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裕:吉安「廬陵文化第一村」渼陂古村風水賞析

2019-09-27     楊公古法風水曾祥裕

曾祥裕:吉安「廬陵文化第一村」渼陂古村風水賞析

曾祥裕 曾海亮

吉安是廬陵文化的發源地,廬陵文化在中華文明進程中留下可圈可點的業績。而在美麗的吉安市青原區富水河畔,有一個古老而又神秘的村落,它就是被譽為「廬陵文化第一村」的渼陂古村。

「渼陂」一詞原為陝西戶縣古湖泊名,南宋初年,北方飽受兵亂,戶縣人梁仕階帶領族中子孫遷徙至江西,因懷念故鄉,故以渼陂為村名,逐漸發展成為今天的廬陵文化第一村。

我與師友葉力維和弟子王思源等人,從吉安市青原區開車到渼陂,費時一個多小時。一路上田園風光攝入眼中,路邊的棟棟小洋樓,彰顯吉安農村人正在實現小康夢。

到達渼陂古村時,剛下車就被眼前的豪華氣派的牌坊震撼住,村前寬敞的明堂,群山環抱,薌峰東立,象嶺西護,瑤山南聳,富水北流。

渼陂村的這種藏風聚氣的風水格局,屬於天然形勝。這說明渼陂古村梁氏的開山祖懂風水,做過精心選址。

梁氏宗祠永慕堂,是渼陂古村的形象標誌

這個祠堂始建於南宋初年,清朝加建的,現在是明清結合式的風格。當時重修的時候正好是慈禧執政,所以總祠上面的飛檐翹角是「鳳在上,龍在下」,它是一個「官帽」式的結構,寄託著梁氏代代出官的願望。

整個總祠一共有三個官帽式的建築。門廊中兩根巨大的石柱撐起氣宇軒昂的屋檐,展開的兩扇檐翼層層格格凌空展翅,門口兩尊石獅威武地默視著歲月的滄桑和人事興衰, 走進三進的祠堂,只見三十七根石柱挺立,每根柱上都刻著對聯,教人求學、勤勞、奮進。

除永慕堂外,村中還有節壽堂、孝友堂、洪慶堂、求志堂、啟明堂、節孝祠、岩敬堂等房祠和家祠,規模為二進或三進,建築用材講究,內部描金繪彩,風格遒逸洒脫。

從古祠的歷史我們了解到,渼陂村由梁氏祖先開基於南寧初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從基祖紳公至今歷傳了33代。

28口水塘,口口相通,錯落有致地排出八卦圖形

風水之法,得水為上。渼陂古村位於富水環繞之中,村裡還精心布局28口水塘,口口相通,錯落有致地排出八卦圖形,象徵天上的28星宿護衛這個美麗的村子。

村裡老人說,這28口水塘原先都有溝渠相通的,夏天裡,小孩子們可以從這口池塘爬到那口池塘,玩捉迷藏的遊戲。

古村道路設計成呈S型

渼陂古村做足納水文章,以聚財為目的,其村中的路,也設計的頗具匠心,面積約一平方公里,八卦巷道,卵石鋪路,沒有筆直的小巷。即使來到村中商鋪林立的古街,也設計成呈S型,站在街頭也望不到街尾 。這有曲徑通幽的美學原理寓於其中。從風水角度來說,路太直,則冬天的寒風、夏天的洪水來時暢通無阻。

風水學中,無論河流還是馬路,都忌諱直來直去,《水龍經》云:「直來直去損人丁」,一語道破天機。中國古代的四合院建築中,大門內外往往會有「影壁牆」。影壁牆是針對「氣」的沖煞而設置的,有了影壁牆,氣流要繞著影壁而行,減緩了氣流速度,氣緩則不散,符合「曲則有情」的原理。北京故宮中,幾乎地每一院每一宮都設有影壁牆,所不同的只是材質而已:或為磚砌,或為木製,或為玉石。

影壁使得進氣的氣流速度減緩,不僅起到聚氣的作用;還使得氣流減速接近了人體氣血運行速度,讓人產生舒適感,對居住者的健康和事業都大有裨益。這個原理應用到居室設計中,就體現為屏風的運用了。

建築堪察資料表明楊公風水得到運用

經測,古村內的祠堂和宅院,不少坐穴符合楊公風水法度。

1)梁氏總祠永慕堂。子山午向 (丙子、戊子間),收甲卯水上堂,水出庚酉,為上,中,下堂中帶兩大開井的三進式建築,單體建築的平面,通面闊19.7米,通進深62米,占地1220多平方米。三開間的門廊,上有高聳的牌樓,如意斗拱承托起翹角飛檐,頂覆琉璃瓦,金光閃閃。

2)司馬第:辛山乙向兼酉卯,曾為羅炳輝將軍舊居,是古村最有代表性的古民居之一。

3)求志堂:清光緒二十一年鴻歲乙末秋吉日重修,二進磚木瓦結構,有石柱12根,石刻對聯9對,上棟有鏤空木雕屏12塊。

4)翰林第: 梁家璋為該村唯一一位通過正途取得的翰林,自然得到全村人景仰,其故居和巷道入口處的門樓均保存完好。

門樓座東向西,平面縱向長方,面積7.5米x5.1米=40.29平方米,高7米,橫長方的凹入式廊,作兩進三間式。磚砌倚柱,上書對聯。明間辟一字門,框、楣、欖皆為紅石為之,門楣上方石刻題額"翰林第"。

5) 「名教樂地」:子山午向,庚子6度。據說當年毛主席經常在這裡看書,並與一位魏姓的老秀才談論評書,切磋學問。這裡有一對聯:「萬里風雲三尺劍,一庭花草半床書」。

6)軒公祠:午山子向甲午丙午之界線。

7)梁必浸故居:丑山未向兼艮坤 。

8)梁必業故居:未山丑向兼坤艮 。

9)梁興初故居:坐西北朝東南,辛戍山之界線。

10)萬壽宮門樓坐度分金申山寅向,正門未坤山之間小空。

11 )文昌閣未坤山之間小空,在梁祠西北方,顧鎮水口。

12) 清隱堂:子山午向丙子與戊子之界縫。

渼陂古村,從丁財貴方面體現了它輝煌

渼陂村地處廬吉泰交匯點,得水運之便,經濟發展迅速,至明朝宣德年間,街市日趨完善,店鋪鱗次櫛比;有錢人越來越多,大興土木,至明清建築367棟,古祠堂近20座,古書院4座,古廟宇1座,古樓閣1座,古牌坊4座。清光緒年間,渼陂街處於鼎盛時期,不僅有一百多家店鋪,還建有規模宏大的建築群,形成了以梁顯哲、梁顯召、梁顯豪、梁顯吟四兄弟為首的四大商業巨頭(當地人稱「四大家族」)。

現代古村出走四位中共將軍:他們是梁興初將軍、梁必業將軍、梁仁芥將軍和梁必駸將軍。

以儒行商、以商助儒、商儒合一的良性循環

我總結古村落之所以興旺延續時間長,主要是宗族富裕之後重視教育。

渼陂村依靠水利之便,做生意,有了財力後投資教育,在歲月的沉澱中釀出一壇以儒行商、以商助儒、商儒合一的芬芳佳釀 。

曾祥裕:吉安「廬陵文化第一村」渼陂古村風水賞析

走進渼陂村,處處可聞到書香味。一個小小村落傾力扶持教育,修建養源、明新、敬德、振翰等書院、學舍;大大小小的祠堂和宅院內,隨時可見儒家傳統的格言、警句、對聯。

永慕堂中堂的牆壁兩側,寫有「忠、信、篤、敬」四個大字,每個大字都有兩個人之高,那種氣勢足以令人震撼。在祠堂里,每根柱子上都寫著蘊意深遠的對聯,深厚的書香飄逸在空中。

古村裡,幾乎所有的建築上都有著發人深省的刻字,讓人見之深思。例如在求志堂前的照壁上,人們無意看到一塊字牌:「多留餘地」,簡單的四個字似乎寫出了一種對生活態度的恬淡和豁達。

祠堂門亭上還有一些文字,如「入則孝」:入室懷前烈,孝親啟後賢。「出則第」:出則公卿事,第須敬讓先。也就是說:在家要做孝子賢孫,出去要謙虛,考取功名,回來要盡孝道。

渼陂村人感恩大自然的護佑,敬畏生態和愛護生態

在「翰林第」附近的「連理樟」 ,綠樹如蔭,與小橋流水和遠山交織成一幅清新的山水畫,讓我們感受到古詩「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意境。

據傳說,曾有一個住在樹邊的大戶人家認為這兩棵樹太大了,根都伸到自家院子裡,便將伸進院內的樹根挖了。之後,這戶人家的老爺陸續娶了6個老婆,都沒有一人生育,第七個老婆是帶孕嫁進來的,但後來又不知怎的無緣無故流產了,最後這戶人家沒有了後代。

這個故事警言我們:萬物有情和生命,我們要愛護身邊的一草一木,摧殘生物就是觸犯天地之神靈,有因果報應的。

於是,從古到今,渼陂村人愛護一草一木,平靜的古村落留下青山綠水,古樟如蔭,讓久困在城市中飽受空氣污染的人在此賞心悅目,釋放心情,流連忘返。

如今環境生態美和人文歷史深厚的古村落,越來越受到遊人的親睞。渼陂古村,就是值得你去遊玩的好去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qx29cm0BJleJMoPMHvl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