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花10000美元請來的「野雞造雨者」,卻引發一場滔天洪災嗎?

2020-02-24     SME科技故事


自古以來,人類對征服大自然都有著強烈的慾望。特別是在極端氣象災害的肆虐下,人們就更希望能呼風喚雨,創造出適宜人類生活、作物。但時至今日,操控天氣依然更像一個科幻概念,人類實在難以與大自然抗衡。


不過,一個綽號為「造雨者」(Rainmaker)男人,卻與百年前的一場滔天洪災永遠捆綁。


傳說中的造雨者,查爾斯·哈特菲爾德(Charles Hatfield)



1915年末,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陷入了嚴重的乾旱,太陽的長時間炙烤讓當地政府和農民都苦不堪言。


特別是聖地亞哥,則正經歷著當地歷史上最漫長的乾旱期。長期以來,聖地亞哥都存在著供水問題,由於這座城市本身的天然水源就不多,當地極度依賴於水庫的儲水功能。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嚴重乾旱的情況下水庫也只能幹涸了。而距離聖地亞哥不遠處的莫雷納水庫(Morena Dam),就快要見低了,還不到原來的三分之一。


1918年的莫雷納水庫


此外,第二年便是巴拿馬·加利福尼亞博覽會了。如果幹旱持續,必將影響參展人數,到時候就不好交代了。而病急亂投醫,絕望的聖地亞哥市議會便將希望投向了小有名氣的「造雨者」——查爾斯·哈特菲爾德(Charles Hatfield)。

查爾斯·哈特菲爾德什麼來頭?1875年,他出生於堪薩斯州。而在成為所謂「造雨者」之前,他的身份其實是一位洛杉磯的縫紉機銷售員。而造雨這項業務,更像是他的業餘愛好。


查爾斯·哈特菲爾德(Charles Hatfield)


在空閒時間,他會讀到一些有關氣象學和農學相關的書籍。到1902年,他就發明了一種混合23種化學物質的藥劑,取名為「雨水促進劑」,聲稱這種混合物能完成所謂的人工降雨。


當時,他就在父親牧場附近的風車塔頂,完成了首次降雨實驗。只是這23種化學物質具體成分都有什麼,我們到目前都無法得知。



當然,不單是我們,當年的所有人都不知道這一秘方。但靠著銷售員自帶的遊說能力和降雨的成功率,哈特菲爾德的造雨活動似乎進展得還不錯,承接了不少業務。


到1904年,哈特菲爾德就已經在幫助加州一些缺水用的牧場主和農民實現降雨了。


哈特菲爾德一般會在需要施雨點搭建一座塔台,然後將調配好的藥劑裝滿水箱,便開始讓這些混合物揮發飄向天空。

另外,哈特菲爾德造雨最大的賣點便是「先造雨,後付款」。


也就是說,他保證在成功造雨前都不會收取客戶任何一分錢。而這一銷售策略無論是現在還是百年前,都能奏效。對那些想要老天下雨的客戶而言,就算造雨失敗了,他們也沒什麼損失。



首次接單時,哈特菲爾德提出的報價只要50美元。然而,當降雨真的成功以後,那些「求雨得雨」的加州牧場主還多給了他50美元,統共100美元。


而在這之後,哈特菲爾德的名氣便開始不脛而走,不同地區的人都開始找上門來。大概一年後,他的報價就已經提升到至1000美元了。


1915年12月13日,受邀的哈特菲爾德便大搖大擺地走進了聖地亞哥市政府議會廳。而在這之前,他已經在各個地區完成了共17次的成功造雨,也算是個小名人了。


1906年07月24日 the Evansville Press報道,標題為「The Rainmaker is Making Good」


當時,哈特菲爾德向聖地亞哥政府提出的報價是4000美元,而他也承諾會為當地帶來四英寸(大約100毫米)的降雨量。儘管當時也有議員極力反對這項「愚蠢」的交易,但沒有辦法,絕大多數議員還是同意了要嘗試一下。


而談判的最終結果則是,哈特菲爾德將莫雷納水庫裝滿,便可獲得10000美元的報酬。當然,這筆費用也是造雨成功之後才支付。

但需要注意的,當時議會只是口頭承諾,他們並沒有來得及簽訂合同。而這導致了後來一系列的扯皮。


1916年元旦剛過去,哈特菲爾德就來到聖地亞哥以東90公里的樹林裡,並在莫雷納水庫旁建起了一座6米高的塔樓。高塔完成後,他便將混合了23種化學物質的「水分促進劑」倒入鐵鍋里。


當時的一位目擊者就形容,塔台上的濃煙滾滾,飄向了天空。而這些化學物質聞起來,就像是「一個林堡奶酪工廠發生了爆炸」。


1916年,哈特菲爾德在莫雷納水庫旁建起的塔台


果然,1月5日大雨就來,乾旱的聖地亞哥迎來了久違的濕潤。而當地民眾都為這位神人的造雨成功感到驚訝,報紙的頭條紛紛刊登著哈特菲爾德的偉大事跡。


但當降雨一直持續,並變得越來越大時,大家的心情則從喜悅變成了憂慮,最後變成了恐怖。


1916年聖地亞哥的洪災


從1月5日起,這場雨就只在1月20日短暫喘息了兩天,便幾乎沒有停過。而在一個月時間內,當地降雨已經達到39英寸(991毫米),成了有史以來降雨量最高的時期。


而這破紀錄的特大降雨,也引發了一場聖地亞哥歷史上最嚴重的洪災,一共造成了22人死亡。


1916年,斯威特沃特水壩(Sweetwater Dam,聖地亞哥的另一座水壩)倒塌的一角

1916年,被水淹沒的道路


當時,很多橋樑、道路和鐵路都被沖毀。蓄水大壩的倒塌,翻卷的巨浪無情地沖刷著附近的社區,房子、牲畜、樹木都被洶湧的水流沖走。就連位於聖地亞哥市中心的百老匯大道都被淹沒在了1.5米深的水裡,讓老一輩人回想起都心驚膽戰。而當地居民,也將這場災難稱為「哈特菲爾德洪災」。


當然,哈特菲爾德最初的承諾早已超額完成,但並沒有一個人對這個結果是滿意的。而激怒了所有人,他即便造雨成功也只能捲舖蓋走人,暫時到別的地方避難。


1916年2月5日,The San Diego Union報道


不過,哈特菲爾德並沒有放棄「邀功」。到2月4日,他便再次露面,向政府索要10000美金的報酬,並反手就將政府告上了法院。


當時,聖地亞哥政府是願意給他這區區10000美元的酬金。但有個前提,那就是他願意賠付這場洪災帶來的幾百萬美元的損失。再加上沒有簽訂合同,以及哈特菲爾德確實沒辦法證明降雨是自己所為,這場訴訟也整整拖延了20年。直到1938年被撤訴,他都沒有拿到一毛錢。

但正因為此事,哈特菲爾德更聲名大振了。在接下來的十年間,他也斷斷續續地接單造雨。在1921年,他甚至還簽下了自己造雨生涯中最大的單子,為加拿大艾伯塔的梅迪哈辛特帶來5英寸(126毫米)的降雨並獲得了25000美元。


奈何經濟大蕭條很快到來,他的生意也大大縮水。再加上新建的各種水壩大大地改善了民用水短缺的問題,這位造雨者的業務幾乎沒有了需求。而他本人為了養家餬口,也只能回歸老本行,老老實實地當一位縫紉機銷售員。


1958年,哈特菲爾德便帶著他的造雨化學秘方離開了人世。但直至今日,這位古怪的造雨者與那場洪災的關係依然是大眾的焦點。



那麼1916年1月究竟發生了什麼,這其中哈特菲爾德的造雨有沒有起作用?很可能是沒有的。而結論,我們便可以從現代播雲技術略窺一二了。


儘管人工影響天氣(Weather Modification)被看作一門准科學。但直至現在,這裡仍充滿著各種難以預測的情況發生。而我們所說的「人工降雨」也就是播雲技術,其原理便是用人為方法對空中可能下雨或正在下雨的雲層施加某種影響,以達到降雨的效果。



我們都知道,地面的水蒸氣上升遇冷凝結成團便成了雲。而雲中的微小冰點直徑極小,僅有0.01毫米。這些微小的冰點可長時間穩定地懸浮在空中,只有當它們遇到冰核(雜質粒子)後才會團卷凝結成小冰晶。而一旦出現冰晶,水汽就會在冰晶表面迅速凝結。當小冰晶繼續增長,並足夠重時就會墜落。這個過程便是下雪,如果雪片下落過程融化成水滴,也便成了降雨。


想要實現人工降雨,增加雲中冰晶的數量是關鍵。目前,我們有兩種方法可以實現,一種便是通過播撒製冷劑使雲內溫度降低,乾冰便是這一類的製冷劑。而另一種便是向雲內播撒人工冰核,以增加冰核數量,例如碘化銀便是我們熟悉的一類催化劑。


諾貝爾化學家的獲得者Irving Langmuir與同事在做播雲實驗


事實上,直到194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Irving Langmuir才利用乾冰實現了人類史上首次人工降雨。那時,哈特菲爾德早已退出了江湖,一反往常並沒有出來「邀功」。


但與其說播雲技術是人工「降雨」,不如說是人工「增雨」。因為只有在雲已經降水或者近於降水的條件下,這些人工方法才能發揮作用,非常講究天時地利。而增雨量也不高,大約只有10%左右,收效不大。澳洲大火時,就有人問過為什麼不用人工降雨方法撲滅山火。而以上解釋就是原因,這雨不是想降多少就能降多少的,「呼風喚雨」是不存在的。


哈特菲爾德在倒騰自己的化學配方


其實,哈特菲爾德本人也強調自己並「不會降雨」,他只是做了一些細微的工作,「將一些雲吸引過,剩下的便由這些雲來完成」。從這些細節來看,哈特菲爾德的降雨形式確實像是現代播雲技術的原始版本。儘管神秘,但也不像那些靠施法、念咒等古老的求雨方法。


不過,思路對並不能證明什麼,他的造雨業務依然可疑。即便他那套神秘配方有用,但僅靠一座6米高的塔台,如何讓這些化學物質進入雲層發揮作用才是個大問題。


那麼,當初的哈特菲爾德又是怎麼做到的?現在比較一致的看法是,他並沒有掌握真正的造雨技術,其大機率只是一個比較準確的天氣預報者。事實上,哈特菲爾德也傾向於去那些被預報有雨的地方招攬生意。更讓人難以信服的是,他還曾誇下海口,宣傳自己曾成功造雨500多次。而那個年代的信息閉塞,正各路江湖騙子的豐富土壤。



Sweetwater Dam.Wikipedia

Christopher Klein.When San Diego Hired a Rainmaker a Century Ago, It Poured.daily.jstor.2015.11.12

Gina Dimuro.Charles Hatfield: The 「Rainmaker」 Who Brought On A Deadly Flood In 1916 San Diego.allthatsinteresting.2018.11.10

TONY PERRY.With San Diego again drought-ridden, 1915 『Rainmaker』 saga is revisited.Los Angeles Times.2015.05.25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q_BMeXABgx9BqZZIlGL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