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小麗在寶媽群裡面吐槽:她家孩子只讀一本書、明明自己能讀卻反覆反覆再反覆的看同一本書的感覺讓她非常抓狂,而且每次都要讓她陪著讀,讀的過程中有一點點的故事中的小細節不對孩子都會很快的指出來。
小麗都懷疑孩子大腦有問題了。她在群里問大家有沒有什麼經驗,能讓孩子自己讀書,或者哪怕讀同一本書,講一二遍就得了,而不是這麼復讀機一樣的讓家長讀。
小麗的這種情況很多家長都曾經有過,這是孩子在剛開始讀書的時候容易出現的一種狀態,家長因為沒有過類似的經驗,所以大部分都很困惑,以為是孩子腦子出了問題。
但實際上如果有二胎的家庭能體會到,孩子這個階段就是這樣的,老大是這樣,老二也是同一種狀態,絕對不是孩子智力出了問題,這種現象背後的心理是:
第一、孩子只喜歡讀同一本書的原因是他覺得這本書她喜歡
很多本書放在一起,總有些不同的地方,有的書印刷精美、故事情節曲折、裡面的主人工的形象非常豐滿,特別是有些繪本的色彩搭配特別讓孩子喜歡,他就會一遍一遍的看,連一個細節都不會放過、反覆的重複的過程對孩子來說是個重溫他所喜歡的美好的東西的過程。
人的心理上對美好的溫暖的東西都是很眷戀的,包括大人也同樣願意重溫對自己有意義的事,連一些小的細節都不放過,熟悉的事情總能給孩子帶來心理上的確定。
第二、而對於相對陌生、不很感興趣的事,孩子就會產生一種畏懼感,無法打破內心的舒適區去主動認知,外在表現為拒絕去嘗試,即便是家長對孩子有所引導,他也只是匆匆的看了、多半是應付了事,自己並不願意主動去探索相對陌生、不感興趣的東西。
這背後的心理邏輯是孩子的興趣點往往集中在同一個系列的書籍上,讓他去讀接近形式的繪本會很容易,但如果是純文字的東西就很困難,而家長往往糾結於孩子該如何在兩者之間去過渡,讓孩子儘早實現轉換,不要只會對繪本感興趣,光看圖而沒有對文字的認識,但孩子的執拗往往讓家長頭疼不已,就是不願意看純文字的書。
第三、孩子的喜好是有傾向性的,比如說女孩子大部分都喜歡童話故事、而男孩子多喜歡一些關於飛機、大炮、輪船的構造等的跟兵器有關的、關於汽車的型號和構造也是男孩子很喜歡的東西。而且孩子的記憶力是驚人的,反覆讀一本書的內容,反覆記憶,連第幾頁有什麼都能背下來,而且從不厭倦、津津樂道的。
如果你給孩子的書籍不是他所喜歡的,孩子就會拒絕去讀,這就需要家長在給孩子選擇書籍的時候注意同類內容的加深。其實無論是什麼書都不過是個載體,重要的是讓孩子在不斷的重複中深化對某種東西的認知,並且把圖形升華到文字。
很多家長發愁於孩子的要求陪伴讀書這種情況,也是一本書讀一遍又一遍,而且不能有一個錯別字,這對於家長來說就是一種折磨。
有的家長苦於沒有時間或者是陪孩子讀書的時候往往是讀著讀著就煩了,就買了復讀機來把故事錄下來,給孩子朗讀。這看似能減輕點家長的負擔,但其實上孩子並不高興,孩子要求的是媽媽爸爸的陪伴,而不是冰冷的機器。
而家長面對孩子重複性的要求確實是非常糾結,但又束手無策,不給孩子讀吧,覺得於心不忍,而給孩子讀吧,又覺得毫無意義。那麼家長到底該怎麼辦呢?
第一、家長要改變跟孩子的互動模式
也就是說,孩子要求你讀可以,你也要求孩子給你講,並且根據故事的脈絡讓孩子詳細的進行描述。可以選一些邏輯性很強的故事,把故事書合上,問孩子這個環節的大概人物都有誰?人物之間的關係都有什麼?故事發展的下一步又是什麼?
孩子問你的細節,你也可以問孩子,不再是僅僅是個復讀原文的過程。而且可以在完全掌握了故事脈絡的情況下讓孩子發揮想像力,編一個不同的故事結尾、也可以試一試讓孩子把故事換一個開頭。這其中的道理是在不知不覺中培養孩子的深入思考和反覆訓練孩子的構思能力。
第二、家長要激發孩子的興趣
如果說孩子喜歡科幻類的故事,那麼就在熟悉了某個故事的基礎上把這本書的系列都拿來反覆的看,跟孩子討論每個人物、每個細節在這個故事中的作用。
這對孩子自己組織語言、排列架構是很好的訓練。而且這種討論不要直接給孩子結果,讓孩子進行深入思考之後再給孩子答案。這樣慢慢的孩子就在構思文章的時候要比同齡人想得就要多,不是僅僅看個熱鬧就完了。
第三、家長要注意提問
家長的提問是讓孩子進行自主閱讀、主動探索答案的很有效的方式。家長在閱讀這一章的時候,給孩子提一個問題,讓孩子帶著問題去閱讀,孩子就能有目標的去閱讀,從閱讀中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孩子就跟探尋寶貝一樣的興奮。
特別是有的細節特別微小的,孩子要反覆的尋找答案。家長讓孩子勾起好奇心,他就會自己去閱讀、去尋找答案,這個方法對於孩子來說特別有效。
讀書不是死讀書而是真正的有興趣,興趣才是學習之始,孩子從小開始愛上閱讀,他們會對這個時間更加熱愛。
【我是勵志職場辣媽,多平台邀約原創作者,專注孕產、親子、育兒,親子閱讀踐行者,健康育兒倡導者。】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qOgsznMBeElxlkkaOJM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