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夢+公益」讓更多青年追逐詩與遠方

2020-06-22     閩北日報

原標題:「築夢+公益」讓更多青年追逐詩與遠方

17日傍晚,夕陽灑落餘暉,晚霞染紅天際,天游峰下,伴著蟬鳴聲聲,孩子們用畫筆勾勒出眼前美景,武夷山東東西西美術中心的老師們在一旁悉心指導。

在南平全市,像東東西西美術中心這樣,提供公益培訓名額的教育機構共有109家,2020年「築夢計劃」項目推出40多天來,吸引了823名孩子報名參加。

為積極響應共青團中央實施新興青年群體「築夢計劃」工作部署,將團的組織優勢和智力優勢導入基層,共青團南平市委通過「築夢+公益」,讓更多青年追逐自己心中的詩與遠方。

凝聚青年力量,「築夢計劃」起航

「現在有很多青年在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興領域裡發展,基層團組織不僅要適應新興青年群體的發展趨勢,還要找到與他們聯繫的抓手,凝聚新興青年的力量,幫助和引導他們成為共青團的夥伴。」團市委統戰部部長葉添告訴記者。

去年,團市委提出「築夢+公益」理念,啟動第一批新興青年群體「築夢計劃」培訓項目,把服務引領藝術青年納入夯實青聯社團基礎工作的重要內容,滿足他們素質提升、職業發展等成長需求。

「築夢+公益」項目一經推出,立即吸引了大量青年社會組織,全市10個縣(市、區)各類藝術青年團隊紛紛以各種形式成立「築夢計劃」實施機構,參與到活動中來。

第一個響應活動的是大舞夷·舞夷天下街舞中心創始人高健。在抖音、微信等平台上擁有大批粉絲的高健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我想的是如何送給貧困山區孩子一份街舞公益課程大禮包。」

在團市委的指導下,高健組建了南平市「築夢計劃」街舞聯盟,並從「圈子」里招募了一批「築夢人」,通過「送課下鄉」等形式,把課程帶給孩子們。他們一邊帶著孩子體驗街舞的魅力,一邊分享自己的追夢歷程,鼓勵孩子們努力奮鬥、築夢未來。

開設公益課堂,搭建橋樑紐帶

今年的「五四」青年節,團市委發起成立了南平市青年文藝工作者聯盟,並啟動新一輪「築夢計劃」公益培訓課堂活動。

團市委、市青年聯合會廣泛聯繫發動全市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徵集網絡公益課程,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醫護人員和疫情防控一線工作人員的子女提供一學期的全免費公益興趣培訓課程。

覆蓋全市十個縣(市、區)的109個培訓機構和個人響應號召,提供3700多個公益興趣培訓班名額,涵蓋聲樂、器樂、舞蹈、美術、科學、語言、書法、攝影、武術等各個門類。

南平市美椏藝術教育為公益課堂提供了5個美術課程免費名額,開放報名不到一天就滿員了。

機構負責人鄭婷:

很多像我們這樣的藝術機構,都有自己的「公益夢」。疫情期間,我們已經自發開放了100多節免費線上課程。

政和縣凡音琴行藝術培訓中心接收了10餘個來自貧困家庭的孩子,「我們非常願意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通過公益活動讓他們實現藝術夢想。」培訓中心負責人陳乘雲說。

目前,109家培訓機構的藝術領域新興青年與823名建檔立卡貧困戶、醫護人員和疫情防控一線人員的子女結成「築夢組合」。

共青團組織通過「築夢計劃」引導培訓機構新興青年參與社會公益事業,不僅搭建起共青團、青聯組織聯繫新興青年群體的橋樑紐帶,更創造了一個新興青年群體展示其勵志、奮鬥、追夢精神的廣闊舞台。為了實現精準對接,團市委還搭建了申報對接網絡平台,引導「供需」雙方通過網絡渠道實施科學匹配,大大提升了服務效率。

創新工作模式,孵化青春夢想

團組織如何讓青年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如何使團幹部走近青年、了解青年、做青年摯友?如何在服務青年中有效把「工作對象」變成「工作力量」?「築夢+公益」,正是團市委在探索回答這三個問題過程中的嘗試,也是圍繞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推進「四聯四促」機制的實質性舉措。

南平市「築夢計劃」聲樂公益課堂負責人鄭蔭文:

團組織讓許多有夢想的青年凝聚在一起,在孵化青春夢想中成長成才,使青年形成了回饋社會的強大合力,「社會認知」逐漸上升到「社會認同」。

「這項工作很有意義,不過仍然有一些困難需要解決,如不少住在村裡的貧困戶受限於路程太遠而放棄了給孩子報名。」 葉添介紹,「接下來,我們考慮推動更多新興青年群體帶著公益事業走進田間地頭,同時發起線上公益課程,讓更多的孩子通過在線學習的模式享受到公益活動的福利。」

在實施「築夢+公益」的基礎上,團市委還計劃採取社會化動員的方式,探索「聯繫一個界別,下沉一批隊伍,打造一個項目,成就一個夢想」的工作模式,有機融合團組織、青聯、社團等各方力量,逐步打造共青團緊密聯繫新興青年群體的「圈子」,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持續把優質資源導入鄉村和社區,推動「築夢計劃」常態化、可持續發展。

來源:閩北日報(張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pgNz23IBnkjnB-0zu_B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