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號稱天府之國,鍾靈毓秀,素有「中醫之鄉、中藥之庫」的美譽。四川地處長江上游,系西南邊陲與中原文化交流的前沿與通道,山川險峻秀美,氣候多樣,物產豐富,是中藥材的重要產地。中醫界素有「無川藥不成方」的讚譽。本文從文化角度,以詩詞歌賦的形式吟唱有代表性的道地川藥,介紹川藥之功。
西蜀成都聚藥商
盛唐家國業輝煌,西蜀成都聚藥商。車水馬龍人鼎沸,藤花木草氣幽香。大慈寺主慈悲事,玉局壇尊局藥王。千古流傳聲顯赫,大名川產質優良。(《詠唐代成都藥市興起》)全國最早的藥市出現於唐中期的蜀地梓州(今四川三台縣)。南宋人陳元靚《歲時廣記·置藥市》記載:「唐,王昌遇,梓州人,得道,號元子,大中十三年(859年)九月九日上升。自是以來,天下貨藥輩,皆於九月初集梓州城。八日夜,於州院街易元龍池中,貨其所齎之藥,川俗因謂之藥市。遞明而散。逮國朝天聖中,燕龍圖肅知郡事,又展為三日,至十一日而罷。藥市之起,自唐王昌遇始也。」宋人祝穆地理書《方輿勝覽》記載:「成都,古蠶叢氏之囯,其民重蠶事,故一歲之中,二月望日鬻花木、蠶器號蠶市,五月鬻香、藥號藥市,冬日鬻器用者號七寶市,俱在大慈寺前。」
成都出現藥市,一是受梓州藥市影響,二是唐末大亂,全國來蜀避難、經商者日眾,成都人口迅速膨脹,藥材需求量大增,全國也需要蜀地藥材,刺激成都藥市興起。宋代成都藥市進入一個新階段,官員參與觀市,與商、民共慶成為傳統,藥市舉辦地發展到大慈寺和玉局觀兩處,市期由原來1天延長到3~5天。大慈寺和玉局觀藥市具有廟會性質,雖有百貨彙集,但藥材是主要交易商品。成都藥市發展,促進了四川道地藥材的銷售與揚名。
川附子:回陽溫臟腑
花若碧藍星,根含烈焰精。回陽溫臟腑,壯火解寒凝。醫聖扶心腎,欽安救衛營。四維魁首將,川藥搏英名。(《詠附子》)附子為毛茛科植物烏頭子根的加工品,主產於四川、陝西等地,而以四川所產者為優,故有川附子之稱。《本草宗原》在附子項下注曰:「附子以蜀地綿州出者為良,他處雖有,力薄不堪用也。」附子味辛、甘,性大熱,有毒,歸心、腎、脾經,有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等功效。其性剛烈迅捷,走而不守,通上達下,行表徹里,補火助陽,溫通諸經,乃治陽虛諸證及寒凝痛證之要藥,尤其能救治亡陽重證,拯救生命於垂危。《本草經讀》謂:「附子,味辛氣溫。火性迅發,無所不到,故為回陽救逆第一品藥。」明代醫家張景岳稱:「夫人參、熟地、附子、大黃,實乃藥中之四維……人參、熟地者,治世之良相也;附子、大黃者,亂世之良將也。」但因附子有毒,又成為「最有用亦最難用之藥」。
醫聖張仲景開創了運用附子的先河,《傷寒論》中四逆湯、通脈四逆湯等是回陽救逆、溫補心腎方。清末四川名醫鄭欽安在《傷寒論》基礎上,又發揮了附子等溫陽藥物的應用,撰有《醫理真傳》《醫法圓通》和《傷寒恆論》。
川大黃:抽薪釜底瘀邪泄
西黃傑,蕩滌腐朽川軍烈。川軍烈,苦寒通降,熱消傾竭。斬關奪隘功奇絕,抽薪釜底瘀邪泄。瘀邪泄,四維悍將,止炎涼血。(《憶秦娥·川軍大黃》)大黃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莖,又有將軍、川軍、黃良、西莊黃、火參、錦文、錦紋等別稱。《神農本草經》記載:「大黃,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症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谷,調中化食,安和五臟。」大黃味苦,性寒,歸胃、大腸、肝經,具有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之功。大黃生用瀉下作用較強,熟用瀉下作用較緩,長於瀉火解毒、清利濕熱。酒制大黃功擅活血,善清上焦血分之瘀。炒炭大黃有涼血止血之功。
《傷寒論》中以大黃為主要配伍的三承氣湯是釜底抽薪、通腑泄熱霸道治法的代表,在陽明病有三急下證,在於通腑泄熱;在少陰病也有三急下證,在於急下存陰。其中大承氣湯是典型代表,由大黃、芒硝、枳實、厚朴組成。大黃、芒硝瀉下里實,蕩滌腸胃,推陳致新,可謂斬關奪隘,具有將才之用。
川鬱金:破瘀行氣解癲狂
鬱金辛苦性輕揚,花白絲紋體淡香。功擅怡情通結滯,破瘀行氣解癲狂。(《川鬱金》)川鬱金又名白絲鬱金,姜科薑黃屬植物。根狀莖白色或淡黃,芳香;花冠筒淺黃,漏斗狀,花瓣白色中心具一黃條絲紋狀。鬱金味辛、苦,性寒,歸心、肝、膽經,具有活血止痛、行氣解郁、涼血清心、利膽退黃的功效,主治胸悶脅痛、胃腹脹痛、黃疸、吐血、尿血、月經不調、癲狂等。
鬱金分為川鬱金、廣鬱金兩種,川鬱金主產於四川,廣鬱金主產於浙江溫州,又有溫鬱金之稱,二者在功效上差不多,各有一些偏重。川鬱金長於活血行瘀、清心除煩,多用於血瘀內阻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症瘕痞塊等,還用於濕濁蒙蔽清竅、胸脘痞悶、神志不清以及痰氣壅阻、閉塞心竅所致的癲狂等證,多與菖蒲、竹瀝、半夏等配伍。廣鬱金長於疏肝行氣、利膽退黃,多用於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多與柴胡、香附等配伍,還可用於濕熱黃疸、膽石症,多與茵陳、黃柏、山梔等配伍。
川紅花:跌打損傷功獨善
橘紅花蕊氣芳香,活血通經止痛良。跌打損傷功獨善,婦人經產效而康。(《川紅花》)川紅花為菊科屬植物,又名草紅花、紅蘭花等,一年生草本。其莖直立,上部分枝,葉卵狀披針形,邊緣有齒裂,齒端有針剌,頭狀花序頂生,排成傘房狀,全部為管狀花,橘紅色,花入藥,氣芳香。
川紅花是活血藥,也是止痛藥,紅花味辛,性溫,歸心、肝二經,氣香行散入血分,有活血通經,祛瘀止痛的功效,主治痛經、經閉、產後血暈、瘀滯腹痛、胸痹心痛、血積、跌打瘀腫、關節疼痛、中風癱瘓、斑疹紫暗等。
川貝母:苦甘清熱化痰涎
花紫色,貌悠然,歡喜斗嚴寒。苦甘清熱化痰涎,消腫散核堅。珍珠彈,優品贊,潤肺止咳功善。雪梨搭配美食鮮,名藥產西川。(《鶴沖天·川貝母》)川貝母是百合科貝母屬多年生草本植物,以鱗莖入藥。葉對生,花通常單朵,紫色至黃綠色,主要產於四川西部、西藏南部至東部和雲南西北部。川貝母喜冷涼氣候條件,具有耐寒、喜濕、怕高溫、喜蔭蔽的特性。
川貝母味苦、甘,性微寒,歸肺、心經,有清熱化痰、潤肺止咳、散結消腫的功效,主治虛勞久咳、肺熱燥咳、肺癰吐膿、瘰癧結核、乳癰、瘡腫等。以雪梨蒸貝母,治療肺燥咳嗽,味美效專,常為醫家喜用。
川芎:調行氣血兩為功
香氣怡人性味雄,調行氣血兩為功。上通巔頂專頭項,蜀產川芎屬正宗。(《詠川芎》)川芎為傘形科植物,其根莖發達,形成不規則的結節拳形團塊狀,具有濃烈的香氣,主產於四川、雲南、貴州、廣西等地。其味辛,性溫,歸肝、膽、心包經。川芎辛溫香燥,走而不守,上行可達巔頂,下行可達血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效。
川芎活血祛瘀作用廣泛,適宜瘀血阻滯的各種病症,又具祛風止痛功效,效用甚佳,可治頭風頭痛、風濕痹痛等症。本草多謂川芎為血中之氣藥,言其寓辛散、解郁、通達、止痛等功效。
乾薑:虛寒冷痛此堪嘗
辛辣溫脾暖胃腸,燥濕蠲飲屬乾薑。通厥逆,理中陽。虛寒冷痛此堪嘗。(《漁歌子·乾薑》)乾薑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乾燥根莖,主產於四川、湖北、廣東等地。其味辛,性熱,歸脾、胃、心、肺經,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燥濕消痰、溫肺化飲之功,主治脘腹冷痛、嘔吐、泄瀉、亡陽厥逆、寒飲喘咳、寒濕痹痛等。與人參、白朮、甘草配伍為理中湯,溫中健脾;與附子、甘草配伍為四逆湯,溫腎回陽。
川黃連:燥濕止痢效優良
黃連上品苦寒王,解毒清心瀉火殃。目赤疔瘡邪熱盛,燥濕止痢效優良。(《川黃連》)川黃連為毛茛科黃連屬植物黃連的乾燥根莖,又有川連、雅連、雲連、味連、雞爪連等名稱。其味苦,性寒,歸心、脾、胃、肝、膽、大腸經,主產於四川、貴州、湖南、湖北、陝西南部等地。《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功效,主治濕熱痞滿、嘔吐吞酸、濕熱瀉痢、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疔瘡等。與大黃、黃芩配伍為大黃黃連瀉心湯,治療熱痞證,具有瀉熱消痞的作用。
川白芷:頭痛鼻淵效果彰
蕙芷汀蘭馥郁芳,白花如冠玉珠鑲。辛香走竄通巔頂,頭痛鼻淵效果彰。(《川白芷》)白芷為傘形科植物川白芷的根。多年生草本,高1~2米,根直生,下面有數條支根;花小白色,形成頂生或腋生的復傘狀花序花,花期5~6月;根入藥,川白芷根呈長圓錐形,條粗壯,體重,質堅實,斷面的放射狀紋理及棕色油點明顯,香氣濃郁。
白芷主產於四川、河北、河南、浙江,為白芷四大歷史產區。按照產區不同,又分別稱為川白芷、祁白芷、禹白芷、杭白芷。川白芷主產於四川遂寧、安岳等地。白芷栽培歷史悠久,據1919年《遂寧縣誌》記載:四川栽種白芷始於13世紀。白芷性溫,味辛、微苦,氣芳香,有祛風燥濕、消腫止痛之功,可治頭痛、鼻淵、齒痛、寒濕腹痛、腸風痔漏、赤白帶下、癰疽瘡瘍、皮膚瘙癢等。
川石斛:補虛延壽強身好
金釵貌,姿淑窈,品優蘭韻還魂草。花顏俏,芳香繞,玲瓏嬌貴,紫縈仙傲。妙妙妙。神農考,甘平藥,補虛延壽強身好。滋陰燥,消煩了,津傷枯竭,特殊功效。寶寶寶。(《釵頭鳳·金釵石斛》)川石斛又名金釵石斛,為蘭科石斛屬下的一個種,又稱作仙斛蘭韻、不死草、還魂草、紫縈仙株、吊蘭、林蘭、金釵花、金石斛、金絲斛。石斛花姿優雅,玲瓏可愛,花色鮮艷,氣味芳香,被喻為「四大觀賞洋花」之一。莖直立,為肉質狀肥厚稍扁的圓柱形,長10~60厘米,粗達1.3厘米。《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謂其「味甘平,主傷中,除痹,下氣,補五臟虛勞羸瘦,強陰,久服厚腸胃,輕身延年」。石斛主產於四川、貴州、雲南、湖北、廣西等地。
川石斛味甘、淡、微咸,性寒,歸胃、腎,肺經,有清熱生津、滋陰潤燥、益胃潤肺、明目強腰之功效,主治熱病傷津、口乾煩渴、胃陰不足、胃痛乾嘔、肺燥乾咳、虛熱不退、陰傷目暗、腰膝軟弱等。石斛作為滋陰之品,能有效補充體內的血、精、津液等物質,是治療消渴病的良藥。
川丹參:活化通瘀入血鄉
紫紅圓潤品優良,活化通瘀入血鄉。一味丹參同四物,消中帶補婦人方。(《川丹參》)丹參為唇形科植物丹參的乾燥根及根莖。主產於四川、安徽、江蘇、山東、河北等地。四川平武、中江等地栽培者習稱「川丹參」,質佳。丹參是有名的活血化瘀藥,表面紫紅色或黃紅色,有縱皺紋,質堅實,皮細而肥壯,呈圓柱形或長條狀,偶有分支。陳仁山《藥物生產辨》云:「丹參產四川龍安府(四川平武縣)為佳,名川丹參」。
丹參味苦、性寒,歸心、心包、肝經,有活血化瘀、養血安神、涼血消腫的功效,為入血分之藥。《婦人明理論》記述,「以丹參一物而有四物之功,補血生血,功過歸、地;調血斂血,力堪芍藥;逐瘀生新,性倍川芎。婦人諸病,不論胎前產後,皆可常用。」由此,便有「一味丹參,功同四物」之說。丹參主治瘀血疼痛、積聚、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產後瘀滯腹痛、關節痹痛、跌打瘀腫、心煩少寐、血虛心悸、瘡瘍腫毒、丹疹疥癬等。後世將其譽為婦科要藥,但其屬涼血活血通經之品,以血熱瘀滯所致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等用之為宜。
川麥冬:潤肺養陰平嗽患
葉似幽蘭,子若葡萄味甘寒。粒大色明綿州產。驚嘆,淡紫花香串串艷。杏苑名喧,清熱除煩愈失眠。潤肺養陰平嗽患。稱冠,道地麥冬品質贊。(《南鄉子·川麥冬》)川麥冬又名麥門冬,為百合科沿階草屬植物麥冬的乾燥塊根,多年生常綠草本。葉叢生,細長,深綠色,形如蘭草。花莖自葉叢中生出,花小,淡紫色,成串狀。鬚根細長,先端或中部常膨大成紡錘形的肉質塊根,兩端略尖,長1.5~3厘米,直徑0.3~0.6厘米。川麥冬塊根呈一線穿珠,乾燥後呈紡錘形,兩頭鈍尖,中部肥滿,微彎曲,表面乳白色,有光澤,質較堅硬,微香,味甜較濃,嚼之發黏。
四川麥冬種植歷史悠久,明代綿陽即開始種植麥冬,已有500多年的種植歷史,主產區在四川省三台縣。綿陽麥冬素以綿麥冬、涪麥冬馳名中外,以顆粒大、斷面色白、明亮者為佳。麥冬味甘、微苦,性寒,歸心、肺、脾經,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清熱潤燥之功效,可用於肺燥乾咳、虛勞咳嗽、津傷口渴、心煩失眠、內熱消渴、腸燥便秘、咽喉腫痛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urx2XMBeElxlkka6N2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