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信息技術監控人類行為邊界,防止出現大災害

2020-01-27   行者啊

隨著人類科技手段的提升,自由度越來越大,但自然界總會在人類最得意的時候,給出一些警告,而天災或者人禍,多數恰恰是由於人類的行為越界了。

對人類構成整體性威脅的天災人禍的主要是飢餓、疾病和戰爭。其中戰爭的起因主要是為了爭奪資源,屬於人類內部的矛盾,而疾病和飢餓卻有相當一部分和人類的邊界行為有關。人類吃了不該吃的東西,做了不該做的事情,可能引入動物身上的病毒細菌,招來疾病。人類大面積污染生態破壞環境,可能致使糧食生產出現危機,爆發饑荒。


事實上,人類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在幾十萬年的成長過程中,人類和自然界其他物種已經達到平衡,共同制定了行為邊界,只要不越界,人類和其他物種就可以相安無事。

千百年來,人類為了對治「餓病」,制定了一份長長的清單,清單中的食物提供了足夠的營養。這份清單就是邊界,食用清單中的食物是安全的。


同樣,對於環境,人類也總結出一套和諧相處的規則,古人講究天人合一,而不是人定勝天。只要尊重環境,環境也會回饋人類。

地球上的很多微生物、細菌、病毒遠比人類強大得多,它們具備毀滅人類的能力。而只要人類在共同制定的邊界內活動,就能與其他物種和平共處。但人類的錯覺隨著科技的發展卻越來越厲害,似乎每一次大的災害後,人類都能夠掌握更先進的技術,反而增強人類的能力,人類的活動自由度又大了一圈,此時的邊界好像也大了一圈。


近200年,人類經過歷次的工業革命和科技革命的發展,能量越來越大,成為地球的王者。隨著能力的提升,人類不再滿足於現有的邊界,人類試圖重新定義行為邊界,然而打破平衡必然引發動盪。


實際上,我們能發現,這些邊界在保護著人類,而保障這些邊界的是人類的道德,只有在道德無力時,才有了法律法規去強制。然而法規是有漏洞的,在信息時代,需要我們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強化對邊界的監控,以防止越界行為而招致災害。


當人類跨過兩次工業革命,進入信息時代,信息技術就成為這個時代最有價值的工具。人們正在利用信息技術防災減災,同樣,我們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監控人類的行為邊界,更好地預警災害的發生,減少災害的危害。


首先我們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明確邊界,利用物聯網布控邊界,實現對邊界的「可感知」,其次,形成一個統一的防災減災平台,利用雲計算和大數據技術,在災害前,實現對邊界行為的預警、聯動;在災害中,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支撐決策;在災害後,利用信息技術,實現對災害過程的復盤,再次利用數據,完善災害的預警機制。


技術只是手段,是在人類不自覺,疏忽大意的時候的提醒,融入規則的技術手段幫助法律法規,不知疲倦地監控著所有人的行為。通過大數據進行分析預警,發現歷次災害發生前中後,看似不相關的事物之間的聯繫和發展規律。


人的天性就是好了傷疤忘了疼,鬆懈、疏忽是人的常態,而技術不會,信息技術可以不知疲倦地扮演著提醒、強制的角色,為人類豎起一面高高的牆,保護人類整體的發展。


技術總會有漏洞,道德相對無漏,此時道德不是約束,而是保護。在能力增強的同時,用道德約束,自覺地「為道日損」,才是對人類整體最好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