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丨愛滋病反歧視

2019-12-22     雲南新聞廣播

本節目由雲南省人口和衛生健康宣傳教育中心支持製作

近年來,國家對愛滋病防治工作越來越重視,大眾對於愛滋病的認識也逐漸提高,也知道對於愛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愛滋病患者我們不要歧視,應該關愛和接納他們。但是最近,我們在網絡上還是看到一些關於愛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愛滋病患者被歧視的報道。那麼歧視,到底怎麼樣才能消除?

【名醫檔案】

施玉華 雲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性病愛滋病防制所副所長,副主任技師,畢業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參與雲南省一至四輪防艾人民戰爭,國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科技重大專項及多個國際國內合作項目研究。曾被國家選派至世界衛生組織援外工作一年。

愛滋病的歧視問題,一直以來是我國在愛滋病預防與控制中比較重視的一個問題,雖然各級各部門在消除歧視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和努力,但歧視仍然存在。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在2010年《中國愛滋病病毒感染者歧視狀況調查》報告中指出:愛滋病病毒感染者在就業、就醫、保險、教育等方面受到歧視。在接受調查的來自全國25個省2000多名感染者中,14.8%被拒絕僱傭或因此失業;12.1%至少有一次被醫療機構拒診;12.2%遭保險公司拒保;9.1%被保險公司拒賠;9%感染者的健康子女被迫輟學。在職場和學校這兩類場所對愛滋病毒感染者的歧視現象最嚴重,而醫療機構對感染者也存在著較嚴重的歧視情況。

時至今日,對愛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歧視情況有所好轉,特別是雲南省,在省委政府的引領和倡導下,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均採取了很多消除歧視的行動,創造了關愛愛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良好氛圍。但個別的歧視情況仍然存在,歧視仍然是存在於愛滋病病毒感染者與社會之間難以逾越的「一堵牆」,歧視同時也不利於愛滋病的防控。

歧視不利於愛滋病的防控,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歧視問題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愛滋病防治的難度:首先,由於害怕被歧視,使得人們不願意去接觸和了解愛滋病相關信息,對愛滋病的蔓延缺乏危機感,防範意識薄弱,更容易有感染風險。同時,歧視也影響了人們檢測的自覺性,從而讓發現傳染源變得困難,大家都不願意去主動檢測,感染者不能被及時的發現出來並接受治療,那麼他傳播愛滋病病毒的風險就更大。歧視還使得較高風險行為的人群拒絕接受安全套、美沙酮、母嬰阻斷、抗病毒治療等服務,拒絕將感染事實告知配偶和性伴,增加了感染和傳播的風險。

另外,歧視可能讓我們對感染者的關懷和救助成為空話:因為愛滋病病毒感染者本身就是弱勢群體,個人已經非常無助,歧視導致他們心理壓力加大,阻礙了他們獲得關懷、救助和治療服務,有可能錯過最佳治療時間而喪失生命,甚至有感染者因此而悲觀絕望、喪失社會責任感乃至報復社會。因此,歧視比愛滋病病毒更可怕,對愛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歧視不僅不利於預防和控制愛滋病,還會成為社會的不安定因素。

愛滋病是個什麼樣的疾病?為什麼會有這些歧視產生呢?

愛滋病是由愛滋病病毒感染人體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病毒專門攻擊人體的免疫系統。人體感染愛滋病病毒後,一般在8-10年發病,發病後可以導致多種嚴重疾病,嚴重者可導致死亡。目前愛滋病還不能治癒,也沒有疫苗預防,但可以用藥物控制!愛滋病病毒可通過性接觸傳播、血液傳播和母嬰傳播。因此,與愛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觸是不會傳播愛滋病病毒的。我們不需要害怕!然而,由於傳統觀念根深蒂固,加之對愛滋病缺乏正確認識,社會上仍有相當多的人談「艾」色變,習慣把愛滋病與不潔性行為聯繫在一起,錯誤地認為愛滋病是「骯髒的病」「下流的病」,與愛滋病病毒感染者在一起肯定不安全。因此,愛滋病病毒感染者在就業、升學、醫療及日常生活中常常遭受歧視。

我國在消除愛滋病歧視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我國在消除愛滋病歧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首先是制定了法律法規,明確了反歧視的條款:如《愛滋病防治條例》第三條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歧視愛滋病病毒感染者、愛滋病病人及其家屬。愛滋病病毒感染者、愛滋病病人及其家屬享有的婚姻、就業、就醫、入學等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其次,國家制定相關政策,造就了關愛的基礎:如「四免一關懷」政策的實施,讓我國愛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生存狀況大為改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生活質量明顯提高,體現了黨和政府對愛滋病病毒感染者的人文關懷。此外,一些社會團體和個人也積極進行宣傳和動員,創造了善待感染者、消除歧視的輿論氛圍。我們國家從各個層面上都做了很多的努力。

來源:雲廣主播 梓雲

編輯:李青芸 李浩然

責任編輯:管昕 屠虹怡

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r9QKLW8BMH2_cNUgfLP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