人,才是真正的勇者,才是真正的英雄豪傑,也才能真正成就自己,劉邦與項羽,就是最好的例子。能做到寵辱不驚,淡定從容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
忍辱是別人罵你,你不理他,也不恨他,不逞一時之快,不去因小失大,忍一時之辱,為得更大利益。這是智慧的表現,如果不懂得忍辱,經常與人發脾氣,與人發生爭執,那是愚痴的行為。當我們遇到惡人時,一定要記著學會忍辱,忍一忍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感恩閱讀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