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發達產業的背後,都會有灰色產業鏈,新媒體行業也一樣。
伴隨著新媒體行業的發展,「刷數據」成為了許多新媒體人的重要手段。即便微信每天都在與之抗衡,但「數據行業」依然存在。
做新媒體應不應該刷數據?刷數據對新媒體運營是利是弊?
「存在即價值」,就目前情況看來,數據行業的存在一定有它的「價值」。
無論是這兩天爆出來的小紅書數據造假,或者前一陣未被完全證實的馬蜂窩造假,亦或是一直存在的微信數據造假,從結果來看,大部分新媒體人需要「數據」。
「刷數據」的壞處,我們不必多說。今天,小張老師想說說「刷數據」對於做新媒體的好處。
無論是個人自媒體或是企業自媒體,「刷數據」的原因無非這三點:
第一,新媒體人的虛榮心。面對外面無數個篇篇10萬+文章的大號,自己的號每期閱讀幾十、幾百,還是有些看不過去的。刷數據至少可以讓自己面兒上過得去。
第二,對於新媒體轉化率的評判。我們總說,新媒體是一件玩轉化率的事兒。如果你的文章有1萬的閱讀,但是點擊「在看」(原先為贊)的人超過了500(點贊率超過5%),那麼可以說你文章的質量非常優質,或是說粉絲粘合度非常高,這樣的公眾號是非常有價值的。
第三,領導逼的。在企業里做新媒體運營的小夥伴都有這個問題:領導說了,閱讀量、粉絲量不達到一定指標,就會扣績效。換做是你,在這種情況下會不會刷數據?
我們必須要承認,干新媒體太不容易了。客觀環境的壓迫,使得一些自媒體人只能通過刷數據的方式勉強度日,那麼數據究竟能給他們帶來哪些好處呢?
做新媒體,尤其是個人新媒體,雖然沒有指標上的要求,但是心理壓力會非常大——總會有人拿你和其他的大號做比較。
「人家這個號做了半年就好幾萬粉絲了,你怎麼還是幾百粉絲啊?」
「人家一篇頭條廣告賣50萬,你能賣多少啊?」
「人家篇篇都10萬+,你這個閱讀量也太低了吧?」
......
這樣尖酸刻薄的問題,對於新媒體人的心裡是極大的打擊。這時候,刷數據就有他的用處了。
當你的數據好看了,外界的評價聲音就會有所改變:「呦,你這個號做的可以啊!」不提虛榮心問題,這至少為新媒體人繼續原創優質內容提供了良好的客觀環境。
價值層面,我們將個人新媒體與企業新媒體分開。
我們都知道,做新媒體是非常苦的,每天要堅持更新,還不一定有成效。如果你專職做個新媒體人,可能連生活都難以維繫。
這時候,刷數據又可以派上用場了。假設你平時有5000的閱讀量,頭條廣告可以賣1000元,那麼你通過數據手段把頭條閱讀漲到10000,你頭條廣告的價值可能就變成了3000,這麼顯著的提升,對於「貧窮」的自媒體人,你干是不幹?
再說企業新媒體,首先,達到領導指定的KPI,可以保證自己的績效。其次,這對於企業新媒體運營的未來也有好處。
當你的數據達標或者超過標準要求,領導就會認可你的能力,這時候你提出新媒體運營的意見或者觀點,就更容易被接受。對於不懂新媒體運營的領導來說,只要你有成績,你說的就是對的;沒有成績,你呼吸都是錯的。
有造假的行業,就有打假的人。數據行業盛行的今天,企業自媒體的運營效果真假難辨,這也許會催生一個新的行業——「新媒體算命師」。
這是什麼意思呢?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但這還不算完,道還可以再高兩丈。無論你使用什麼數據手段,對於一個資深的新媒體運營者,是可以很快看出你數據真實性的。
這對於企業來講尤為重要,自己的號以前運營的如何?有沒有刷過數據?活躍粉絲究竟有多少?這對企業新媒體運營的未來提供了方向。
(如果你有新媒體算命需求,請直接留言或後台聯繫小張老師,專業算命,不准不要錢!)
最後,我還要強調一下:刷數據其實催生了許多本不一定成為爆款的爆款文章。
其實,有很多非常深刻、耐讀的文章,都埋沒在了新媒體的浪潮之中。而有些脫穎而出的10萬+,初期可能也是經過「數據處理」的。
這其實源自大家的趨同心理:同樣是一篇你覺得寫的不錯的文章。5000閱讀可能你不想轉發,但是它如果已經達到50000閱讀量了,你轉發的意願可能會大得多。
所以,刷數據有利有弊。對於新媒體人而講,如何正確的利用數據,才是進步的關鍵所在。
「媒玩兒」,是由雲知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一群熱愛新媒體的年輕人,搭建的新媒體知識答疑公眾號。他們通過代運營的60多個公眾號,新零售、原創KOL的嘗試,總結出了一套成熟的新媒體方法論。新媒體,有問題,找媒玩兒!
更多精彩內容,可以點擊下方「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