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時時刻刻多用心,積習難調難伏,商人求福

2020-06-04   善知

原標題:佛教故事:時時刻刻多用心,積習難調難伏,商人求福

時時刻刻多用心

「用心」對修行者而言是多麼重要啊!「用心」雖然只是兩個字,卻包涵一切的道理。如果肯用心,道理就在眼前、就在開口動舌之中;如果不用心,哪怕真理就在面前,也是不知不覺。

佛經里,有以「吹法螺」來譬喻「說法」。法螺是什麼東西呢?我舉個故事──

在一個小村莊裡,村人從未聽說過「法螺」。有一回,一位外地來的年輕人,手裡拿著一個海螺來到這個小村莊,很悠閒地在樹下吹奏起海螺來。

那海螺吹出來的聲音很悅耳,吸引了村裡大大小小的人來聽。當他停止吹奏時,很多孩童圍到他的面前,說:「你的聲音怎麼那麼好聽呢?」

年輕人老實地告訴他們:「那不是我的聲音,你們聽到的是這個海螺所發出的聲音。」

孩童們很好奇,拿起海螺前看後看又摸一摸,怎麼搖它也不會發出聲音。年輕人就從孩童手裡拿回海螺,又開始吹奏,吹了幾聲後,才對圍觀的人說:「海螺本身不會發出聲音,必須有人用『心』吹它,才能吹出各種動聽的聲音。所以,凡事要多用『心』啊!」

雖然道理就在眼前,如果不肯用心,再好的道理也不會對我們發生任何作用;如果日常生活不離開用心的行動,則語默動靜無一不是佛法、無一不是教化。

由此可知,學佛是很平常的事,只要時時刻刻「多用心」!

積習難調難伏

曾經有一位商人,從出生地北天竺來到南天竺作買賣。停留在南方的時日愈來愈久,因緣際會下有人作媒,就在當地娶了一名賢淑女子為妻,在此安居落戶。

新婚妻子燒得一手好菜,卻總擔心丈夫是北方人,不知是否吃得習慣?偏偏商人一回到家,一坐下來便二話不說,一陣狼吞虎咽,吃飽了就起身而去,一句『好吃、不好吃』的回應都沒有,更遑論體恤她辛苦烹調的用心。

有一天,她終於忍不住問他:『這湯才剛煲好,你竟然一口氣就喝了下去,難道你有特異功能,一點兒都不怕燙嗎?』丈夫依然埋頭大吃大喝著,一副見怪不怪的樣子。

妻子有些氣惱地說:『我一個人待在家裡,每天努力想著燒什麼菜,就為了讓你享受家庭的溫暖,工作之餘放鬆一下身心。但是,你一坐下來就拚命地吃,好像怕有人來搶食似的。為什麼你要這麼匆忙,不能陪著我悠閒地享用一頓飯呢?』

丈夫聽了莞爾一笑,故弄玄虛地說:『這是我家祖傳吃飯秘訣,不能隨便說出去。』妻子一聽更止不住好奇,百般勸誘他說出真相,甚至威脅若不如此,以後就不燒菜給他吃了!

丈夫怕妻子真動了氣,只好鬆口:『唉,吃飯原來還有這麼多講究!從小,我看祖父一輩,吃飯都非常快速,趕快吃完就去下田作務,我從小也就這樣跟著學,以為吃飯就是要這樣,吃飯快已經是一種習慣,也不曾想過要細嚼慢咽;這就是我吃飯這麼快的秘密。』

商人求福

一位商人一心求福,希望事業成功、賺盡天下財富。有人告訴他:「只要每晚用最好的柴拜火神,錢財就會如熱火般滾滾而來。」於是他遣人上山砍柴,用最好的木料,三年不間斷拜火,怎知生意不僅沒有起色,還日漸衰退。

又有人告訴他:「每天太陽、月亮出來前,準備豐富的祭品虔誠禮拜,就會日進斗金。」於是他天天殺雞宰羊祭祀,連續三年拜求,生意卻愈來愈差,不僅花光家產而且病倒。

多年來一直拜求,不僅沒有得到福,還增添心中煩亂。人人都說佛陀是覺者,他決定到孤獨園請佛開示。

見到佛陀,商人大聲哭訴過往為追求財富名利,用盡心力卻一敗塗地。佛陀告訴他:「你為求財,大量砍伐樹木當柴燒、大量殺害動物來祭祀,造業深如大海,怎麼可能得福呢?現在開始,你要孝順父母、發心行善,同時要去除內心的貪、嗔、痴、慢、疑。相信正法且精進入法,才能使身心安住。」

商人聽了心開意解,懺悔過去愚痴犯錯。心病去除、信心生起,決定回去老實地做生意,並且隨分隨力為社會人群付出。

期待人人以正信的力量,發大心、立大願,信願行具足,才能圓滿諸事、得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