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管不住嘴,常對孩子說的這4句話,原來危害性這麼大

2019-08-28   動歷盒育兒袁老師

文/動歷盒袁老師

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需要依次建立兩個幸福感,第一幸福感和第二幸福感

第一幸福感是指孩子對自己無條件的接納,愛自己,愛別人,這是由內而外的幸福感,會伴隨孩子的終身。

第二幸福感,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獲取的快樂:父母的肯定和讚揚、玩樂、同伴交往、遊戲、學習、新獲得一項技能、得到心儀的禮物等。

第二幸福感來自於孩子和我們的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有了第二幸福感,才會慢慢建立第一幸福感,父母稍有不慎,隨意出口的消極、粗暴性的言語瞬間可能就會破壞孩子幸福感的建立,影響孩子的心理成長。

孩子的幸福感來自生活的點點滴滴

所以父母對孩子說的每一句話,對他們幸福感的建立和心理成長都會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因此,父母在跟孩子說話時要注意說話的方式和內容。積極的語言會帶來積極的結果;而消極的語言會給孩子帶來負面的影響。這樣的四句話最好不要說:

一、「你咋這麼笨呢?真沒有用!」

這可是非常有定性的一句話,即便不笨的孩子聽多了可能也會變笨。日常生活中,有些時候孩子做錯了事,或者做的事情不如家長所願,或者動作不夠靈敏等,家長感到氣餒,一時性急就會脫口而出,但家長雖然藉此宣洩了,卻在孩子的傷口上灑下一把鹽。

這使我想起一部印度電影《地球上的星星》,小主人公是一位8歲的小男孩伊夏,有著閱讀障礙,學業非常糟糕,還時常惹麻煩,超出家庭所能承受的範圍,於是被送到了一所寄宿學校。幸運的是,他碰到了一位懂他、賞識他的美術老師尼克。在這位老師的關心、愛護下,伊夏慢慢成長了起來。尼克對伊夏父母說的一席話讓我記憶猶新:「所羅門島上的土著們耕種土地的時候,他們並不砍樹,他們只是圍著樹喊叫、怒罵、詛咒,一段時間後,樹自然就凋謝枯萎了。」一棵樹況且如此,何況一個心靈稚嫩的孩子。

要帶著關懷,以鼓勵的語言來激勵孩子,以客觀的語言指出孩子的不足,告訴他該如何改進,而不是不分青紅皂白地給孩子貼上不好的標籤。

印度電影《地球上的星星》美術老師尼克帶給孩子光亮

二、「你看看人家多好,你再瞧瞧自己。」

諸如此類相互比較的語言,可能會讓孩子產生羞愧感,產生不如別人的自卑心理,特別是當著大家的面說。家長難免都會產生比較的心理,誰家孩子成績好,誰家孩子哪方面突出等等,但家長一定要客觀地認識到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要善於發現自家孩子身上的特長與優點,而不該將自家孩子的缺點與別的孩子的優點來比較,這樣反而會讓孩子更加沒有自信,你越說他不行,他就會覺得越不行。

父母要看到孩子的閃光點,同時正視孩子的弱點,提出建議性的意見,讓孩子改進,這才是正確的做法。

三、「別動,你會弄壞的」

「別碰,這個東西很髒的。」「別跑,你會摔倒的。」諸如此類的語言容易扼殺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其實這種弄壞、摔倒的後果幾率非常小,提醒不提醒都是一個樣,只表明家長對孩子的能力不夠信任。這只會讓孩子沮喪,也容易讓孩子產生凡事往壞處想的消極心理。

家長在保證孩子安全的情況下,應多鼓勵孩子去探索,去嘗試!

過多的禁止性話語會限制孩子的探索

四、「你哭什麼哭?有什麼好哭的!」

人有七情六慾,有喜怒哀樂,這是正常的情緒表現。「有什麼好傷心的?」「有什麼好生氣的?」諸如此類的語言否定了孩子的情緒體驗與情緒表達,久而久之,孩子面對這些消極情緒時,會產生無助與惶恐的感覺,或自我壓制,或自我逃避,或尋求另外的宣洩方式。

正確的做法是理解孩子當下的情緒,了解產生的原因,引導孩子去正視並調整。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語言,凡是給孩子貼不良標籤、打擊、嘲笑、不信任孩子的語言都是負面的。你若想從反面激勵孩子,這就要看你的方式方法,以及孩子的個性,擇合適的時機而行,否則只能適得其反。

我是動歷盒袁老師,動歷盒創始人,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兒童正念教育、原創育兒工具和學習單推行者,從事過十多年的家庭教育輔導、兒童培訓和心理諮詢工作,擁有家庭教育類版權245項,專注於3-12歲孩子的家庭教育,致力於將家庭教育方法圖表化、工具化。歡迎關注,一起交流!點擊下方【了解更多】,進入我原創育兒產品小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