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這首詩流傳千古,最後兩句,直呼周瑜不過僥倖成名而已

2020-08-27     我說今史

原標題:杜牧的這首詩流傳千古,最後兩句,直呼周瑜不過僥倖成名而已

《三國演義》是一部奇書,它改變了中國人的認知,將一千多年前那段歷史成為了我們最熟悉的印象。然而,它也是一把雙刃劍,由於是一部小說,只是以歷史題材為背景,再加上作者「尊劉貶曹」的個人觀點,很多情節並不符合史實。比如三國時最重要的赤壁之戰,奠定了當時的格局,羅貫中將其主要功勞劃歸諸葛亮的名下。

這讓後來許多朋友都產生了誤解,還往往跟隨作者戲謔周瑜氣量狹小。其實,在《三國演義》成書之前,赤壁之戰的勝利成果歸屬是沒有疑問的。蘇軾就曾經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不無羨慕地說: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關於赤壁和周瑜的詩詞,這是最著名的一首。如果非要再拿出一首與之比肩,想必只有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這首詩是以杜牧最擅長的七言絕句寫成的,開篇就比較新穎獨特。他並非欣賞赤壁風景,而是直接撿到了當年赤壁之戰的斷戟。從那銹跡斑斑的樣子,杜牧遙想當年戰爭場面的宏偉,戰況之激烈,自然而然引起了後來的感想。

有朋友曾經問過小珏,杜牧到底去沒有去過赤壁?折戟沉沙的兵器,真的那麼容易又被他撿到嗎?按照資料顯示,這首詩確實是杜牧途徑赤壁古戰場時所寫。然而,到底有沒有撿到兵器,小珏確實是懷疑的。然而,詩歌並不是紀實文學,它本身就是藝術創作的產物。這個細節,無損於整首詩的格調,反而成為了借物詠懷的經典。

赤壁之戰讓人懷念之處很多,周瑜的足智多謀,曹操的剛愎自用,黃蓋的自我犧牲,孫權的雍容大度,諸葛亮的巧舌如簧,都是難以忘懷的場景。然而,杜牧卻選擇了出人意料地一幕:如果不是因為僥倖起了東風,白白方便了周瑜,大小二喬就會成為俘虜。

其實,曹操不是瘋子,他發動戰爭的目的是要江山一統,而不是為了美女。然而,杜牧以生動的藝術方式,讓讀者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也讓全詩變得活色生香。他以不落窠臼的觀點告訴讀者,他對周瑜並不崇拜,周瑜只是運氣好,恰好碰到了天時而已。

我們知道,三國赤壁之戰本來三方力量懸殊,只不過周瑜採用了火攻之計,才能以弱勝強。火攻最重要的就是風向,如果不是機緣巧合起了東南風,正好吹向曹軍,那東吳方面肯定是玩火自焚。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杜牧說得一點都沒錯。然而,杜牧真的是為了說明周瑜成名的僥倖嗎?

肯定不是,杜牧完全沒有必要與死去多年的古人爭風吃醋,他的目的還是發泄自己被埋沒的忿忿不平。杜牧最高官職,是在各地擔任州刺史,相當於一州之地的最高行政長官。這在普通人看來,是祖墳冒青煙的成就,足以光宗耀祖。然而,對於26歲就豪取進士,年紀輕輕就天下聞名的杜牧來說,這根本算不了什麼。他的爺爺杜佑就曾經擔任過宰相,杜牧的志向就是像爺爺一樣出將入相,建功立業。

後來人對杜牧的評價,第一印象就是偉大的詩人。然而,杜牧一生根本沒有將寫詩當作正途,他追求的是官場顯赫。所以,在他臨死之前,他焚燒了大量的詩稿。這讓後人心疼不已,但在當時他不過是燒掉無用的玩具而已。

他的詩歌之所以那麼英發爽朗,感情充沛,就是因為他志存高遠。他曾經給《孫子兵法》做注,希望能夠用之沙場。然而,由於朝廷的黨爭不斷,杜牧始終受到排擠,終身沒有進入決定帝國命運的中樞。所以,他的這首詩,明面上表達對周瑜的不服,實際上卻是對於人生不得意的無盡遺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q8nlLnQBURTf-Dn59z9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