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外貿訂單被延遲或取消 企業應減損防風險

2020-03-25   棉紡織技術

  伴隨著國外新冠疫情的快速擴散,紡織外貿公司正面臨新一輪的工作壓力,因為海外疫情的原因,很多外貿出口訂單被延遲或取消,這是目前中國外貿工廠正在承受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的第二波壓力。那麼紡織外貿企業該如何去應對這場「戰疫」,才能將最大程度降低損失呢?

  因對措施:

  一、適當調整內外貿比例

  很多布老闆都表示,接下去會適當調整內外貿比例,來減緩疫情帶來的影響。

  一家主要做義大利、韓國訂單的企業負責人表示:「今年我們雖然暫時還沒有接到取消訂單的通知,但是一季度的量比去年縮減了很多,接下去我們會好好發展內貿,現在國內疫情基本控制住了,百廢待興,或許是一個好機會。」同樣,一位做尼絲紡面料出口的老闆也透露道:「單量比去年縮減了20%,目前訂單能做到4月底,接下來會考慮內貿比例多一點,但是內貿也有弊端,客戶的回款比外貿時間長,大部分都在3個月甚至更久,因此內貿也不好做,今年這個形勢真的是難了。」

  誠然,在國外疫情沒有得到有效控制的情況下,將業務重心轉到國內不失為一個良策,但布老闆同時也需要了解,如今內銷市場已經是僧多粥少,行業競爭十分激烈,越是這種時候,布老闆越要注重自身的產品品質,這樣才有足夠的實力在競爭中取勝。

  二、降開工,轉兩班制為三班制

  保證足夠的現金流

  都說現金流是一個企業的「生死線」,在新單難以為繼的情況下,很多布老闆都認為對於公司來說,沒有訂單,也就是沒有進帳,但是人力和房租成本又難以卸下,如果有貸款,每個月還要還貸款以及利息。因此,接下來縮減開支極為必要。

  「接下來我們可能會適當減產來緩解資金以及庫存的壓力。」一位做仿記憶的廠長無奈道。「現在原料跌的很厲害,我們又沒有接到新單,只能生產一些常規品種,但是用的都是之前價格高的時候囤的原料,因此我們選擇下個月停一半的機器,庫存生產太多了也賣不掉,反而占用我們的流動資金(原料都是現金交易的)。」

  另外一家染廠負責人也透露可能會適當調整員工的工作時間,由兩班變成三班制。工人時間縮短,工資減少,可以減少點人工成本。

  從目前的行情來看,各個工廠的開機率在緩慢回升,但是去庫存緩慢,新單下達不暢,接下來,市場上產能又將處於過剩的局面,低價競爭一觸即發。因此,在行情不明朗的時候,選擇適當減產,或者調整工人工作時長等策略縮減開支不失為明智之舉。

  在市場不景氣的時候,很多廠家就會考慮減產、放假,在去年7、8月份就有很多織廠、染廠放起了高溫假,但是今年這種情況很有可能會提前,在接下去的訂單難以為繼的情況下,很多廠家都會考慮減產甚至放假。短期建議庫存較大的品種隨行就市、成交可適當讓利;庫存較低品種價格可暫時穩定,堅持按單生產、隨用隨采、嚴控庫存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