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就是力量」的口號鼓勵著億萬年輕人在知識的海洋中不斷拼搏奮鬥。知識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已經成為財富、地位和能力的象徵。
正如古人所言:「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可見讀書在人們心目中的重要性。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打破了以往對知識的理解,已經認識到:「知識和能力並不完全相等,有知識並不等於有能力。」
21世紀對能力的界限新要求迫使人們重新審視自己所學的知識。但無論時代如何發展,我們都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理解知識與能力的關係。
培根在提出「知識就是力量」的口號之後,也明確指出「各種學問並不把它們本身的用途教給我們,如何應用這些學問乃是學問以外的、學問以上的一種智慧」。換句話說,擁有了知識並不意味著擁有相應的能力,應用與知識間還有一個轉化的過程,即學以致用的過程。
全球重要的電子工業製造基地,高級技術人員的身價日益上升,一些擁有學位的碩士和博士的薪水已有被趕超的危機。
按照過去的老觀念來看,像深圳這類靠電子製造業等所謂高科技起家的新興城市,一本高學歷證書是起碼的敲門磚。但是現在如果這個學位不具備實際操作能力和社會經驗,還真不如一個八級技師手裡的鉗子和焊槍。
在現在的教育體系,特別是高等教育體系,存在著一個痼疾。事實上,很多本科生、碩士生,甚至博士生,在實際操作中都存在著很大不足。比如,一些學過機械學的大學生,背了一大堆公式和定律,卻幾乎沒有碰過焊槍。一旦出了一個純技術問題,理論是有,問題仍然無法解決,必須靠有經驗的老技術人員來解決。
當然,最終的問題是:「做一個好的技工比「撈」到一個文憑還難。「
你是否見過,一個知識和人格都遠遠不如別人,但卻能在對方毫無防範的情況下,把比他優秀的人耍得團團轉?
這種人通常是知識和人格都很差的人,他們都是些手段滑潤的老江湖。他們抓住那些有知識、有高尚人格,但不了解人情世故者的弱點,然後隨意擺布對方。還有很多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是由受教育程度低的人領導的,他們的收入肯定沒有後者高。原因是什麼?
不諳世故的學者,就如牛頓一樣,通過三稜鏡觀光線,用顏色對人進行分類,這個人是這種顏色,那個人是那種顏色。
但有經驗的染匠卻不同,他們知道顏色有亮度、彩度,也知道雖然它看起來像一種顏色,但實際上它是多種顏色的混合。事實上,在這個世界上,根本就沒有只是一種顏色構成的人,或多或少都是與其他顏色混合的。
進入社會的年輕人應該把目前為止所學的知識,以及自己的經歷,再加上自己的判斷,建立起自己的人格模式、行為模式和禮儀模式。下一步的工作,只剩下了解人情世故,且多加磨練。
你不妨多讀一點社會學的知識,把書上所說的與現實生活相比較。如果我們不真正踏入社會親身經驗,認真觀察,就無法充分利用所學的知識,甚至還會誤入歧途。
人生是一本大書,有抱負的年輕人應該善於閱讀人生的「無字之書」,體悟成敗之理。
正如古人所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意思說人應該有廣博的知識和豐富的閱歷,只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我們才能運用我們所掌握的知識處理各種各樣的事情。
豐富的閱歷是成大事者不可或缺的資本。尤其是年輕人,人生的閱歷普遍較少,這就要求她們不僅要注重書本知識,還要注重生活和社會中的知識積累。讀書獲得知識固然重要,但實踐獲真知也是必要的。
魯迅說:「倘只看書,便變成書櫥,即使自己覺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實是已在逐漸硬化,逐漸死去了。」死的知識不僅對人毫無用處,而且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可能會造成害處,就像戰國時期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一樣,失敗是必然的。
因此,在學習知識的時候,不僅要把自己打造成知識的倉庫,更要把自己打造成一個知識的大熔爐,把自己知識在大熔爐里消化、吸收。
讀「有字之書」,可以學習前人積累的知識和經驗,避免走彎路、岔路;讀「無字之書」,可以了解現實,了解世界,認識世界,學到書中沒有的知識。
讀「無字之書」,你必須步步留心,時時在意。在《紅樓夢》的第二回中,描寫了黛玉第一次到賈家的情況,「唯恐被人恥笑了他去」,於是便「步步留心,時時在意」,從而觀察賈家的許多「與別家不同」地方。
讀「有字之書」,你必須上正規大學;讀「無字之書」,你必須上「社會大學」。如果說正規大學是一個湖泊,那麼「社會大學」則是一個浩瀚的海洋,永遠沒有畢業。
做人要善讀書,而不唯書,把「有字之書」和「無字之書」結合起來,這是獲得更多精神財富和成就大事的一條準則。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漁樵耕讀看生活
追夢路上,讓靈魂發光,寫接地氣有溫度的文字,願給更多的人帶來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