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說理」著力提升地方政府應急治理能力的六個實踐維度

2020-03-05     中國社科馬克思主義

新冠肺炎疫情是對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依靠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依靠各級政府的有力有效防控舉措,目前疫情防控形勢正在積極向好發展。從廣義的自然災害角度觀察,我國不僅是一個災害頻發的國家,而且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各類事故隱患和安全風險交織疊加、易發多發,影響公共安全的因素日益增多,加強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既是一項緊迫任務,又是一項長期任務。聚焦當前疫情的發生和全國性防控,針對疫情防控中暴露出的地方政府應急治理能力短板問題,全面加強應急管理工作涉及公共安全和社會穩定,涉及發展大局,無疑是適應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求的重大現實課題。

在新時代,面對新形勢,我國的政府應急管理與安全發展事業從實踐到認識,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2019年10月,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就明確提出要「健全公共安全體制機制」,「構建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應急管理體制,優化國家應急管理能力體系建設,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就此作出重要指示。早在2015年5月29日,中央政治局以健全公共安全體系為題進行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的方針,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全面提高全社會抵禦自然災害的綜合防範能力。2016年10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十八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2017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對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作了全面部署,並針對健全統籌協調體制、健全屬地管理體制、完善社會力量和市場參與機制、全面提升綜合減災能力、切實加強組織領導作了具體部署。2018年4月16日,根據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應急管理部正式組建並掛牌辦公,是中國應急管理工作的一次重要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可以說,適合中國現實國情的政府應急管理體制創新,不僅能夠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應急工作的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在履行職責過程中堅持和加強黨對應急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而且能夠科學構建國家應急反應戰略框架,進一步整合優化應急力量和資源管理,不斷完善具有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平戰結合特徵的有效運行機制,從總體國家安全觀與現代國家治理過程的角度,為應急管理理念提升到公共安全治理層面邁出了堅實步伐。

當前,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這一迫切任務,肩負著保護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和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使命。今年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上進一步強調:「要針對這次疫情應對中暴露出來的短板和不足,健全國家應急管理體系,提高處理急難險重任務能力」。總體來看,新冠肺炎疫情作為一場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不僅給國家治理帶來挑戰,而且在疫情暴發初期暴露了地方政府風險監測預警能力薄弱、危機決策能力不強、應急處置手段單一、應急指揮鬆散低效、危機溝通能力不足、數字化應急能力有差距等具體問題。為此,以疫情防控實踐為契機,從提升地方政府應急治理能力的具體實際出發,總結經驗、吸取教訓,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提出如下建議:

提升風險監測預警能力

健全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機制,從源頭上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真正把問題解決在萌芽之時、成災之前。一是樹立強烈的憂患意識。時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謹慎、見葉知秋的敏銳,密切關注轄區重大公共安全風險點,做到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二是積極做好應急準備。堅持關口前移、預防為主,不斷完善、演練各類應急預案,做好各類應急保障,做到未雨綢繆、有備無患。三是完善公共安全風險監測預警體系。加強風險識別、評估和監測預警,做好各領域風險隱患排查,尤其加強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新手段的創新運用,做到反應靈敏、精準預警。

提升危機決策能力

堅持戰略思維和辯證思維,加強多層次、多方位、多渠道的決策信息搜集,優化決策程序和手段,提高決策理性化水平。一是提升決策者能力素質。日常工作中要增強綜合能力和駕馭能力,有意識鍛鍊、培養決策者臨危不亂、冷靜從容的心理素質,勇挑重擔、守土有責的責任擔當,速度果斷、謀定而後動的決斷能力。二是提升信息分析研判水平。儘可能拓展信息渠道,第一時間快速、全面、真實地搜集危機信息,提升信息識別、篩選、研判效率,為準確決策提供信息支撐。三是善於問計於專家。危機時刻,要藉助「外腦」的作用,吸收專家學者進入決策團隊,利用他們的專業技能,提高危機決策水平。

提升應急措施精準性、有效性

堅持系統思維和精細化理念,分類指導、分區施策,提高應急治理措施和手段的精細化程度,提升應急水平。一是因地制宜、力求精準。各項應急預案、應急舉措不能應付糊弄、照搬照抄,要結合各地情況制定符合地方實際、有針對性的舉措,實現精準應對,事半功倍。二是區別對待、分類施策。應急措施要區分不同事件性質、不同響應級別、不同發展趨勢等因素,抓住主要矛盾,因情施策。三是強化法制化思維。加強執法監督,既嚴格執法,又避免簡單化、「一刀切」。如在加強疫情防控的同時儘可能方便社區居民生產生活,推動社區防控工作依法有序開展。發生生產安全事故後,不得採取同類企業全部停產等簡單化、「一刀切」執法措施,提高執法精準性和實效性。

提升應急指揮效率

堅持問題導向和實戰理念,優化指揮體系,提高指揮科技化水平,推動應急指揮效率大幅提升。一是加強溝通協同。保持應急管理部門與衛生、公安、環保、交通、氣象等部門常態、高效的密切聯繫,便於突發事件發生時協同應對,提高整體應急救援能力。二是建立科學合理的突發事件指揮體系。突發事件發生後,要按照權威、高效的原則建立突發事件應急指揮部和數量精簡、針對性強的專項指揮部,負責指揮突發事件應急和救援工作。三是提升應急指揮效率。開發、採用扁平化、可視化、點對點的應急指揮系統,集成應急管理綜合應用平台和應急指揮一張圖,推動多部門協同作戰,實現實戰扁平化指揮,提升科學決策指揮、處置能力。

提升危機溝通能力

樹立公開透明的理念,正確面對和坦然接受輿論監督,直面社會關切,占領信息高地,滿足公眾的知情權。一是轉變危機溝通理念。「輿情不是洪水猛獸」,不要一味堵而不疏,要正確認識公眾信息需求,及時準確發布權威信息、回應輿論關切,切實保障公眾的知情權。二是高效開展危機溝通。強化危機溝通團隊建設,常態下積極監測隨時預警,注重危機溝通預案的實戰化演練,戰時要迅速對外釋放信息,積極引導,掌握話語權,防止次生輿情擴散。三是加強新媒體應用。適應新媒體需要,積極入駐各類網絡新平台,喚醒「殭屍微博」,學會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而不是空洞說教、生硬冷漠的方式表態發聲、傾聽民意、開展互動。

提升數字化治理能力

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手段在應急治理中的運用,重構、變革與升級應急治理體系,提升應急治理能力。一是培養「數字化」思維。領導幹部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力量,積極融入網際網路、「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善於獲取數據、分析數據、運用數據」以最終「懂得大數據、用好大數據」。二是加強數字應急技術研發應用。加快區塊鏈、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5G等技術在應急相關領域的融合應用,為政府在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中應急響應提供支持。三是構建大數據應急分析模型。整合社會治安防控、自然災害預警、安全生產監測預警、信用監管等平台數據,構建一體化大數據應急分析平台,提升大數據對應急治理的綜合支撐能力。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劉傑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應急管理培訓中心博士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pQsHrHABgx9BqZZI4dC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