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蘇聯、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波蘭等八國在華沙簽訂《友好互助合作條約》約定組成軍事政治同盟,簡稱「華約」。華約國家都是社會主義國家,它的成立是為了對抗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國家。東歐劇變後,華約組織解散,隨後蘇聯解體、南聯盟分裂,社會主義陣營落敗,分裂成大大小小三十餘個國家。在社會轉型過程中,這些國家的經濟都遭到了重創,只有波蘭成功完成社會轉型,步入已開發國家之列。
波蘭位於東歐和西歐的交界處,東邊是烏克蘭、白俄羅斯和波羅的海三國,西邊是德國、捷和克斯洛伐克,北部瀕臨波羅的海。因為處在東西兩大勢力交界處,波蘭本身又地勢平坦,境內多平原,平均海拔僅有173米,軍事上無險可守,因此波蘭是個地緣和地理上都糟糕透頂的國家,歷史上屢遭侵略,曾三次被瓜分,三次被外國統治,被稱為「歐洲的擦腳布」。
波蘭最後一次被外國統治是在蘇聯時期。1944年,蘇聯紅軍推進到華沙近郊,在華沙地下軍的配合下趕走了德軍。戰後,波蘭雖然再次獲得獨立,但也淪為蘇聯的勢力範圍,在內政外交上毫無自主權。1989年東歐劇變,波蘭通過了憲法修正案,改國名為波蘭共和國,並更改國徽,走上了西方式的議會民主制度和市場化經濟道路。
從社會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困難重重,俄羅斯、烏克蘭都面臨著國有資產流失的問題,又錯誤地採用了西方的「休克療法」,結果導致社會經濟的進一步崩潰。俄羅斯至今沒有走出經濟困境,烏克蘭則停滯發展達30年之久,大批企業破產。其他華約和前蘇聯國家也情況堪憂,要麼窮困潦倒,要麼不得不投靠北約,波蘭就是華約國家中經濟轉型最成功的一員。
1999年,波蘭加入北約;2003年,波蘭加入歐盟;2007年,波蘭成為申根公約成員國。波蘭自90年代完成轉型後國力蒸蒸日上,2018年經濟總量為5713億美元,世界排名第24位,人均GDP約15000美元,已步入初級已開發國家之列。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曾說,「給予波蘭獨立無疑是給了猴子一塊高級懷表」。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不過在世界局勢穩定的情況下,波蘭廣闊的平原和特殊的區位也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