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老字號的武漢堅守:10年只漲價10%

2019-05-01     實話實說程明盛

武漢「景福記」成了一家「孤兒店」

武漢「景福記」10年只漲價一成

10年前在武漢礄口區利濟北路、利濟南路交界處中山大道上開店時,綠豆酥9.99元一斤,10年後主打產品綠豆酥仍只要10.99元一斤,10年里只在前幾年漲了一次價,漲幅10%。

送氣工陸軍向我說起他的10年用氣客戶「景福記」時,這個信息讓我吃了一驚,腦海里跳出「良心店」三個字,便有了探究的願望,想知道,這是一家怎樣的店。

上篇帖文《一個武漢送氣工眼裡的餐飲業:餐館生意少了一半》里,敘述了陸軍與「景福記」潘姓姐妹老闆結緣的事。2009年,潘姓姐妹將成都市景福記食品有限公司 「景福記綠豆酥」連鎖品牌引進江城武漢,開張之時,長期在漢正街一帶送氣的陸軍看到店家新張,找到潘姓姐妹老闆,主動向她們推銷自己的液化氣。姐妹倆被他的熱情感染,退掉了剛剛接下的一個送氣工的單子,改用了陸軍的液化氣。此後,姐妹倆店裡深夜來了原料綠豆,都找陸軍幫忙叫「扁擔」,活兒少的時候,陸軍一個人趕過去把貨卸了,也不收錢,雙方建立了信任,10年里不離不棄。

跟著陸軍的敘述,潘姓姐妹「景福記」背後的營生徐徐展開,揭開了一個老字號武漢10年堅守的基因密碼。

中午,陸軍送氣路過「景福記」,店門口排著幾個人,這是武漢店家眼下難得一見的景觀。陸軍說,以前「景福記」興旺時,店門口排著10多米長的隊伍,有時一爐餅出來,三個人就分掉了,有的客人要等兩三個小時才能買到餅。

「景福記」店面很不起眼,只有不到20平方米,售賣台後面擺著2台烤箱,中間操作台上,4個人正在手忙腳亂地包餡,然後將滿盤130個餅送進烤箱。一盤餅要烤10多分鐘才能出爐。

從早上8點開門到晚上七八點收檔,一天下來,店裡要烤三四千個餅,現做現賣,餅不過夜。而前些年最高峰時一天要烤上萬個餅,最忙的時候,要忙到凌晨24時甚至1點左右,等於一天忙十七八個小時。

店裡顯得逼仄,有些轉不開身。順著店角的鋼製樓梯上到暗樓,這裡是跟隔壁貴哥滷肉卷店共通的空間,貴哥店沒有用暗樓,全部給了「景福記」。這裡是「景福記」做飯的地方,放些原料。

姐妹倆的店子,高峰時一個月要用200多瓶氣,一年就是2000多瓶氣,陸軍隔天就要送幾瓶氣過去。

「景福記」用氣不只在店裡,還有餡料廠和住處。陸軍說,「景福記」用氣最多的不是店裡,而是做餡料的廠。

天氣冷的時候,姐妹倆家裡的熱水器一個月都要用上十瓶氣,做飯,洗衣,洗澡,尤其每天要用熱水洗抹布。

綠豆酥的精華在餡料里,餡料正是姐妹倆用功最深的地方,也在武漢食客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一個「景福記」食客留言:喜歡它的餡,做得好細膩,就好像是豆沙一般,應該是放了糖吧,整體是偏甜的,外皮很酥軟,雖然偏軟但是整體性很好,一口下去不會散架,總之很好吃。

陸軍常去的餡料廠十年里換過幾個地方,目前在長堤街一處私房,是一套兩居室,跟店子只有300多米距離,由姐姐的老公守著。

做餡料的房子濕熱難耐,既不用空調,也不用風扇,怕蒸好的綠豆吹枯了,影響味道,因為餡料怕冷,熱一點倒不怕。

做餡料的活很繁瑣,先將開了口的綠豆炒了蒸熟,搗成綠豆泥,加料,要蒸幾次,弄好後隨時送到店裡。

餅皮則要用精製麵粉,先用食用油浸泡,一袋麵粉放兩三桶10斤裝食用油浸泡。

餡料廠的燃料一直在變,最初用電炒、電蒸,後來改用液化氣,也用過天然氣,現在為了省錢,主要用甲醇,只是店子裡的烤箱必須用液化氣。最多時,一天燃料費就要800多元,現在減到300多元,少了一半還多。

原來綠豆由成都公司發運過來,送到餡料廠,深夜到貨時需要找「扁擔」加班卸貨。現在原料就近購買,賣主送過來,不需要單獨叫「扁擔」。

以前生意大旺時,餡料廠也擺了4台烤箱,主要烤包裝的餅,送到店裡銷售。

姐妹倆為這家店支付的月租金,10年前是6000元,現在是1萬元,幾年前最貴時漲到1.25萬元,漲了一倍。

「景福記」店子是房東早年自建的民房,原來是木板樓,前幾年中山大道改造時,政府為沿街老舊門店整修了屋面,搭建了鋼質暗樓,裝了鋼製樓梯。

姐妹兩家人就近租住在100多米外的三居室里,家裡來了客人,只能臨時擠住在大廳。

以前店裡外聘了2名員工,做陷料的地方也曾作為臨時宿舍住人。

來武漢開店前,姐妹倆長時間在新疆伊犁做服裝和小百貨生意,後來到親戚在成都開的「景福記」加盟店學了手藝,轉到武漢考察幾個月後,選中漢正街旁邊,開了成都公司在武漢的第一家「景福記」,開業之後就異常火爆,天天門前排起長龍,有的人排隊兩三小時,就為了吃一口這裡的綠豆酥。

這家「景福記」的異常火爆引來許多跟風模仿者,曾有老闆租下「景福記」隔壁的隔壁檔口,跟這家「景福記」做同樣的餅,買一斤送2兩,但做了一年多就做不下去了,現在換成一家手機店。

姐妹倆加盟的「景福記」公司也曾到武漢開直營店,但沒能火起來。

3年前,姐妹倆的母公司堅守不下去了,項目關閉,她們的店成了「孤兒店」,就這麼堅守著,原來的配料渠道需要自己組建,自己就近購買原料配料,不過,這反而降低了他們的原料和配料成本。以前,公司用的綠豆、精製麵粉、糖、食用油等,都由母公司配售。

店裡常年需要零錢,陸軍就將自己收到的零錢攢起來,送氣時幫姐妹倆送去,姐妹倆收了袋裝硬幣,也不過秤,陸軍報個數字,姐妹倆就如數給錢。在姐妹倆眼裡,陸軍更像一個親戚。前兩年,陸軍的孩子出生時,姐姐找到醫院看望母子,送上超千元大紅包。後來,一次次要求陸軍把孩子帶到家裡玩。

姐妹倆的店是一家典型的家庭店,主要由姐妹夫妻和姐姐的女兒守著,姐姐的母親帶孩子,抽空來幫幫手。實在忙不過來才請親戚和外人,最多時店子裡外聘了2人,餡料廠請了2個親戚,也就是說,除了他們一家人,最紅火時要額外開4個人工資。

在陸軍眼裡,這是一個重情重義的家庭,家人之間沒有經濟上的小算計,這也許是這家「景福記」長盛不衰的家庭原因。

姐妹倆各自有了孫輩,上面還有各自的老人,四代同堂,放在普通家庭,常年一個鍋里吃飯,尤其店裡只有一本帳,很容易生出嫌隙。而這個家,沒有因為錢的事情紅過臉。

在這家「景福記」,妹妹的老公負責賣貨,妹妹管錢,姐姐的老公蹲守餡料廠。姐姐的老公幹活任勞任怨,沒什麼脾氣,說姐妹合夥做生意,自己從來不過問錢的事,干好自己的活就行。

店裡,大姐抱著自己的外孫,女婿是來店裡打工留下來的,現在沒在店裡做了,改去漢正街給人送貨,自己也拖貨。

這是一個閒不住的家庭,幾年前中山大道改造時,店子封了3個月,全家人出外打零工,收廢品,當保潔員,高空作業洗玻璃,什麼活都做。陸軍說,這家人屬於不撈個魚就撈個蝦的人,勤扒苦做,閒不住。

10年了,一家人每天做一樣的事,姐妹倆做得有些膩了,萌生了退出的想法。

妹妹每天蹲守作業台,天天包餡,捏餅,手部有些變形,腰有些佝僂了,落下了頸椎病,眼睛也近視了,戴上了眼鏡。

姐姐說,要是找到別的門路,就不做餅了,這一行太累人。

2019-05-01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q-RZC2wBmyVoG_1ZT7D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