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特殊的老風俗,知道兩項算你厲害

2019-10-03     阿傑傳承閩南文化

除了代代相傳、建功立業的傳奇故事,更是有與人們息息相關的民間風俗和文化,比起在歷史的舞台戰績顯赫的偉人,民間風俗不尤顯得簡陋,卻不可以物而代之。在傳承後代的同時,這些漸漸被人忘掉的風俗文化,人們也該冒出頭來,廣為而告知。

《新春跳火盆》

「過番」風俗

早年,新客出國,臨行前家裡須準備一小包泥土和一小瓶井水,讓其隨身帶走,寓意出洋後當飲水思源,勿忘故土。也有說是到僑居地後,用家鄉的井水煮當地所產的豆腐,吃了可不致水土不和。

對於要出洋投靠親友者,家裡還要準備一包「竹心」與「緣錢」讓其隨身帶走,旨在此去寄人籬下,與所投靠的親友有個好緣份,以得其真心實意的栽培與照顧。

過番之前,普遍均先到宗祠或祖廳點炷香拜辭列祖列宗,俗稱「拜先祖」、「拜公媽」。寓意此去千村萬里,不忘「烏籃(搖籃)血跡」啟程時,家屬要煮「紅棗雞蛋」放置在家中的水缸蓋上,讓出洋者吃下,以析祝他出洋後有個圓滿的結果。

送順風

送順風即送行。古時出洋,坐的是木帆船,送順風,也就是祝願一帆風順的意思,雖後來出國,已改乘汽船或飛機,但民間一直沿襲稱之為「送順風」。

通常番客離鄉前,到親友家中辭行,親友則有的送雞蛋面線,有的送魚、送雞或豬腳等物,亦有的送萬興館花生、泉苑茶餅、鐵觀音、水仙種或黨參當歸等藥材。還有設宴餞行者,更為熱乎。不過桌上如逢全魚,最忌翻面,被視為不吉(翻船)之兆。

搭船出洋 送順風(圖片來源於網絡)

脫草鞋

脫草鞋即洗塵。過去遠行,都穿草鞋,回家時,務需脫去草鞋,洗去一路風塵。民間體用此義,把為番客接風洗塵稱為脫草鞋,雖後來穿布鞋、穿皮鞋,但此禮俗仍代代相傳。通常親戚朋友,視其親疏或送豬腳美酒,或送雞鴨糕餅等物。番客則回贈布料、衣物或包洋銀作為酬謝。

除此之外,番客回國時,往往還準備一些毛巾、番紗(紗線)、香皂之類,分贈一般鄰居、堂親,而當番客回去僑居地時,他們則送雞蛋為之送行。

草鞋圖一覽(圖片來源於網絡)

公雞拜堂

封建社會,婚姻大事概由父母包辦,華僑雖身在異國他鄉也不例外。往往父母在故鄉通過媒妁之言定了親,並擇定迎親日期。但因路途遙遠或其他種種原因,番客未能按期歸國,又不得改期,只好按原定時日把新娘娶門。

舊俗 - 公雞拜堂(圖片來源於網絡)

花轎扛到男家,可是沒有新郎踢轎門怎麼辦?則由送嫁姨抱一隻公雞到新娘轎前踢轎門,接新娘到洞房中。新婚之夜,把公雞放置於洞房床下與新娘作伴。待華僑回國後即可正式與早先入門的新娘過夫妻生活。解放後實行新「婚姻法」,此婚俗即自行廢止。

螟蛉子與「壓肚蛋」

華僑回國娶親,往往無法久住。回僑居地後且因商務繁忙,難得接續歸鄉,故有的多年未能得子,有的則單生獨子,或僅有女兒。

在家父母逐漸年老,在「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及「多子多福」的傳統觀念影響之下,未免抱孫心切,故有許多家庭,在徵得海外兒子的認可後,為其抱養子,俗稱「螟蛉子」。「螟蛉子」要來新的家庭時,其親生母應煮熟雞蛋數粒,讓其隨身帶來給新母親,養母即將此蛋放在肚兜內,讓家中的兄弟姐妹來摸,據說這樣可以使新抱養的兒子同這家原來的孩子們感情融洽,親如同胞,此蛋俗稱為「壓肚蛋」

引水魂

華僑客死他鄉,多有葉落歸根魂歸故里的心愿,且因過去出洋,皆乘船水路往返故衍生出「引水魂」之類風俗。

番客死後,需由親人或朋友帶一塊墓地的土,和一件死者的衣服回家,據說途上,每到一處,上船或轉車時,均要低聲呼一聲親人的名字,例如:「爸爸,到某某地方了,現在我們一道上船回家去。」抵家後,即將墓土放在廳桌上的香爐中,然後擇日引水魂。

是日,死者家屬必於大清早海水退潮時到海邊放紙船(離海較遠者,則到溪邊)。候漲潮時再到該處迎接。其時,道士在海邊舞動死者衣物,口中念念有詞,孝男孝孫則跪在沙灘上哀號死者的名字,然後祭海龍王、土地公,再由點主官點木主,招魂隊伍方整隊歸回。

後來,由於社會的進步,華僑出洋或歸國,改乘汽車或飛機,且有些鄉村離海口甚遠,多有不便,故此風俗也略有變通。例如,一大早到村口曠地放紙糊的汽車或飛機,中午再招魂。

引水魂(圖片來源於網絡)

祭掃祖墳

過去華僑出國,短則兩三年、長則十年八年,難得回家一趟,故每次歸家,必至祖宗墳前祭掃一番,以表示不忘上輩恩德。更有父母亡故時,沒能回家奔喪者,一旦歸來、必至墓前哀慟一番,悲之所至,涕淚縱橫,至為感人。

祭掃祖墳(圖片來源於網絡)

風俗文化

實際上,諸如此類的風俗文化在各地數不勝數。有百年後仍保留的,也有漸漸被廢除的。有人追求現代生活快節奏,有人懷念什麼都還沒拆的年代。而在人們看不到的角落,某些風俗文化也將順應著時代,開始妥協,慢慢被拋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qy1vlW0BMH2_cNUgl7M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