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如果小的時候沒有被善待過,你就不要指望他成年之後會善待這個社會。@軌道電影
前言:最近《少年的你》突破6億元票房,豆瓣評分取得8.4分成就,這反映出觀眾們對於校園霸凌的深惡痛絕,也反映出一個家庭對於孩子的深刻影響。在曾國祥導演和易烊千璽、周冬雨的精彩呈現下,引發觀眾對於孩子們的更多關注。2015年,有同樣的一部電影,涉及到家庭暴力、母子關係、個人成長等諸多話題,它就是日本電影《你是好孩子》。
影片聚焦在了四對家庭之中,岡野匡是一位畢業不久的老師,他也是櫻丘小學的一年級班主任,面對孩子們不受束縛的調皮舉動,他顯得有些手忙腳亂。在他班級里,有一位沉默寡言的孩子名叫神田欲太,隔壁班還有個自閉症孩子弘也,在逐漸了解到他們的家庭環境後,他學會了如何與孩子相處,也決心為欲太的境遇發出自己的聲音。此外,還有一位丈夫出差在外,妻子水木雅美帶著一個三歲的女孩彩音和一個帶著自閉症兒子的母親櫻井和美,這四組家庭共同構成了這部影片的主角。
那下面我就分別從四個家庭的角度來分析一下四個不同家庭中當面臨孩子成長時表現出的不同價值觀、命運走向及其原因。在文章的第五部分,我會分析一下該部影片為我們教育子女以及個人成長帶來的幾點現實思考和啟示。
列夫·托爾斯泰:「幸福的家庭都一樣,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作為職場新人,岡野匡每天忙於應付孩子無暇他顧,按理說,他本身的工作就是和孩子教育,他應該非常掌握和孩子相處。可是自己的侄子想要和他一起玩耍時,他卻以「太累了」為由進行了推脫,孩子鬱鬱寡歡地轉而走向了自己的母親,在母親的懷抱中得到了慰藉。
其實,岡野匡的內心也像孩子一般純潔,孩子的不斷玩鬧是他們的天性,在課堂上,為幫助一位因害怕而失禁的孩子,他讓孩子先去洗手間處理,沒想到卻遭到孩子母親的詰責,不得不求助與其他老師的幫助。
岡野匡的成長得益於孩子,儘管他的樣貌是大人,內心卻能做到和孩子「換位思考」,這正是他成長的原動力。他看到侄子和父母擁抱帶來的喜悅,於是給孩子布置作業:所有人都要回家擁抱自己的親人,可以是父母、姐妹或者親屬。此舉發生了強烈的「化學反應」,就連最調皮搗蛋的孩子都扭捏的承認,」擁抱家人的感受很好」,此舉不僅拉近了老師和孩子們的距離,更讓岡野匡理解到侄子的心。
岡野匡身上有對孩子強烈的責任感,這種責任感源源不斷地推動著他關注孩子的內心,侄子在人格上與他是平等,他的成長在岡野匡眼中是健康的,從姐姐開心的笑容和撫慰中,他了解到侄子每天生活是開心快樂的,這種快樂與班上其他孩子的情況有天壤之別,所以在岡野匡拒絕侄子之後,侄子竟然會摟著岡野匡給他「加油」打氣,這一切都歸功於姐姐為孩子提供的愛的港灣。
侄子和岡野匡有著同樣的成長環境,這個家庭完整和諧,為他們共同的成長提供了血脈支持,相比於其他的幾組家庭,他們是幸福的。導演用岡野匡的幸福來映證原生家庭對於孩子影響的重要性,以岡野匡的視角引出下面的故事主角。
如同《少年的你》開頭陳念一直注視著表現有些異樣的孩子那般,岡野匡也關注這班上一位不愛說話的孩子神田欲太。神田欲太寡言少語、缺乏同伴,每天總是孤零零一個人待著。影片對於他父母的描述通過側面展現,從神田欲太口中,我們得知他的父親是繼父,每天除了遊手好閒地玩賭博機就是睡覺。
父親一直對欲太說「你是個壞小孩」,並且一不高興就拳打腳踢。一天,當欲太蜷縮在屋檐底下畏畏縮縮時,他問老師「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好孩子?」這其實是欲太內心對自己的期許。然而,在岡野匡的帶領下,欲太回到家中時,父親對於岡野匡詢問欲太是否吃飯極端不滿,大聲向岡野匡嘶吼,關上門的一瞬間開始了對欲太的毆打。
在心理學中,這種不斷出現的言語之傷和身體之傷會產生「內化現象」,也就是將父母口中的負面評價轉化為自己的信念,並且屈從於父母帶來的傷害,形成對於整個世界的價值觀,從影片來看,欲太父親處於低自尊狀態,他不能忍受任何外界的指責。由於他的弱小,他將這口「怨氣」發泄到更幼小的孩子身上,將對孩子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
欲太其實很乖,開始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他其實處於一種「習得性無助」階段,正如《少年的你》中的陳念,弱小無助楚楚可憐卻找不到可以宣洩的出口。於是,他們將感情壓力在自己的內心中,選擇了沉默以對。
哪怕岡野匡尋求學校的幫助,想要撬開欲太的嘴,得到「受過虐待」的結論。欲太為了維護父母的利益依然選擇了沉默,他無助地搖搖頭,說「他們沒有打我」,在說出這句話的同時,我們可以體會到欲太心中的悲涼,哪怕噩夢仍將降臨,他還是將父母看做最親的人。
可以說,遭受原生家庭之傷不是我們的過錯,但是走出原生家庭之傷卻是我們的責任。對於欲太來說,生活是不公平的,這道傷痕會一直從小影響著他,如同一張網將其僅僅包裹。他不僅不是父母口中的「壞孩子」,恰恰是影片想要提倡的「你是好孩子」的代表。
影片中最讓人憐惜的一個角色就是水木雅美,由於丈夫外地工作,獨自帶著女兒彩音。但是她對於女兒的行為卻極其「嚴厲」,這種嚴厲近乎苛求。彩音稍有不慎就會得到一頓暴打。
作為觀眾,可能會比較氣憤,怎麼連不屬於孩子過錯的道歉沒有得到滿足都會打孩子?為什麼每次雅美都會帶著彩音在別人房門口偷聽?又為何不讓孩子在外過夜,掩蓋孩子遭受毒打造成的淤青?
原因是雅美從小也遭受過家庭暴力,所以即使是愛孩子,但是她的方式卻是將自己的慘痛經歷施加給孩子。在外人面前她極端克制,可是回到家中,她就會變本加厲的虐待孩子。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仿同」,孩子會在潛意識中模仿父母的行為,逐漸演化成為自己性格特徵、思維模式的一部分。顯然,雅美就是在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上嚴重受到父母的影響。
她的好朋友陽子曾經不止一次地邀請彩音回家過夜。可是彩音聽到後馬上逃入媽媽的懷抱,在她心中,即使媽媽不斷毆打自己,錯的也是自己,而不是媽媽,這是基於孩子視角的另一種「習得性無助」。
彩音讓媽媽給梳頭會很高興,穿和媽媽一樣的一副會很高興,但是聽到爸爸無法回家則極度失望。在她心中,渴望見到父親,不僅是由於思念,更多是父親帶來的安全感。
雅美對孩子的影響之深可以從玩滑梯這一個場景中得知。當所有孩子興高采烈共同玩耍時,彩音孤獨地站在一旁,眼神迷離,她既想加入其中,又怕媽媽怪罪。是陽子的兒子邀請她家人,才打開了她的心結。
而陽子其實早已知道雅美遭受過家暴的事實,在看到彩音緊緊抱頭祈求憐憫時,陽子緊緊抱住了雅美,她說「我也是家暴的受害者,我對你的經歷感同身受」。
儘管有同樣經歷,但是我們發現陽子對於孩子的愛與雅美不同,她真正通過自己的努力從陰影中走了出來,並用陽光的態度教育孩子,而這種傷痛經歷讓她和雅美惺惺相惜,她一次次邀請彩音,其實就是想打開雅美的心結,讓雅美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當雅美有了傾訴對象,淚水如脫線的珠子散落下來,心理學上講「發現即治癒」,雅美並不是意識不到這個問題,而是缺乏改變的勇氣。當陽子提供了這樣一個寶貴的機會時,恰如一扇窗戶,讓雅美正視這一難題,勇敢地邁出那堅實卻又最難的一步。
弘也是岡野匡隔壁班的學生,她的母親是一位超市理貨員,獨自撫養弘也。這位單親媽媽處於一種「償罪式安慰」中,雖然影片沒有點名櫻井和美是否也遭受過家庭暴力。不過從她見人便說「對不起」「給您添麻煩了」來看,她依然處於一種低自尊狀態。
這種低自尊與孩子的自閉症緊密相連,孩子會因為午餐時吃飯的碗被碰掉而癲狂,會見到佐佐木明子奶奶友好地說「晚上說晚上好」,儘管先天存在缺陷,但是弘也在儘自己最大可能對這個世界施以善意。和美用「討好」的方式來改變周圍人異樣的眼光,目的正是為孩子爭取到寬鬆且友善的環境。
本身,作為單親母親,就會受到周圍人的歧視和不解,尤其是遇到自閉症的兒子,母親不但沒有遠離他,反而始終讓他沐浴在溫暖的陽光中。當然,同樣獨身的佐佐木明子為和美提供了傾訴的機會,這對於緩解和美的心理抑鬱有很大幫助,正是這份友情讓影片充滿了淚點。
非常感動的是有人讚揚弘業時母親的舉動,她淚流滿面,泣不成聲。似乎所有的謙卑、委屈都在這一瞬間得到了釋放,她承受了太大的壓力。這句鼓勵不僅是對弘也的,也是對她的。
最近熱播的綜藝節目《演員請就位》中,郭敬明導演也出現過這一幕,他的組員在表演之後收到了陳凱歌的誇讚,郭敬明泣不成聲。他說「這不僅是對演員的肯定,也是對我的肯定」。而陳凱歌導演組中的牛駿峰和朗月婷同樣用極為出色的表演能力闡釋出自閉症孩子和姐姐相依為命的感覺。雖然無法理解自閉症孩子的想法,但是他們一樣有感受,一樣有愛與被愛的能力。
而弘也很爭氣,他說幸福就是「吃完晚飯,洗好澡,躺在被窩聽媽媽說晚安時的心情」,由此可見母親的教育是成功的,雖然弘也的行為無法預測,可是他有一個如此愛她的母親和關懷備至的佐佐奶奶,正如《海洋天堂》中的大福一樣,內心充滿了陽光,即使母親有一天離開身邊,我相信他也能照顧好自己,用同樣的愛回饋社會。
《你是好孩子》的視角是全面的,它將觸角延伸到了日常生活中真實存在的人群身上。孩子們是無辜的,他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卻可以選擇用何種態度對待周圍的環境和社會。在這些故事中,每個父母都曾或多或少受到他們父母的影響,她們有的無法和過去和解,有的選擇走出陰霾,擁抱未來,也讓我對於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有了三點更深的認識:
感受到憤怒並不代表我們一定會用暴力和失控的方式來釋放憤怒。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給予孩子生命,這種行為本身是偉大的。父母的情緒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對於欲太、彩音來說,他們的父母感受到了憤怒情緒,卻沒有選擇正確的方式來處理,而將這種憤怒遷移到孩子身上,這多少有些可惜、可嘆、可憐。
當我們遭受到傷害時,產生憤怒情緒是一種正常的反應,但我們也可以將其化解掉,避免和暴力、失控的行為相關聯。首先要做的就是承認憤怒,很多人會在內心壓抑自己的想法,甚至出現憤怒時也極力壓抑,正如雅美。其次就是要學習釋放憤怒,比如可以在無人的時候大聲發泄出來「我很生氣!」「打人是不對的」等等。甚至可以進行釋放憤怒的訓練,就是在腦海中構建一個憤怒場景,比如當著鄰居面父母打了自己兩個耳光,然後用心體會這種情緒,下意識地大聲喊出「我真的很生氣」,這種訓練可以選讓我們釋放出緊張、不安的情緒,下次在遇到同樣問題時也會更好得解決了。
原生家庭之傷給我們帶來的,也是一種關係、情感和經歷的喪失。
儘管孩子們還沒有長大,但是有一天他們也會體會到童年陰影給心靈帶來的變化。從本質上來說,原生家庭之傷是一種關係、情感和精力的喪失,而這種喪失如同死亡一般,既不可逆也無法彌補。
因此,我們必須意識到父母的責任,並且將積極向上的態度傳遞給孩子,讓他們也可以像成人一樣感受到快樂、陽光和美好。當不利情緒來襲時,父母要先進行自我安撫,讓自己平靜下來,然後才是尋求解決之道,在事情過後可以進行問題復盤,發現處理孩子問題時的不足或成功之處,然後進行改進或保持。父母的一舉一動都在孩子眼中,一定不要讓這種缺失成為自己一生的遺憾。
建立健康的親密關係,打破創傷傳遞的魔咒
人與人之間需要健康的親密關係,這既包括親人也包括戀人還包括朋友。有時候父母的不幸婚姻也會影響到孩子,比如一些錯誤的觀念「只有和伴侶白頭到老,我的人生才算完美。如果這段戀情結束了,我就有了一段失敗的經歷。」,「在好的親密關係中,我和朋友應該非常和諧默契,沒有矛盾與爭執。」
首先,所謂的「真愛」並不是具體指某一個人,而是指一段真實的親密關係。孩子長大之後想要獲得真愛,必須學會誠實地感悟與接納真我。影片中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遭到的創傷,必須通過積累內心愛與滋養的能量,釋放曾經被原生家庭禁錮的情緒,才能夠打破創傷傳遞的魔咒,直面自己的內心。
結語:
《你是好孩子》並沒有對於善惡的評判,每位家長都是初為父母,在教育之路上同樣需要學習和成長.儘管在成長之路上充滿了荊棘,但按照心理學中「發現即治癒」,只有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更好地教育子女,自己也會更好地成長。原生家庭對於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影片對於教育、成長的探討、親子關係的牽絆以及家庭的意義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相信你看完後也會感受到不同層面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