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原本沉寂的台劇宛若新生。
自《我們與惡的距離》開始,直到收官仍在豆瓣以9.5的高分令人驚詫。
這仿佛也預示著,台劇繼許多年前的偶像劇時代之後,又一次躍躍欲試地走上巔峰。
比如最近這部——
《俗女養成記》
改編自作家江鵝的同名散文。同樣短小精悍,《俗女養成記》全十集已完結,豆瓣評分高達9.1。
收視率上,首播甚至超過了《我們與惡的距離》,打破了華視(CTS)13年來創下的最好成績,在25-39歲的女性觀眾中更是高達3.57。
這部再次躍上9分的新劇,其實和《我們與惡的距離》頗有淵源。
不僅導演和編劇嚴藝文有過客串,主演溫升豪、吳慷仁也都在該劇有過精彩表現。
此外,這部劇里不光導演入圍過金鐘獎最佳女主/女配,劇中飾演女主爸爸、阿嬤、爺爺、小叔、前男友、發小、前婆婆,甚至鄰居大嬸的演員,無一例外獲得或入圍過金鐘獎/金馬獎。
飾演女主角的謝盈萱,更是在去年憑藉《誰先愛上他》拿下金馬獎最佳女主,這種全員影帝影后的豪華陣容,也讓整部劇幾乎沒有被詬病的角色。
而這部劇的大膽之處,就是以一個39歲沒房沒車沒老公沒小孩的「四無」單身大齡女青年為主角。
然而整部劇並沒有死氣沉沉的、陰影籠罩的悲哀,相反,它有一種治癒人心的力量。
導演嚴藝文在接受台媒採訪時稱:
「儘量在跳脫傳統台語劇的鄉土氣息,讓搞笑的喜劇橋段更加貼近人性,演員通常要在誇張情節的表演之後,表現力不從心的狀態,念出吐露心聲、惹人心酸的台詞。」
《俗女養成記》屬於中國台灣的本土劇集,不僅台詞多是台語,拍攝場景還體現了台南鄉下的風光。
神奇的是,無論觀眾身處何地,似乎並沒有因為這些陌生的因素而水土不服,反而還產生了共鳴。
女主角陳嘉玲,一無所有的大齡女青年,最擅長的事情是在拍照時閉眼。
就連她自己都說:「39歲沒房沒車沒老公沒小孩,一轉眼就要40了,我的人生好像一事無成、動彈不得。」
然而,這樣的局面卻是陳嘉玲女士一手造成的。
原本,她有一位帥氣的男友江顯榮,戀愛至今同居三年半,時至今日二人更像是室友。
而躁動的起點要從陳嘉玲前任的婚禮說起,前男友示威一般發來請柬,新娘是當紅的美女作家。
婚禮上,喝醉的陳嘉玲費力地爭搶捧花,甚至抱著新娘不撒手,展示出了一個前女友的所有狼狽。
「二十歲女人喝醉是可愛,四十歲女人喝醉是可憐。」
但這一切不是因為還愛著,而是因為沒結婚。
抱著捧花的陳嘉玲失落地跌坐在衛生間門口,一臉淚痕向還在馬桶上的江顯榮求婚。
意外的是,她開心地獲得了一枚閃閃發亮的鑽戒,可生活卻沒有如期進行。
江顯榮稱得上是一個合格的男友,除了媽寶。
看房,婆婆已經找好了設計師,並且親自住在樓下;
試婚紗,婆婆擅自更換了她最喜歡的那條裙子,她和江顯榮吵了架。
即將結婚的陳嘉玲突然覺得很累……不僅因為即將面對的家庭關係,還有工作。
看似光鮮的台北工作,無非是幫老闆收拾爛攤子,幫他瞞著正房陪小三看房子。但一想到要放棄如此糟心的工作在家相夫教子,心裡又有種說不出的異樣。
一個客戶Mark對陳嘉玲頗有好感,雖然無事發生但她選擇向江顯榮坦白。誰想,男友到公司大鬧一場,不僅扇了老闆還和Mark扭打在一起。
眼看著一團混亂的陳嘉玲終於咆哮著喊出那句:我不幹了!
失去了工作,卻迎來了江顯榮的求婚,但看著江顯榮,陳嘉玲對他說:我不想結婚了,我想分手。
主動失戀的陳嘉玲被弟弟帶著回了台南,一路上哭天搶地,她一邊擦著鼻涕一邊說:
「我已經40歲了,沒有公司會栽培我,我也沒有辦法轉行了,我能夠做什麼?」
「我年紀大了沒有力氣談戀愛了!要花多長的時間去遇到一個人然後建立一段關係?」
沒錯,她什麼都明白,所以台詞才如此扎心,可哭完之後,陳嘉玲並沒有後悔。
看到這裡,或許有人會好奇,一手好牌不要,劇名怕不是應該改成《作女養成記》?
但編劇就是要以這種方式來告訴大家,扔掉世俗眼中的好牌,說不定可以獲得自己眼中的王炸呢。
故事的另一條線從一個新的時空展開,那就是陳嘉玲的童年,而所有的童年經歷都驅動著陳嘉玲做出現在的選擇。
小時候的陳嘉玲,機靈中透著一股傻氣,她是台南平凡人家的孫女,爺爺開了一家中藥鋪子,街坊鄰居雖然八卦卻很善良。
她的童年是溫馨而快樂的,偶爾也伴隨著憂愁。
因為爺爺的一句「你是垃圾桶里撿的」而選擇離家出走,而爺爺為了找她,克服對警察的恐懼報了警;
總覺得阿嬤偏心,而阿嬤卻不顧眾人反對,支持陳嘉玲改了志願考去台北;
偷看阿玲姐姐寫的情書,害她因為情書遺失被爸媽教訓,而阿玲姐姐卻沒有怪她;
最重要的是,媽媽和爸爸也一直是最心疼陳嘉玲的人。
一家人吵吵鬧鬧卻愛得真情實感,在陳嘉玲最落魄最失意的時候,她最怕讓這些至親的家人失望,卻不知道最終能夠治癒她的,也正是這些給了她幸福童年的家人。
阿德勒所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而陳嘉玲正是這樣一個幸運的孩子。
從小在愛中成長的陳嘉玲,早已擁有了一個完全的「自我」。
她是自由的,她在愛中無拘無束,牢籠一樣的日子或許可以囚禁她一時,卻永遠隱藏著一個爆發的節點。
如果她選擇了和江顯榮結婚,忍受幫她安排人生的婆婆,辭職在家相夫教子……這一切只會讓陳嘉玲愈發覺得自己陌生。
這也是陳嘉玲為什麼有勇氣在39歲的檔口悔婚辭職回到台南老家。
因為她知道,在從小長大的那片土地,她永遠能夠找到自己的歸屬,找到愛自己的家人,過上最快樂的日子,活得最像自己。
近幾年的台劇之所以火爆,和劇集的主題大有關係,他們開始剖析人情與人性、反思生活中的問題,這些轉變都與以往的偶像劇大相逕庭。
像是嚴藝文參演過的另一部台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就以奇幻的劇情展示著教育中存在的殘酷,好看的同時又讓人有些心驚。
與以往不同的是,《俗女養成記》看似揭露了「大齡剩女」這個略帶孤獨色彩的社會問題,但表現手法卻較以往少了一些凌厲。
讓人印象最深的是,阿嬤去世後,陳嘉玲回憶起和她的一次對話。
阿嬤對她說:
「阿玲啊,阿嬤有時候也很羨慕你,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你阿公雖然對我不錯,但阿嬤做了六十年的陳李月英了,現在我也做累了,等哪天阿嬤懶得呼吸的時候,把阿嬤的骨灰灑到大海里,讓阿嬤能自由自在的,做李月英好麼?」
於是,在大姑姑大張旗鼓辦著後事的時候,陳嘉玲搶走了阿嬤的骨灰灑進了大海。
儘管被大姑姑指著鼻子說不肖子孫 ,但大姑姑只關心葬禮是不是有面子,卻不關心什麼是阿嬤真正想要的。
像是阿嬤支持她一樣,這一次,她希望阿嬤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俗女養成記》講述的是一個尋找到真實自我的故事,對於自我的認可和肯定足以衝破世俗觀念的枷鎖,而成為自己才可能獲得真正的快樂。
在別人眼中,蘋果是最美味的,但如果你喜歡吃梨,為什麼非要勉強自己呢?
每個人都需要一個時刻下定決心,為自己勇敢一點,所謂跟隨自己的內心其實並不困難,而困難在於,許多人早已放棄了自己的內心。
正如《俗女養成記》,其實不是說要成為一個平常的「俗女」,而是選擇自己最喜歡的生活方式。
如果,「俗女」恰好是你最喜歡的生活方式,但許多人會因為「俗女」並不光彩奪目而選擇放棄真實的想法。
像陳嘉玲一樣,擁有著足以勝任外企工作的資質,卻明白精英女白領的日子非她所願,只有在家鄉的生活才能使她愜意。
於是,當她再一次離鄉,面試一份遠在美國的工作時。考官最後的問題是:
「陳小姐,你覺得快樂是什麼?你有想像過十年後的自己過著什麼樣的生活麼?」
滿面笑容的陳嘉玲突然僵住,她站起身,拿起自己的包,飛快地回到台南。
大概她在那一刻想明白了,自己要的究竟是什麼。
「這輩子其實很長,長到你可以跌倒再站起來,做夢又醒過來;這輩子其實很短,短得你沒時間再去勉強自己,沒時間再去討厭你自己。」
我曾經跨過山和大海,也穿過人山人海,直到看見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就是陳嘉玲的真實寫照。
導演嚴藝文說:女孩們請記得,不論你幾歲,都請一定要喜歡現在的自己。
而真實的自我,永遠會被自己所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