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熱在三伏 伏天酷暑難耐怎麼度?

2019-08-05     中醫中藥網


常言道:冷在三九,熱在三伏。入伏後,地表濕度變大,吸收熱量多,地面積累熱量達到最高峰,天氣自然就到最熱的時侯。

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心靜氣和是四季養生的大原則,那麼今年的三伏,該怎麼安然度過呢?

從歷年伏天急診室就診的病人來看,除了中暑外,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體發炎、變應性鼻炎患者也開始多起來。其中,還有老百姓所說的「空調病」。

空調病並不屬於醫學範疇的疾病,而是以症狀為命名一種疾病的症狀,和長期使用空調密切相關。空調在使用過程中會帶走環境里的水分,長期在這種乾燥的空氣里,會眼睛乾澀、嘴唇乾。時間一長,鼻黏膜、氣管黏膜就會變干,嚴重時會發生乾裂,感冒等病毒就會乘虛而入。長時間處於空調製冷的房間內,人體組織脫水,影響了組織養分和廢物的正常運轉,還會造成的各組織的功能衰落。一些患者出現的「頭暈目眩、眼冒金星」等症狀,就是由空調病引起的常見大腦神經失衡反應。

清淡飲食是大多數人的共識,但同時也是誤區所在。民間有俗語:頭伏羊肉,二伏雞,三伏要吃金豬蹄。很多人不理解,夏天,胃口本就不好,怎麼還這樣吃。清淡更重於烹飪方法,但對於老年人來說,這個季節應該比平時更要注重蛋白質的攝取。三伏天,人體力消耗增大,會損失不少蛋白質胺基酸,對於老年人來說更是如此。一些老人在高溫天氣里睡不好,吃不下,甚至出現低血糖、低血壓,原因就在於,補給不夠。建議老人每天吃六、七頓適當吃些高蛋白的食物,有助補充體力,保存精力。

「春夏養陽」是中醫的觀點,因此在這個季節,不能吃太寒的食物,應該做到「省苦增辛」。就是說,並不是吃得越苦越好,從補陽的角度講,也應該吃點辛膻味。把羊肉這種常見的冬令補品放在三伏天來吃,是很有講究的,適當吃點暖性的羊肉,有利於發散滯留在體內的寒氣,疏通筋脈。當然,白切羊肉是最好,不建議紅燒。

夏季還是腦血管病、心血管病高發季,注意起居很重要。中午就睡個午覺,半小時以內,如果睡不醒,建議可以上個鬧鐘。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這話的意義在於人體本身有著適應不同環境的能力,在大寒大暑中鍛鍊身體,可提高身體適應不同環境的能力。不過對於老年人、孩子和長期不運動的人群,出汗太多,容易津液消耗。

夏季運動應避開暑氣,選擇早晨或傍晚鍛鍊;因地,即選擇通風涼爽的地方,不要待在太陽底下暴曬。總的原則是以不疲勞、每次活動自覺微微出汗為度。在鍛鍊過程中,若感到肝區部位脹痛、全身乏力不適,應停止運動,平臥休息,增加肝臟血流量,以減輕肝臟的負擔。

三伏天裡,風寒感冒、喘咳脹滿、咽喉疼痛的人可在泡腳水裡加點生薑片,起到溫經通絡的作用。對空調病患者特別有效果。講究一點的話,再加點陳皮,可以理氣健脾,燥濕化痰。至於水溫可以控制在35℃~40℃之間,泡個15~20分鐘即可,水最好超過腳踝到達小腿。需要注意的是,心臟病、心功能不全患者、低血壓、經常頭暈的人,不建議用太熱的水泡腳。糖尿病患者應特別留意水溫的高低,一旦被燙傷,後果非常嚴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qxGIYWwBUcHTFCnfba8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