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耗你的人際關係,儘快斷舍離

2019-07-17     蕊屹

人在社會飄,哪能不挨人際關係的刀。

假如你正在經歷像劉瑜所說的,「我曾糾結在很多奇形怪狀的人際關係里」。

作為過來人的我想對你說:人總得經歷幾次自我消耗,才會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的人際關係。

我也是確立以下三個維度的人際關係原則後,才最大限度地把內耗轉化為養分。


職場上的人際關係:能夠合作,不必合群

《我就是演員》總決賽上,導師劉天池對演員宋軼所說的一番話,能開導很多年輕人。

宋軼曾跟劉天池私下訴苦,說她自己的性格可能不適合在娛樂圈發展,因為嘴不甜,不太會處理人際關係,並一直為此而緊張,甚至一度在精神上受到很大壓抑。

劉天池回答:「你只要去拿角色跟觀眾對話就可以了,不用學會那麼多迎來送往,那個沒有用,有用的是你一個又一個拔地而起的角色。」

在我看來,業務方面,宋軼的表演很有飽和度,在角色里情緒飽滿,對細節拿捏精準;

配合方面,她被評價為「以配合和交流的形式,完成整個共通的表演」;

人際方面,過於圓滑、精通世故的人反而顯得不夠專業,會耽誤精進業務和自我沉澱的精力。

寫作這幾年,我經常收到來自讀者的許多打著「職場題」旗號的「人際題」:

「部門圈子難以融入,要不要跳槽」;

「年會要給領導敬酒,想想就尷尬」;

「羨慕同事人見人愛,自己卻不行」;

「辜負了老闆期待和同事信任,內疚到沒法做事」……

其實,一個職場人,業績最重要

人際方面,有與工作夥伴高效合作的能力即可,不需要「死要合群活受罪」。很多人明明業務能力還存在問題,卻非要避重就輕地談論人際關係。

公司雇你來是創造利潤的,不是搞人際關係的。工作是圍著目標轉的,建立好的同事關係只是完成目標的手段,只要做到不搶功勞,不搬弄是非,能禮貌待人就好。

想通這一點,很多職場困擾就能簡化。

你會知道能不能融入圈子,不是衡量問題的關鍵,而是企業文化和工作氛圍,到底適不適合自己長遠發展;

你會知道約著上廁所、茶水間八卦、請客吃飯等所謂和同事拉近關係的活動也不太重要。至於他們當你面、背你面說了什麼,你都控制不了,索性少想為妙;

你會知道不需被領導和同事對自己的期待和信任所綁架,與其擔心別人怎麼想,不如全面復盤,汲取經驗,下次避免出錯。

職場裡,業務為王,可以合作,不必合群。




弱連接的人際關係,要麼有趣,要麼有用

弱連接的人際關係,介於職場和生活之間。

職場上,大多是同事;生活中,大都是沒有利益關係的朋友。同事和朋友多數屬於強連接,而接觸頻率較低的弱連接人際,沒有明確的利益衝突,但未來可能會幫到你,給你提供機遇。

以前我參加過一個聚會,鄰座女士得知在場有位婦產科醫生後,就主動坐在醫生身邊,端茶倒水,夾菜遞紙,打聽興趣,聊其所好,話里話外地暗示以後懷孕生子就去找這位醫生,醫生憋屈,飯友尷尬。

其實像這樣的弱連接人際關係,你想和別人交上朋友,從不功利的角度講,你要有趣;從功利的角度講,你要有用。

有趣,未必是你滿口段子,未必你們有共同興趣,拋開興趣在表面上的相似性,對待事物的態度以及看待問題的思維,才是有趣的內核。

有用,是一種社會資源的置換,今天我滿足你的需求,明天換你滿足我的需求,取長補短,走向雙贏,相互依存度決定關係的親疏。

在弱連結的人際關係中,費盡心思討人喜歡,很可能會自討沒趣。

所以不如修煉內功,擺脫內心貧瘠,提升專業能力,賺取社交籌碼,要麼有趣,要麼有用,最好兩者兼具。




生活中的人際關係,互相尊重,親疏隨緣

《老友記》是我最愛看的電視劇,我發自內心地嚮往,希望過上這種愛人和朋友在身邊,一起嘻嘻哈哈的生活。

幾年前我搬到了現在所在的城市,當時我和兩個女同事極為合拍,我老公也覺得她倆很有趣,於是一直藏在我心底的那個青春六人行的念頭開始萌芽。我和老公,兩個女同事,再加上她倆各自的老公,加一起剛好六人。

為了讓自己夢想成真,我經常發起聚會,請客唱歌,但有時我老公不想參加。我同事偶爾提議女生聚會,致力於組六人行的我卻都沒把他們的意見放在心上。

各種不愉快的積累,終於爆發,最後我們連朋友都不能做了。

吃力不討好,讓我很委屈,其實想想,友情有點類似天然的地貌,聯繫過密,心裡覺察到不舒服,就會自然而然地遠離。挽留沒用,刻意而為的情誼最脆弱。

有人說,非要在人間建天堂,只會造出地獄來,我的經驗告訴我,非要在朋友中「籌備六人行」,只會讓大家漸行漸遠。

正如周國平曾說:「對於人際關係,我逐漸總結出一個最合乎我性情的原則,就是互相尊重,親疏隨緣。我相信,一切好的友誼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是刻意求得的。我還以為,再好的朋友也應該有距離,太熱鬧的友誼往往是空洞無物的。




如何在人際關係中,把內耗轉化為滋養

確立了職場、生活和弱連接中的人際關係原則後,想要減少人際關係的內耗,並轉化為「養分」,需要以下這「一減一增」

「一減」,就是對損害你的人際關係儘快斷舍離,那些當面笑嘻嘻,背面說壞話的偽朋友,以後見面禮貌微笑就行,不必走心深交。

投其所好,刻意維繫,是一個人走向平庸的開始。人際關係這門學問沒有盡頭,諸多勉強,換來圓滑,實屬無用。

像叔本華所說:「如果一個年輕人很早就洞察人事,擅長與人應接、打交道,在進入社會人際關係時,能夠駕輕就熟,那麼,從智力和道德的角度考慮,這可能是一個糟糕的跡象,它預示這個人屬於平庸之輩」。

「一增」,就是和那些有趣、有才的人聊天,仿佛沐浴在一種「弱鹼性」的有益環境中,獲得新知、啟發和力量,像這種讓自己享受和成長的人際關係,當有誤會和尷尬時,別任由它去。

曾有女讀者私信給我,說和多年好友之間產生了誤會,彼此心存芥蒂,雙方漸行漸遠,渴望和好如初,但誰都拉不下面子。如果我認識讀者的好友,真想把那條私信轉發給她看,讓她們互知心意。

我曾和自己的好朋友因為誤會,斷絕往來好多年,冰釋前嫌後,覺得當時鼓起勇氣把心意告訴對方,我們就會又多幾年好時光。當然這招適用於好朋友,跟一般人就顯得矯情了。

松浦彌太郎說:「始終保持和睦氣氛的交往很膚淺,你放下身段,不惜顏面,將說不出口、羞於告人的事化作言語吐露,儘管過程痛苦,但是當傷口和裂痕被細心修補之後,雙方的關係一定會更加深刻、豐富,體會到平靜與滿足的心境。」

總之,當你囿於人際關係時,讓自己靜下心來,分別確立自己職場、生活和弱連接中的人際關係原則,然後減少消耗性社交,增加滋養型關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qAxKX2wBUcHTFCnfxpk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