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儒宗」、「銓曹冰鑒」:澄海唐伯元

2020-03-10     大潮汕灣視點


「理學儒宗」、「銓曹冰鑒」:澄海唐伯元


(潮州四獅亭牌坊)

潮州牌坊街有一座俗稱為「四獅亭」的石坊,坊主是澄海籍的唐伯元(字仁卿,號曙台)。該坊的坊匾分別為:「理學儒宗」、「銓曹冰鑒」。

唐伯元有《易注》、《禮編》、《道德經註解》等十多部著作,天啟五年(1625),明熹宗賞賜贈「理學名卿」牌匾,故石坊用「理學儒宗」來表彰他這位「嶺海士大夫儀表」在儒道方面的貢獻。

吏部是中央六部之首,東漢稱為「吏曹」(曹是古代對官署、部門的別稱)。負責官員選舉、品階、封爵、考課之事,下設文選、司封、稽勛、考功四司,文選司亦稱「銓選司」,別稱「銓曹」。

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秋,唐伯元由尚寶司丞升調吏部文選司員外郎(副司長),歷考功、文選司郎中(司長)。故「銓曹冰鑒」,意指他在吏部任職時,能恪盡職守,不謀私利,品格如冰清玉潔,銓選能明察秋毫(鑒,原指銅鏡)。


(明·唐伯元畫像)

吏部在很大程度上能左右官員仕途的順逆。文選司又直接掌管官吏班秩(即地位、級別)升降、任所或部門調動的推薦工作,可以說是一個位不甚高而權極重而且是極繁忙、極敏感的人事部門,因為,官場中的「潛規則」、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如同宗同族的「族誼」、同省同縣的「鄉誼」、數輩相交的「世誼」、夫婦雙方遠近親屬結成的「姻誼」、同榜同科的「年誼」等等,無不影響著考評與選拔的進行。到了萬曆中期,這種種關係已經發展到使整個文官集團分為若干派系,互相援引或者互相攻訐的地步。所幸的是,其時之吏部尚書孫丕揚是一位以「矯然有風裁」、「挺勁不撓」而享有清譽的大吏,唐伯元亦以淡薄清節為人們稱頌,兩人主持選拔工作,百官都不敢靠各種關係來謀職。然而,在宮中掌著實權的宦官們的請託,卻使他們頭痛不已。當時,神宗萬曆帝由於在冊立太子的問題上與朝臣意見不合,臨朝問政的次數越來越少。朝臣們處理政事的各種奏摺,須由內閣轉送宦官,然後才到達神宗手裡。實際上,皇帝身邊的太監,擁有替皇上閱讀、處理這些奏章的責任與權利。許多奏章都是由他們過目後,用口頭扼要彙報給皇上聽。對各種奏章的解決意見,也由他們傳達給內閣,這些干預朝政的大太監,他們的權勢甚至超過六部尚書。但是,這種權勢不能公開出現在朝廷上,於是,請託就成為這些有權有勢的宦官們干預政事的一種手段。朝臣們對頤指氣使的宦官無可奈何。為了在官員選拔方面杜絕這種來自各種各樣的權貴請託的積弊,孫丕揚與唐伯元擬定並實施了掣籤選官法:將全國分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四大地域,在竹籤上寫著任職地名,讓經過考核、有資格參加候選的官員自己抽掣,按簽委任。至於因為地僻職位少,或者有起復原官、調動職務的情況,造成人浮於缺,則借相鄰近的地域來通融。


(潮州「銓曹冰鑒」牌坊)

實施掣籤法,請託者再不能依仗權勢來左右吏部的選拔工作。儘管有人批評這種方法不能「辨才任官」,帶有聽天由命、「碰運氣」的傾向,大多數應選官員卻盛讚吏部的新辦法公正無私。平心而論,在以人際關係為本位的中國宗法制社會,要完全避開各種請託和營私舞弊幾乎不可能。既然如此,退而求其次,把暗箱操作改為相對的公開透明,掣籤選官也不失為一種沒有辦法的辦法。由於可行有效,直到清代仍在延用。


(唐伯元銅像)

唐伯元在吏部郎任職期間,把全付心血都用在選拔制度的健全與完善上面。正如他在《請告疏》中所說的:「受事以來,日與堂官(指尚書)計議如何一清銓法,如何一洗積弊。凡利在百代、害在一時者必行,不敢少貶以徇浮議;凡利在部內,害在部外者必革,不敢姑息以市恩私。」但積弊實在太重了,要完全消除十分困難。何況,神宗皇帝雖懈於朝政,卻擁有任免官員的絕對權力。他「雖以夙望用(孫)丕揚,然不甚委信。有所推舉,率用其次。數請起廢,輒報罷。」因此,吏部上報的奏疏大量滯留宮中,一概不加答覆。唐伯元眼見大批赴吏部候選官員累月經年地苦待著,「賢愚同滯,朝野咨嗟,莫知其解」,以致「逢人則面赤,捫胸則內愧」,知道自己的心血多半白灑了。加上他向來有脾胃之疾,長年操勞,更使「脾胃愈弱,精神恍惚,足力不支」,於是在萬曆二十四年夏天給神宗上了封《請告疏》,乞准離職治病,但萬曆帝卻遲不批覆。而在上年底到本年春天,「以志不行,已懷去志」的孫丕揚曾十三次上疏告假亦得不到神宗的批覆。不久,唐伯元又上《再請告疏》。本來,他在吏部任期將滿時,部議曾推薦他出任太常寺少卿(正四品上階),但奏疏的批覆卻宣布他改任江西饒州通判,這更使他心灰意冷,乃決意辭官歸隱。回到潮州後,在西湖山北麓壽安寺旁建有石室居住,周圍栽種成片梅花,名曰:「梅花莊」。在這裡掩扉讀書,與梅為伍。第二年(1598)夏四月二十七日,唐伯元病逝於潮州城,享年五十有八。

來源:潮州日報

作者:陳賢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q4R26HEBfwtFQPkdhcY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