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環境心理學對宜居環境的評價與中國風水審美觀異工同曲

2020-01-28     楊公古法風水曾祥裕

西方環境心理學對宜居環境的評價與中國風水審美觀異工同曲

曾祥裕 曾海亮


春節期間,我獨居工作室,讀了一本美國著名生物多樣性之父威爾遜的著作《生命的未來》。



本書是威爾遜的又一深情關懷之作。在書中,作者準確而又充滿激情地講述了世界上許多珍稀物種消失的故事,展示了全球生物多樣性的豐富多彩和被低估、忽視了的潛在危機。

作者明確指出,在尋求經濟發展的同時,人類可以找到適當的方法來維持地球的完整性及其所蘊藏的生物多樣性。這本權威著作不僅是生動描繪生物圈的科普讀物,也是一本保護地球,保護包括人類自身在內的所有生物的行動指南。


作者認為,人類在追求高速度發展的同時,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後果不容樂觀:


「現在,全世界有60多億的人口,大部分仍貧窮依然,近10億人掙扎在溫飽線上。所有的人都在千方百計地努力提高他們的生活量。遺憾的是,自然環境的現存剩餘部分也被動用了。一半的熱森林已經砍伐殆盡,世界的最後邊界已經完全消失了,動植物物種以人類出現前的100倍或更快的速度消失。到本世紀末,一半的物種將會消失。在第三個千年開始時,我們正面臨著生死決戰,這由自作聰明的人類所導致的地球災難!」




作者在呼籲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的同時,還闡述了西歐環境心理學的觀點:


「在過去的30年中,一個新興學科環境心理學的研究得出如下結論:人們喜歡居住在自然的環境中,特別是熱帶稀樹大草原或是公園般的環境中。

他們喜歡較寬廣的視野,令目光可以穿越點綴

著樹木和灌木的平整草地。他們希望接近水,無論是海洋、湖泊河流或是小溪。他們試著把居住地安放在一個較高的位置,這樣可以安全地欣賞熱帶稀樹大草原和水環境的風光。

這些風光交融在一起的地方——如空曠的或是覆蓋著稀疏植被的郊區則更受人們的青睞。

相比之下,人們不喜歡視野有限、植被雜亂無序、結構粗糙的地方,簡而言之,就是那些樹木矮小、濃密、發育不良的林地。人們生性就喜歡視線開闊的地貌。

人們喜歡從安全的、半封閉式的住宅中眺望他們想像中的景色。如果可以隨意選擇房屋和環境,人們選擇的一定是既可以作為安全的庇護所,也可以將人類引入探索境界且視野廣闊的環境。

不同的人群可能有一些細微的差異,至少在西方風景畫畫家中,女性強調視角空間小的庇護所,而男性則強調視角空間大的庇護所。另外,女性喜歡在房屋周圍畫些人物,而男性更喜歡把人物畫在開闊空間的遠處。

景觀建築家和房產企業家對理想的自然環境有著直覺的理解即使不提供任何實用價值,建築的合理布局也會獲得一個相對較高的價位。如果建築物位於城市的附近,那麼它的價位還會升得更高。有一次,我和一個富人朋友在他紐約的住宅里俯視開闊林地和中央公園的湖泊時,我向他描述了理想居住地的標準。我注意到他的陽台被盆栽植物包圍著。」


由此可見,西方環境心理學對宜居環境的選擇與中國風水審美觀異工同曲。



中國人對住宅的選址遵循天人合一的理念,追求人與自然環境和諧。


誠如風水學者劉沛然所說:中國傳統文化追求詩性、尋求心靈的輕盈和與山水的天然融合,這種精神追求深深地影響著中國傳統的人居理想,成為中國傳統人居思想的重要組成和核心價值。從中國古代文人山水詩、山水畫所表達出來的詩意情懷,到中國傳統村落、城市和古典園林的營造所體現的詩性思想和山水精神.都深刻反映了中國傳統人居思想對詩意棲居理念的孜孜追求和不斷實踐。


中國傳統人居環境追求詩意和山水精神的理想,對今天的宜居城市建設、美麗鄉村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富有哲學和思想的啟發。在解決當前人居環境建設普遍存在的生態缺失、文化缺失和道德缺失的基礎上,堅持「詩意棲居」的理想,堅持傳統與現代、科技與文化、理想與現實、山水與人文的真正融合,一個既能滿足人的居住需求又能滿足人的精神需求的美好家園、幸福樂園,一定能成為現實。


從風水角度來評價宜居住宅,首先要從選址上把關。

物物是太極,任何一個區域有吉凶方位之分。

無論是在農村建房,還是在城市選購住房,首選該區域三吉六秀方。

其次是住宅前的明堂要開闊,明堂開闊,視野亦開闊。人立宅前,放眼望去,心曠神怡。

再就是風水之法,得水為上。但水要有情環抱,切忌急流咆哮。尤其遠離寬闊的大河大江和大海,因為河道就是風道,挨大江大河大海太近,風大,不符合風水藏風聚氣原則。


此外,住宅坐向也要的緊。最佳住宅坐向為坐北朝南,其次是坐西北朝東南。

城市高樓住宅凡二十幾層者,又是坐南朝北的或是坐東南朝西北以及坐東朝西的房子,到了冬天當面吹風,高處不勝寒。這種高樓住宅越信越影響身體健康!

美學不分國度,對理想住宅的審美觀具有共性,選擇既安全,又與大自然和諧的生態環境作為生命棲息地,這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追求。我春節獨居喜讀了美國威爾遜的著作《生命的未來》,聯想到中國風水學,寫下這篇讀後感,與朋友分享!

曾祥裕大年初四,撰於禪易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li7628BjYh_GJGV_cg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