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文化是贛南珍貴的旅遊文化資源,值得開掘,加以利用

2019-09-20     楊公古法風水曾祥裕

風水文化是贛南珍貴的旅遊文化資源,值得開掘,加以利用

曾祥裕

這幾天知識界在熱議一則消息:「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已將「《易經》與預測學」納入2019年博士生招生計劃。該消息是從2019年9月5日在京舉辦的全國易學實戰應用大賽啟動儀式上獲悉的。周易預測學社科院納入博士生招生計劃。

該消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際易學聯合會會長孫晶當場宣布。」

由此我想到,風水文化是周易的應用學科,它也客家民俗的一個文化事象,歷來受到百姓的青睞。

近年來,隨著「世界風水在中國,中國風水在贛州」之說被學術界認可,贛南風水文化的地位與日俱增,不少海內外風水研究者來贛南尋訪風水宗師楊筠松當年實踐的蹤跡,並學習吸取形勢派風水的精華。

大凡什麼東西熱,自然就有跟風的,就有炒作者。楊公風水成了熱門的香餑餑後,廣東就有信宜、高州等地 互爭楊公出生地。全國各地不少風水師都以楊公風水傳承弟子自居,而且信誓旦旦自己是楊公嫡傳三十九代或四十代。

在全國掀起楊公風水文化熱的同時,反觀楊公風水發源地的贛南,卻相當冷靜,有關部門甚至迴避之。

這種膽怯姿態與四川閬中大膽唱響中國風水第一城的口號相比,顯然是冰火兩重天的態勢。

如何評價風水?風水文化資源要如何開發和利用,以此促進我們的客家文化研究以及豐富贛南旅遊文化資源?

我覺得,風水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更是客家文化的重要內容。在經濟呈現全球化趨勢的潮流中,世界文化仍然多元化地存在著。大哲學家羅素說過:多種多樣才是美麗的。民族特色產生了多種多樣的美麗。魯迅先生在《且介亭雜文集》中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基於這點,贛南打客家文化牌無論如何也不能丟掉自己的特色。我想,風水文化紮根在贛南是因緣際合,是一筆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值得我們好好珍惜,發揚光大,古為今用,為促進生態文明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贛南客家風水文化悠久

風水文化是一個重要的客家民俗文化事象。

風水又稱堪輿,或稱相宅、青烏、形法、地理等。它起源於古老的相地術,是中國古代一種選擇居住環境的的學問。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風水對人們的生活產生過重要的影響。

風水術適應了客家先民求生存、開發山區的需要。可以說,風水已經植根於中國社會心理結構的深處,凝結為廣大民眾的一「種集體無意識」,講究風水宜忌已成為中國社會廣大民眾日常家居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形勢派風水術發源地的贛、閩、粵客家地區,對風水的崇信之風更濃。

風水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它和其它文化現象一樣,首先發生、發展於中原地區。隋唐以前,它也主要流行於黃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區和長江兩岸地區,尚沒有傳播到現在的客家地區。

風水術是何時傳播到客家地區的?又是如何在這一地區興盛播衍的?這與客家先民的南遷和客家民系的形成密切相關。

從客家地區風水術士們世代相傳的口碑資料中,我們知道,將風水術帶入客家地區的主要是楊筠松。

據史料考證,楊筠松屬唐末避亂南遷的客家先民。他由長安來到贛南以後,便在這裡居住下來,尋龍追脈,從事風水術的實踐活動,並授徒傳術,使風水術在贛南播延開來。唐時,虔州(今贛州)領贛縣、虔化、雩都、南康、大庾、信豐、安遠等七縣,楊筠松操風水術足跡遍及各縣。

楊筠松繼承和發展了風水術中的形法理論,創立了江西形勢派(實際上是贛南派)。其理論的特點是主形勢,定向位,強調龍、穴、砂、水的配合。實質上就是因地制宜,因形選址,觀察來龍去脈,追求優美意境,特別看重分析地表、地勢、地場、地氣、土壤及方向,儘可能使宅基建於山靈水秀之處。 自從楊筠松在贛南授業傳徒之後,風水術士就成為客家地區世代相傳的職業,楊筠松也因此成了歷代風水術士共同尊奉的祖師。

一般人不知道楊筠松這個名字,楊救貧卻名聞遐邇,幾乎無人不曉。

今天贛州古城的城市布局以及章貢區沙河鄉的楊仙嶺,于都縣寬田鄉的楊公壩、管家祠堂,寧都洛口盧王故里、興國縣梅窖鄉的三僚村等等,都留下了關於楊救貧的遺蹟和傳說故事。這些傳說,婦孺皆知,令人津津樂道。

贛南風水文化資源得天獨厚

贛南是民間風水文化的發祥地: 唐代以後,由於客家先民的南遷,風水術由黃河流域和長江兩岸地區傳入了客家地區;又由於楊筠松等人的授徒傳術活動,風水術由官方走向了民間,由士大夫階層走向了平民百姓。於是,風水成為了一種民間文化;而這種民間風水文化的發祥地就在贛南,就在客家地區。

從這個意義上說,贛南也是風水文化的重要發源地;風水文化是客家文化的重要內容和一大特色。

特色就是資源,特色才有魅力。所以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內外、海內外的專家學者、風水從業人員和遊客來贛南考察風水文化、觀賞風水文化遺存,甚至舉辦國際性的風水文化研討會。這樣,又使贛南的風水文化有了國際性的意義。

有人說,世界風水在中國,中國風水在贛州。這句話在一定程度上詮釋了贛南在風水文化史上的地位,也道出了贛南風水文化資源的獨特性和寶貴性。

贛南具有豐厚的風水文化旅遊資源,值得開發利用,我曾多次組織海內外易友深入到贛南各地追尋楊公風水作品:

1) 楊仙嶺——有風水文化第一山美稱

楊仙嶺位於贛州市章貢區沙河鄉東北部,西北瀕貢江,沿江走向;海拔412米,地域約2平方公里。山上灌木叢生,峰頂岩石裸露。登臨山頂,贛縣縣城盡收眼底。相傳風水祖師楊筠松(號救貧仙人,俗稱「楊仙」)曾修煉於此,故名「楊仙嶺」。

2)楊公為盧光稠擴城做風水布局

盧王城在今贛州城北,中心在郁孤台和八境台之間。虔州的皇城(原贛州電影院),位於贛州城區北部現郁孤台下,皇城曾經是贛州歷代官府的衙門,這塊贛州城區的最高點是贛州龍脈龍盡氣鐘的結穴處。最早時是盧光稠的住宅。這一段城牆至今還保存有一千多年前的皇城磚牆基腳,已列為贛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贛州古城在楊公風水理論指導下修建成為宜人居宜防禦的理想之地。

3)三僚—— 風水文化第一村

三僚,古稱僚溪,是江西興國縣東部梅窖鎮的一個偏遠山村,距興國縣城60多公里,現有人口4600餘人,分居在18 個自然村,均為曾、廖兩姓後裔。

據當地人說,在這個人口不到5千的小山村裡,長年活躍在贛、閩、粵、台、港、澳乃至東南亞各地的風水師就有200多人,從而在海內外留下了「風水不到三僚不靈」的美好聲譽。

三僚留下了許多風水文化遺蹟。走進三僚,猶如走進了一座「易學博物館」。

站在曾、廖兩姓交界的「和合石」上看,三僚村地形狀如一個太極圖形。

整個村子座落在盆地上,盆地中間一座條狀石恰如羅盤中的指針,故稱「羅經吸石」。

曾姓村和廖姓村分居指針兩側,就像太極圖中的兩儀。盆地四邊各有東華、西竺、南極、北斗四座寺廟和御屏帳、活龍腦、九尾杉、和合石、多士石、章罡士、七星池、甘泉井等八個景點,仿佛在演繹著《易經》中「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演八卦」的原理。

走進三僚,又如走進了一座巨大的風水文化陳列館。在這個不足2平方公里的古老山村,布滿了歷代風水師們留下的獨具匠心的風水文化建築。如,這裡有大小祠堂42座,典型的有「掛壁天井」、「蛇形祠」、「龜蛇會」、「狗形祠」、「半坑祠」、「無蚊祠」、「萬方祠」、「月洲祠」、「美女照鏡祠」等等,每一座祠堂都蘊藏著高深的玄機和包含著神奇的故事。

三僚村曾、廖二姓各建有一座楊公祠,供奉楊公金身,並將本姓先祖與楊公並列同祭。

曾姓的楊公祠毀於「文革」,但偶像仍留存了下來,現今貢奉在曾姓屋場的關帝廟內,神台上左為楊公像,右為曾文辿公像,香火不斷。

廖姓的楊公祠一直保存了下來,並於1995年重修。現神台上貢有楊公、廖瑀仙師等神位,神台兩邊並立有牌匾等,香火亦十分興旺。

總之,三僚村歷史悠久,神奇無限,處處可見風水文化的「活化石」,不愧是「中國風水文化第一村」。

4)於都楊公壩

楊公壩是風水祖師楊救貧歸仙處。根據清道光《寧都直隸州志》卷二十六「方伎志」的記載,楊筠松死後安葬在「雩都寒信峽藥口壩,今呼為楊公壩」的地方。

楊公壩位於於都境內梅江東岸的河灘上,地屬於都縣寬田鄉,現為一行政村。 明萬曆二十年版《寧都縣誌》記:「(楊)為盧光稠卜地,道雩都寒信峽,疾發薨,遺命其徒曾文辿等葬之於藥口壩,今呼為楊公壩。」清同治《雩都縣誌》卷十六「軼事」亦載:「楊筠松卒於邑之藥口,其徒曾文辿即於壩上扦地葬之,因名楊公壩,人慾尋其冢不可得。」 楊筠松是風水祖師,在贛南地域影響深遠,其墓葬雖尋之不可得,但卻留下了一些後人憑弔的文物。

5)寧都:楊公為盧王母親擇地點穴

在寧都洛口盧王故里,楊公為盧王母曾氏夫人墳地點穴,清代重修時,盧裔又把盧王夫人文氏也遷葬於此,碑刻「地肖龍馬形」,

6) 贛南眾多風水塔

在風水觀念的影響下,明清時期,贛南各地普建風水塔,構成了一道道頗具特色的人文景觀。據文物工作者的調查,贛州市下轄的十八個縣市區,現有明清時期的古塔達40餘座。這40餘座明清古塔,沒有一例屬於佛教意義的塔,而全都屬於風水學意義上的風水塔。

風水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水口塔,另一類為文峰塔。

水口塔往往建於河流側畔,起「培文明,障水口」的作用。如,贛州城北的玉虹塔(又稱白塔),位於章貢兩江合流後的贛江西岸,建於明代萬曆年間。其主要功能便是鎮水,人們祈盼依靠它來使贛州城免遭水患。1995年5月,玉虹塔的地宮出土了一個重達76.5公斤的特大鐵元寶,上面銘鑄著「雙流砥柱」四個大字,正是這種功能的最好詮釋。

又如,上猶縣營前鎮的「龍公塔」,位於營前墟東面桃嶺之側峰的水口旁,建於明天啟四年(1624年)。系本里陳蔡兩姓「為培文明而障水口」,在上猶縣令龍文光的倡議下共建的,故後名龍公塔。

文峰塔多位於村落或城鎮周緣的峰巒頂部,起「補缺障空」、光大人文氣象、滿足人們希冀文運昌盛的心理需求的作用。如,瑞金縣城的南面山巒,從明代萬曆年間開始至清代乾隆年間,按照風水觀念的要求,或由官府,或由鄉紳,先後於峰巒巔處沿弧狀排列建起了三座文峰塔,構成了「筆架凌霄」的勝景,給人以心理上的滿足和美的享受。

縱觀贛南各地風水塔 ,在選址上都有風水講究,她們猶如一顆顆明珠,鑲嵌在贛南大地上,使贛南的山山水水平添許多嫵媚和靈秀!

合理有序開發利用風水文化資源

贛南有如此豐富獨特的風水文化資源,如何開發利用好,為現實經濟和文化建設服務?

首先要解決認識的問題,也就是如何正確評價和定位風水文化。

風水中有許多觀念屬於哲學範疇,風水的基本理論「乘生氣」之說以及遺體受蔭說以及諸多現象的東西,科學還無從解答,還有待認識。

我們不能簡單地斥之為封建迷信,那風水到底是什麼?

一個誰也抹不掉的事實是,風水在中國已經存在了幾千年。人的一生之與歷史長河而言,是短暫的,微不足道的。對於傳承了幾千年的風水文化,我們不能憑一時的意識、觀念作一個是或非的簡單判斷。重要的在於了解風水是在中國傳統社會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和民俗心理條件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當我們把目光去追尋風水的原點的時候,就會發現,風水之所以能長盛不衰,道理很簡單,原本在於「生存的需要」。在這一「生存安全的需要」的原點上,我們的先人,為了生息繁衍,通過感知,觀天察地,認識自然山川,趨吉避凶,經過長期的生活實踐,不斷總結,最終使風水成了一種安居樂業的經驗與智慧。

正如一位風水理論和實踐家所說的那樣:「風水之術從某種意義上說,更像是一門經驗的學問,它的很多推斷雖然都能從經驗中去一一證實,卻還不能讓人從中得出科學的因果規律。」

在漫長的中國農業社會裡,由於科技不發達,先民們的生產、生活主要依賴於自然條件,他們相信經驗,所以也相信凝聚著經驗與智慧的風水。久而久之,相信風水成為一種心理積澱,一種普遍的民間信仰,一種民情風俗。而一種行為方式一旦成為一種傳統積澱,一種文化民俗事象,就具有極強的傳承性和頑固性,我們只好承認它,研究它,善待它;而不能無視它,否認它,更不能用行政手段摧毀它。

我們只有從民間信仰和民俗文化的角度來理解風水文化,才能理解風水存在的合理性,才不至於談風水而「色變」;也才能從文化資源的角度,認識贛南風水文化資源的優勢和價值所在,進而對其進行合理的開發利用。

目前,風水文化是贛南的頗具特色的旅遊文化資源,在開發中應有整體觀念,互相配合,資源共享;切忌各自為戰,互相拆台。力戒急功近利,粗製濫造;要打造風水文化精品旅遊產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qO1oV20BJleJMoPMb-w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