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歷史上的十五位英雄人物(下),今天再說說最後五位英雄

2019-10-15     萌小糸說歷史

明朝歷史上的十五位英雄人物,主要講述了大明第一帝師劉基,帝王之將朱元璋,功貫古今的徐達,戎馬倥傯的傅友德,和尚軍師姚廣孝,"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愛國守疆的郭登,出將入相的楊一清,百戰百勝的王守仁,民族英雄戚繼光,抗倭虎將李成梁,遼左英魂孫承宗,"功到雄奇即罪名"的袁崇煥,愛國忠臣史可法,驅荷復台的鄭成功。

前兩天我們先說了前十位英雄,今天再說說最後五位英雄。

1、李成梁:鎮守遼東的抗倭虎將

明朝滅亡是綜合原因,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只是原因之一。只有李自成他們造反,明朝亡不了;只有小冰期災害,明朝也亡不了;只有瘟疫,明朝也亡不了;只有貪官污吏,明朝還是亡不了;就算最後北京丟了,崇禎上吊,南明朝廷都有很大機會。但是內有誤國官吏,黨爭造成朝局混亂,加上天災,瘟疫,外面有後金,裡面有闖賊,大量白銀湧入造成通貨膨脹,朝廷財政惡化。綜合因素加在一起,只能說是氣數已盡,是天命了。

其實李成梁在的時候明朝情況是不錯的。當時正是張居正改革的時期,倭寇已經平定,隆慶開關後對外貿易也開始增長,北方的邊防也是整個明王朝最安定穩固的時期,王崇古,譚倫,戚繼光,李成梁等名將把北方守備的固若金湯。民間也正是所謂的「資本主義」萌芽興起的時候。可以說形勢一片大好。至於為什麼短短几十年明朝就亡了,只能說是明朝氣數已盡,天命難違。

李成梁也知道努爾哈赤這個隱患,因為每一個華夏人都知道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但你不知道中國古代有養寇自重這個計謀嗎?沒有外敵,哪有他們這些兵油子生長空間,你為國家把所有敵人都消滅了,最後你要兔死狗棚被國家卸磨殺驢,所以李成梁他才會讓努爾哈赤壯大。宋明時期,中國是絕對的文官政治,武將的地位非常低,受那些文官的鄙視。對於李成梁來說,遠都不說就近的來說,戚繼光為國家剿倭寇褪蒙古,最後得到的是一個什麼樣的下場?就這樣一個朝廷,你還會為他效死力嗎?這不是李成亮一個人的錯,是整個中國歷史的悲哀,就算沒有李成梁和努爾哈赤,還會有新的武將坐視新的外寇壯大。

2、孫承宗:誓死忠於明廷的遼左英魂

就在加封嘉賞之後的三個月,古屯、大凌河等城都被毀壞,孫承宗派人重新修築。無奈這個時候清軍又突然壓境,孫承宗在慌忙之中趕往了荊州,還派了些人前去救援,但是因為遼東巡撫改變了出師的日期,導致前去錦州救援的吳襄等人被清軍歲打敗。而這個時候剛剛修好的大凌河又被毀壞了,於是朝廷中的許多大臣都責怪說是孫承宗修築破舊的城池導致看了這次失敗,還說孫承宗是喪師辱國。於是孫承宗就再次以病請辭,還上書了邊關政事十六件事,但是這些建議明思宗看了之後並沒有採納。孫承宗就在高陽城住了七年,儘管明思宗多次打算召用孫承宗,都被他給拒絕了。

公元1638年的時候,清兵再次大舉壓境,十一月的時候清兵到了高陽城。孫承宗帶著全家人守城,但是這個力量簡直是螳臂當車。很快高陽城破,孫承宗全家被擒住。最後多爾袞下令把孫承宗綁在馬尾巴上給拖死了。

3、袁崇煥:"功到雄奇即罪名"的悲劇

袁崇煥:在明末抵抗後金的戰爭中,督師薊遼,以非凡的英雄膽略和卓越的指揮才能,屢挫強敵,奮力構築並支撐著名的寧錦防線近十年,成為當時叱吒風雲的名將。後來,袁崇煥因為率性敢言,得罪宦官,對其復遼計劃的措施處處作硬。最後竟不幸死於金人的反間計和明朝廷的黨爭,落得個"功到雄奇即罪名"的下場。

4、史可法:梅花伴忠臣

崇禎元年(1628年)進士,任西安府推官。後轉平各地叛亂。北京城被攻陷後,史可法擁立福王朱由崧(弘光帝)為帝,繼續與清軍作戰。官至督師、建極殿大學士、兵部尚書。弘光元年(1645年),清軍大舉圍攻揚州城,不久後城破,史可法拒降遇害,當時正值夏天,屍體腐爛較快,史可法的遺骸無法辨認,其義子史德威與揚州民眾隨後便以史可法的衣冠代人,埋葬在城外的梅花嶺。

史可法死後南明朝廷諡之為"忠靖"。清乾隆帝追諡為"忠正"。其後人收其著作,編為《史忠正公集》。

5、鄭成功:驅荷復台名垂青史

鄭成功:坐在胡床上,讓人上酒,他翻開《太祖訓》逐章閱讀,讀一章就喝一杯酒。讀到第三章時,鄭成功長嘆一聲:"自從國家飄零以來,我枕戈泣血十七年了。現在即將離開人世,忠孝兩虧,死不瞑目。天啊,天啊,為何忠臣如此難當?"鄭成功知道自己就要離開人世了,他把藥拋在地上,頓足撫肩,大呼而逝。鄭成功死時雙手覆面,表現出無顏見九泉下的明朝先祖的心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ppQq0W0BMH2_cNUgBcc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