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帕」剛走,「利奇馬」又來……這些颱風名字都是怎麼來的?

2019-08-05   天天學農官方

每年7-9月,是颱風多發季節。今年也不例外,目前是7號「韋帕」和8號「范斯高」雙颱風共舞模式。隨著「韋帕」的撤編消亡,「雙颱風」暫時結束。隨後9號颱風「利奇馬」強勢來襲,很有可能是今年8月第一個超強颱風,甚至或將是今年西太地區繼2號蝴蝶之後,第2個超強颱風。

不管是今年的「韋帕」、「范斯高」、「利奇馬」,還是曾經的「山竹」、「莫拉克」等等,想必大家都有一個疑惑,這些颱風的名字都是怎麼來的?

颱風命名的由來

颱風是在西太平洋和南海的稱謂;在印度洋地區被稱為旋風;在大西洋、加勒比海及北太平洋東部被稱為颶風

  • 19世紀初,加勒比海島嶼居民根據颶風登陸的 「聖歷」時間命名颶風 ,如1825年7月26日的「聖大安娜」 ,1876年的「聖費里佩」。
  •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 ,美國人用女性的名字為熱帶氣候命名。由於熱帶氣候是災害,女權主義者們認為這是性別歧視,後來又改用男性和女性的名字交替命名。
  • 還有的是地方性名稱,比如我國廣東把1969年7月28日在汕頭附近登陸的強颱風叫做「728颱風」,但是顯然這些地方性名稱的流傳區域不廣。

颱風是一種突發性的氣象災害,這麼多颱風,如果等它們來了再起名,顯然來不及,怎麼辦呢?能不能提前把名字起好,等颱風來了,直接用?

於是後來出現了颱風「命名表」,這種方式簡短、通俗,便於向群眾傳遞信息,很快就在西半球廣泛採用。到了20世紀70年代,所有熱帶氣旋易發區都開始使用命名系統。

但是在西北太平洋地區,一直沒有統一的颱風命名。1997年年底在中國香港舉行的亞太經社和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第30屆會議上,由中國香港代表提出,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熱帶氣旋採用具有亞洲風格的名字命名。

會議決定從2000年1月1日起開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亞洲各國事先共同制定一個命名表,按順序年復一年循環重複使用。命名表共有140個名字,分別由柬埔寨、中國、朝鮮、日本、韓國、泰國、美國以及越南等成員提供,每個國家或地區提供10個名字。這140個名字分成10組,每組14個名字。

我國提供的名字是:龍王、悟空、玉兔 、海燕 、風神 、海神 、杜 鵑、電母 、海馬、海棠。

颱風命名的規矩

颱風命名有很多講究,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

  1. 每個名字中文名2-3個漢字,其對應的拼音不超過9個字母;
  2. 朗朗上口且易於發音和媒體傳播;
  3. 在各成員語言中沒有不好的意義;
  4. 不會給各成員帶來任何困難;
  5. 不是商業機構的名字;
  6. 不能與曾用和現用颱風名稱重複。
  7. 選取的名字應得到全體成員的認可,如有任何一成員反對,這個名稱就不能用作颱風命名。

根據規定,一個熱帶氣旋在其整個生命過程中無論加強或減弱,始終保持名字不變

一般情況下,事先制定的颱風命名表按順序年復一年地循環使用。但遇到特殊情況,命名表會做一些調整。比如當某個颱風造成特別重大的災害或人員傷亡而成為人盡皆知的颱風後,為防止它與其他颱風同名,便從現行命名表中將其刪除,換以新名字。

據報道,2011年,颱風「天鷹」按中央氣象台的數據僅有10級風力,然而其製造降水的能力卻出奇強,導致菲律賓1257人死亡,85人失蹤。「天鷹」因其造成的重大人員傷亡而被除名。

在了解完颱風的命名之後,在此提醒廣大農戶,面對颱風天氣,一定要提前做好防禦措施,及時做好補救措施。及時關注當地天氣預報,對可能遭受颱風襲擊的地方,提前疏通溝渠,確保排灌暢通;稻、玉米、大豆、瓜菜等大田作物已成熟的,及時搶收;大棚等生產設施進行檢修加固;颱風過後,繼續疏通溝渠,清洗作物葉片,及時防治病蟲害、噴施葉面肥等。

關於颱風,就先分享到這裡了,如果大家還有要補充的,或者是疑問,歡迎互動交流哦!

天災無情,學習無價!點擊下方「了解更多」,快來學農技視頻吧!

8.1-8.8,每天中午12:00-13:00,全場課程免費看,不要錯過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