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寧、汪靜波:財富管理機構的高門檻,高在哪裡?

2019-08-06     華人家族財富

Photo by Erico Marcelino on Unsplash


1.唐寧眼中「贏在未來」的能力

宜信創始人、CEO唐寧最近接受媒體訪問,談了許多看法。我梳理了一下,大致有這麼些內容,包括加大家族辦公室布局及落地,同時面向(超)高凈值人群和大眾富裕人群兩個戰場發力。獨立財富管理行業在轉型升級中,每一個機構都在摸索前行。唐寧作為行業中有影響力的資深從業者,他的布局代表著一種思考方向。我比較關注的,是他針對財富管理機構建立高門檻的一些觀點。唐寧認為,核心競爭力有3個:

1.國際化能力。客戶的需求越來越國際化,倒逼機構的能力建設要真正國際化。但這個能力對許多機構來講,是「高難度的」。

2.非常強的投資能力。領軍的財富管理機構,一定要建立強大的投資能力,而不能僅僅是基於大牌產品去代銷的邏輯。

3.科技能力。客戶的需求越來越個性化,不能再像過去那種用人工的手工操作去滿足客戶的需求。科技的運用,也不僅僅是在客戶體驗方面,財富管理機構自身的管理和人才培訓同樣需要藉助科技的力量。

他說,真正能夠具備上述3種核心競爭能力的財富管理機構,才能「贏在未來」。

宜信創始人、CEO唐寧


2.汪靜波的公開信

8月5日,諾亞掌門人汪靜波選擇在其個人公眾號上發出一封致員工信。名為致員工信,實際上也是致客戶信,致社會公眾的公開信。汪靜波寫信的用意,無非是自勉、打氣、鼓勁,也意在描繪一個有長遠未來的諾亞。信的內容,我歸納一下,大致講了3個方面:

1.諾亞近期的數據很好;

2.諾亞的原則都仍在堅持;

3.敘說了一個勵志故事:《一棵受傷的樹》,寓意在於,曾經受過的傷害反而成為營養,使得這棵樹比其它之前順利成長的樹長得更好,更有免疫能力。

我注意到一個細節,汪靜波在署名後還標註了寫信時間,是8月2日晚上11點59分。行業中人,確實都很辛苦。

不得不說,這封信的表達方式,非常汪靜波。從諾亞踩雷的「承興618」事件發生以來,整個諾亞、諾亞人特別是汪靜波本人,這40多天備受煎熬。「承興618」事件將如何解決,還不得而知。但從汪靜波有意釋放的數據看,諾亞承受住了這一波衝擊。汪靜波說,從6月18日事情公開後到7月31日,有近2000位客戶繼續選擇了諾亞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特別是投在線的凈值型、組合型標準化基金產品,投資總量超過70億人民幣。公布這些數據,如前所述,當然是有鼓勵員工及對外正面宣傳之意。旁觀者從中則可看出,諾亞仍有數量不少的客戶在支持與認可。

諾亞掌門人汪靜波


3.硬門檻與軟門檻

我把汪靜波的公開信與唐寧的觀點放在一起,想表達的是,他們都在陳述財富管理機構的高門檻。如果說,唐寧的3個核心價值能力算是「硬門檻」,那麼,汪靜波強調的原則、價值觀與面對磨難所應呈現的勇氣,是為「軟門檻」。中國的獨立財富管理行業起步發展10多年來,只不過勉強經過了蹣跚學步期,能力的積澱是不足的。當風雨襲來之時,行業、機構該如何面對,經驗、能力也都不夠。唐寧的3個能力論,指出了行業痛點。且不說國際化和科技能力,單單投資能力,許多機構也是相當欠缺的。從代銷邏輯到投資能力的真正提升,還有不短的一條路要走。其實,服務(超)高凈值客戶,僅僅投資能力也並不夠。特別是日漸勃興中的家族辦公室業務,所需要的能力,並不只是做好金融資產的保值增值。我把汪靜波此次公開信中闡述的期許和要求,視為行業與機構的一種「軟門檻」,無任何貶低之意。中國傳統文化講究柔中有剛——水也很「軟」,但力大無比。比如,她談及的「沒有資金池、沒有期限錯配、沒有高槓桿產品和剛性兌付」等各項原則,背後正是行業所應堅持的初心與價值觀。有時候,初心的堅持,是比提升「硬門檻」還要難的事情。又比如,財富管理機構在現有模式下隱含的道德風險,豈能忽視?包括諾亞在內,想要解決機構與投資者之間可能的內在利益衝突問題,也非一日之功。唐寧的「硬門檻」與汪靜波的「軟門檻」合在一起,構成了未來財富管理機構的高門檻。兩位行業大咖,從不同的維度在詮釋行業、機構應有的高度,值得業內思考。未來希望有所作為的財富管理機構,不妨從中有所感悟。

- The End -

撰文 汪曉波

ID:cnfamilywealth 非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pxjEa2wBUcHTFCnfirw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