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望都縣有個歷史文化的村莊:天寺台說古

2019-12-12     鄉村事兒

河北保定市望都縣地勢坦蕩,一馬平川,出城行至東北二十里處,有一土台聳然隆起,高二丈,方圓十餘畝。台上樹木蒼蔚,晴煙繚繞,儼然有王者之氣,俗稱「天子台」。

天寺台位置地圖


劉秀與天子台的傳說

這天子台歷史悠久,據乾隆版《望都縣新志》記載:「相傳漢光武帝劉秀為王朗所迫,在此登台眺望,故名天子台。前有石碑文,今廢。今誤子(音)為紫,或又誤為寺」。

當地傳說劉秀兵敗北逃,被王朗一路追殺,半夜率殘部趕到天子台下,沒想到又陷入重圍。劉秀左沖右殺,人困馬乏,一不小心摔落馬下,眼看就被生擒,就在危急之時,不知從哪來了一個玉面三眼,紅光護體的大漢,將劉秀扶上馬。然後手執金槍,回身將王朗的部隊打得狼狽逃竄。待劉秀收攏好自己的兵馬,尋到三眼大漢,剛要上前拜謝,卻見那大漢騰身躍起,化作一道紅光,飛上天子台頂,轉眼不見蹤影。劉秀追到台頂,發現台頂有座大廟,廟裡供奉的神像恰似剛才大漢的模樣,劉秀向台下村民打聽,方知這廟乃華光大帝的道場,剛才就是廟中大神華光顯靈相救。

劉秀登基之後,感念華光大帝的救命之恩,撥重金重修了天子台頂的華光廟。據傳,天子台前曾有一塊漢碑,就是劉秀敕修華光廟時而立。

華光大帝與華光廟

說起這華光大帝,可真不簡單。他曾四次投胎轉世,降妖伏魔,為尋母救母而大鬧三界,功夫越鬧越高,後為佛祖降伏,歸佛成聖。所以華光大帝在人間有好多化身,民間流傳著這麼一句俗語:「你敢不服管,讓你知道馬王爺三隻眼」。裡面提到的馬王爺,就是其中一個化身。相傳在神界天庭有護法四聖——馬天君、趙公明、溫瓊、關羽。馬天君神通最大,名列四聖之首。這馬天君就是馬王爺(華光大帝),他天生三眼,手持金槍,身揣金磚,法力高強,善於用火,曾被玉皇大帝封為火部大元帥,後又被加封為五顯靈官、五路財神。在道教中又有華光天王、華光尊皇、靈官大帝之稱。在佛教則尊之為水草馬明王、華光如來,華光佛,華光天王佛。

這華光大帝神通廣大,身兼火神、馬神、財神等職能,不但能降魔驅邪,還能消災解難、保宅旺財,在佛道兩界都能吃得開、叫得響,是民間普遍信仰的神明。故祭祀華光大帝的廟宇隨處可見,常年香火不斷,數量甚至比關公廟還多。

天寺台為何建有華光廟呢,傳說還和華光大帝前兩次投胎轉世有關。

說起這華光大帝,本是佛殿燈芯,因聽經日久,幻化為妙吉祥童子,因燒死獨火鬼王忤犯佛法,被如來佛祖罰往馬耳山娘娘腹中投胎。這馬耳山就在河北唐縣東北二十多里處,因山形雄秀,兩峰對峙,酷似馬耳聳立,名曰「馬耳雙峰」。酈道元的《水經注》曾對此山做過介紹。

妙吉祥童子轉世名為「馬靈耀」。馬靈耀生有三眼,乃馬耳山的小王子,為報父仇,大鬧龍宮殺了龍王,因偷紫微大帝的金槍受困而亡。魂魄無處可歸,又飄蕩回馬耳山。

馬耳山東面緊挨著伊祁山,這伊祁山又名堯山,當年堯母在此地生活並養育了堯帝。堯母死後成神,被民間奉為老母奶奶,老母奶奶同情馬靈耀的遭遇,便將馬靈耀的魂魄收攏到一起,託付給妙法天尊送往炎玄天王家二次投胎。

馬耳山位置地圖


馬靈耀成為華光大帝之後,感念堯母——老母奶奶的恩德,曾數次顯靈保佑堯母故里的百姓。所以當地百姓也建起了華光廟,廟裡設有老母奶奶殿。

朱元璋與「天寺台」的故事

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當地口音誤讀,天子台訛傳為「天紫台」天寺台」,華光寺訛傳為「黃光寺」或「方官寺」。這樣也隨之附會衍生了許多相關的神話傳說,比如說朱元璋的母親逃難至此,途徑天寺台難產,幸虧得到當地盧婆婆救助接生,產下朱元璋。朱元璋當了皇帝後過來報恩,但盧婆婆已經去世三年,朱元璋便在村西為盧婆婆修了一座大寺,天子台也隨著大寺的建成改稱「天寺」台了。

黃光寺的由來

而「華光廟」改稱「黃光寺」也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不知多少年後,附近村裡一老頭天沒亮就出來拾糞,遠遠看到天寺台上發出一道黃光,直衝雲霄。老頭很是好奇,爬到台上一看,原來地上裂開了一個大洞,黃光就是從裡面冒出來的。老頭湊到近前觀看,卻被黃光一下吸進地洞。只見洞裡面金銀財寶成堆,耀眼生輝,還有金馬駒、銀騾子在四處撒歡,老頭逮住一個頭較小的金馬駒,抓住馬鬃騎了上去,金馬駒受驚,向上一躥,竟馱著老頭跳出地洞。一見天光,就變成了個純金做的馬駒子,一動不動了,再看那洞口,已經合上恢復了原樣,那黃光也消失不見了。老頭不敢貪天之功,便把金馬駒捐獻出來,賣錢重修這台上大寺,大寺新修後金碧輝煌,時有黃光透出,這大寺慢慢就被稱作「黃光」寺了。

古志書相關記載

這樣以訛傳訛,導致以後的志書也出現了自相矛盾的記載。

譬如清康熙年間陳夢雷主編《古今圖書集成》記載:「天紫台,在邑艮隅(縣城東北方向)二十里,高二丈,方圓十餘畝。義無考。」

乾隆年間的《望都縣新志》則寫成:「天紫台,縣治二十里,有黃光寺。」

光緒三十一年(1905)的《望都鄉土圖說》記錄:「天寺台占望邑之正東部,距城二十里。東至淸苑劉指揮莊五里,南至淸苑陽城村三里,西至淸苑正各莊二里,北至安樂莊二里,四面皆平坦,山陵無。廟宇約計七處,規模狹隘,惟「方官寺」高踞村西,其基高二丈有餘,廣可十數畝,十里以外望之突兀焉。廟產地十畝,久充差徭之用。」 「天紫」台變成天寺台,「黃光」寺因近音又訛傳為「方官」寺。

到了民國時期的《望都縣誌》則寫成:「天寺台,縣治二十里,原名天紫台」「黃光寺在天寺台」。

其實正確的稱呼應為「天子台」 「華光寺」或「華光廟」。

2017年天寺台照片,胡游提供

華光寺的歷史

這華光寺占地近二十畝,由老母殿,華光殿,大雄寶殿、左右鐘鼓樓以及山門聯構而成,寺內寶殿巍峨,古柏參天。老母殿供奉老母奶奶(堯母),華光殿供奉華光大帝,大雄寶殿則是三尊佛像,中間釋迦牟尼佛,右邊藥師佛,左邊阿彌陀佛,整體布局得當,神像莊嚴。大雄寶殿前立有一根大旗杆,據說有三丈多高。山門高大,曾有對聯一副:「華靈顯耀吉祥地,光瑞升騰安樂莊」。寺廟鼎盛之時,僧尼常駐,香火旺盛。晨鐘暮鼓、經音佛號,聲傳十里之外,前來朝拜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乃是方圓百里內數得著的大廟。

每逢農曆九月二十八,是華光大帝的生日。當地村民都要循例舉行隆重的廟會,在廟會當天要抬出華光大帝的神像,披紅挂彩、敲鑼打鼓四處巡遊。華光大帝返廟後,再獻上瓜果供品,點燃紙炮香燭,香客們摩肩接踵,爭先恐後磕頭膜拜,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家宅興旺,國泰民安。酬神大戲要連唱五天,廟會商賈雲集,人聲鼎沸,鑼鼓喧天,熱鬧非凡。

晚清民國時期,曾實行過廟產興學運動,華光廟受到衝擊,曾被改造為小學學堂。

他地抬華光神像巡遊

在解放後「破四舊」運動中,華光廟遭遇滅頂之災,殿堂、神像全部毀於一旦。寺內古柏盡被砍伐,天子台徹底荒廢,後被村裡闢為果園。沿襲多年的廟會也隨之取消,但當地至今還有過「農曆九月二十八」的習俗。

九十年代初,一部分民眾集資在原址搭了幾間平房作為廟宇,並因陋就簡地在牆壁上畫了一些神像,命名為「天佛寺。」可惜裡面供奉的神明有佛有道,唯獨沒有了以前的主角華光大帝了。

2006年天寺台照片,計志廣提供

有關天寺台和華光寺的童謠

如今附近村裡仍流傳著天寺台和華光寺的童謠,其中流傳較為廣泛的有兩首,因有口誤訛傳,筆者結合考證資料對其進行了加工潤色:

其一

前通河,後通道,

天寺台有個黃光廟。

金馬嘶,銀騾叫,

下藏金銀十八窖。

多行善,多盡孝,

好心一定有好報。

不分老,不分少,

男女老少都給到。

黃光爺爺開了眼,

家家戶戶哈哈笑。

童謠中「前通河,後通道」是說天寺台前面有九龍河,後面則有直達望都縣城的墓道。而「金馬嘶,銀騾叫,下藏金銀十八窖。」講得則是上文老頭掉進地洞拾到金馬駒的故事。文中「黃光爺爺」實際是「華光爺爺」的音誤。

其二

天寺台,不一般。

台上有個大旗杆。

大旗杆,三丈三;

旗杆頂上落神仙。

龍作馬,玉作鞭;

天子寶劍捅破天。

九龍河,在村南;

村南更有九龍盤。

真寶地,臥龍潭;

臥龍潭水甜又甜。

不缺糧,不缺錢;

榮華富貴萬萬年。

天寺台考古

1986年二月,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小組到天寺台遺址進行勘察,據當地老者盧繼申、盧士勤介紹,此地原本有一大寺,名曰黃光寺,寺內有三重大殿,寺地下有一暗道,可直通望都漢墓。遺址現場種有果樹,殘磚斷瓦隨處可見,台上廟址遺蹟依稀可辨,在土台已乾涸的古井仍留有古磚券,古磚長40厘米,寬20厘米,厚10厘米。

天寺台遺址板瓦

天寺台地處望都清苑交界,交通便利,附近村莊密集,民風淳樸。南面有九龍河蜿蜒流過,方圓數里內皆為平疇沃野,就此高台突兀隆起,很有可能像望都漢墓一樣,是由人力堆積而成的土阜,底下暗藏著一個大墓。望都漢墓在未發掘之前,外形也是兩座土阜,頂上建有藥王廟和天仙廟,景曰「雙阿聳秀」。因此很可能是後人在這土阜頂上建了華光寺,因華光大帝有華光天子、天子馬天君之稱,這土阜便被呼為「天子台」了。

天寺台1986年照片

此觀點並非空穴來風、胡亂推測,而是有據可查,據光緒時陳康祺所著《郎潛紀聞二筆》寫到「雲貴僻處天西,其崇信鬼神,乃復不亞中土。省城(貴州省貴陽市)舊有華光寺,城內外與之同名者凡數十處,俗稱某天子廟,又曰某天壇、某天台……足見此(華光)神崇禮於西南,地位甚崇。」也可見《清朝野史大觀》之卷七。如今,在雲南昆明仍有華光天子廟及東天台天子廟。供奉的主神就是華光大帝、又名天子馬天君。

昆明東天台華光天子廟

期待將來科技日新月異,考古技術日臻完善,本文觀點能得以考證,這天寺台土阜之下很可能就是一座大墓,說不定真如傳說中那樣金銀成堆,裡面的文物一旦現世,必會引起巨大的轟動。

(本期:慶都文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qooiBG8BMH2_cNUgmM9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