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一場特殊的聯合升旗儀式之後,在校慶之日,北京大學2020年五四青春詩會在校內靜園拉開帷幕。詩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北醫三院院長喬傑以及北大援鄂醫療隊「90後」隊員等多位北大人講述在武漢抗疫一線的難忘故事和征戰歲月。
活動開場,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90後」黨員代表朗讀《春天的回信》。
整個詩會分為四個篇章,主題分別為「白衣執甲 堪當大任」「星火成炬 青年擔當」「練就本領 勇挑重擔」「不懼風雨 青春綻放」。
第一篇章中,北醫三院院長喬傑以及北大援鄂醫療隊「90後」黨員代表講述了在武漢的日日夜夜。
「10天前,武漢重症新冠感染病人終於清零了,這標誌著以荊楚大地為主戰場的一群防控阻擊戰,取得了真正的階段性勝利。北大援鄂醫療隊微信群里再一次一片歡騰,隊員們淚流滿面。」身穿白大褂,喬傑拿著話筒走上舞台,思緒不禁飛回3個月前,新春佳節,放下未盡的團圓飯,北大援鄂醫療隊隊員們告別親人,馳援武漢。
自那時起,北大醫院、北大人民醫院和北醫三院分別以百人大團建制、院長帶隊,創建危重症救治新單元,和當地的醫護人員一起打響了一場生命保衛戰。她記得,從重症病房的一床難求到床等人、同時間賽跑、和病魔較量,北大醫學人邊治療邊探索,北京大後方多學科支持,強化感控,注重醫療和護理結合,規範化的高質量救治迅速彰顯出北大醫學的底蘊和實力,「我們出色地完成了提高救治率、降低病亡率的任務,向黨中央交出了合格的答卷。」
讓喬傑印象深刻的是,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武漢第一站就是看望一線醫務人員,總書記在火山山醫院的院子裡站了半個多小時,對醫務工作者給予高度肯定,對大家的奉獻和犧牲多次表示了衷心的感謝。也是在那時,北大援鄂醫療隊的「90後」黨員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提筆給總書記寫信,這群年輕人表示,一定會站好最後一班崗,貢獻「90後」的青春力量,爭做共和國的脊樑。
4月4日,送最後一對危重症的老夫妻出院後,喬傑說,我們按下了病房的清零鍵,「這意味著我們真正的完成了黨中央交給我們的任務。」
她感慨,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中,北大青年醫務工作者發揚五四精神,他們所展現出來的果敢、擔當、成熟、成長,讓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們確實有理想、有本領,也有能力,一定會成為共和國的棟樑之材。
作為援鄂醫療隊一員,北醫三院護士梁超在螢幕上展示了一份「畢業禮物」,這是他們送給獨立接管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B11病區後第一位治癒的患者。他說,這裡面有很多細小的心意:從隊員的補給中省出來的巧克力象徵甜蜜;手工製作的星星,象徵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賀卡上,隊員們寫下武漢-北京、同濟-三院,並留下了每個人的簽名。
梁超記得,為了給這位同樣是護士的患者緩解焦慮,年輕的同事們就在病房裡開展「話療」,聊「加油武漢」「加油熱乾麵」,聊武漢的過早、武大的櫻花、美麗的長江二橋……他說,在北醫三院護理部摸索出的「三米陽光」,帶到了武漢,留在了武漢。
援鄂醫療隊里,還有更多暖心故事:有年輕媽媽舍下年幼的孩子,毅然出征;有隊員辭別新婚的妻子,奔赴前線;有隊員千里迢迢背上工作服,在武漢精選各種角度跟家人視頻,避免暴露在武漢的實情……這一切行動的答案,早已蘊藏在他們步入神聖醫學學府的時刻許下的初心之中:我決心竭盡全力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維護醫術的聖潔和榮譽,救死扶傷,不辭艱辛,執著追求,為祖國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和人類身心健康奮鬥終生。
隨後的篇章中,北大外國語學院院長寧琦講述此次疫情中,北大學子投身多語種應急語言服務的故事。她說,北大外院有一支幾百人的多語種翻譯志願者團隊,用語言的力量連通中外,把中國的防疫經驗分享給世界。她說,「孩子們用嚴謹的專業精神承擔起一項又一項重要的翻譯任務,他們讓我看到了青年人為國家而戰鬥的決心。」北大學生還分別用英語、日語、烏爾都語、葡萄牙語、西班牙語、波斯語等不同語種表達共同的心聲「我愛你中國」。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任敏
編輯:徐慧瑤
流程編輯 劉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