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被威脅,剛驗收就被「打臉」:不只是環保問題

2019-09-17     儀征檢察

來源:光明網-時評頻道

作者:朱昌俊

這幾年,環保是一個極容易出新聞的領域。最近就有兩則讓人詫異的相關新聞。一是9月12日晚,《問政山東》欄目曝光了在青島平度市田莊鎮寶落村村南,存在非法排放尾砂的情況,記者將情況舉報給了平度市田莊鎮安監辦。而就在舉報完大約10分鐘後,記者接到了一個神秘的威脅電話。當地應急辦工作人員泄露了舉報人的信息。

另外一則是,據澎湃新聞報道,廣東省廣州市南沙區一家金屬製品廠上午剛通過生產污水、生活污水處理等環境保護設施驗收,下午就被查出涉嫌多項嚴重環境違法問題。

記者舉報十分鐘後接到威脅電話,工廠上午通過環保設施驗收下午就被查出涉多項環境違法問題,這樣的事情放到一起,頗顯黑色幽默,但卻又很難說僅僅只是偶發的巧合。從具體事件來看,一個地方應急辦的主任將舉報信息直接透露給被舉報對象,戳穿了某些地方應急辦的「應急」底色——其應的可能不是事件處理之急,而是被曝光之急。而工廠上午通過驗收,下午就被舉報查出多起嚴重違法問題,除了工廠方面太「囂張」,驗收環節也難以撇清走過場的嫌疑。

這類另類、極端的現象,可以說驗證了環保監管中的一些潛規則。從近幾年環保領域的執法和監管來看,不管是「史上最嚴」環保法的出台,還是實際的環保執法行動,不可謂不嚴厲。但從中央環保督察和地方問政平台所曝光的案例來看,一些違法僥倖心理和長期以來的監管積弊,還未被完全破除。反映出來的,不僅僅是環保監管亂象,本質上還是作風、政風問題。

就比如,應急辦主任將舉報信息透露給舉報對象,而記者在十分鐘後便直接收到威脅電話,做法確實「露骨」,可除了這類極端情形,現實中又有多少舉報永無下文,石沉大海?甚至還有多少舉報,最終是被舉報者安然無恙,而舉報者「遭殃」?再比如,驗收後被立即「打臉」確實來得太快,可又有多少裝模作樣的驗收成了習慣?如果不是意外的民眾舉報和突擊檢查,多少「假裝」的驗收被光明正大當真了?

某種程度上說,環保監管固然需要考慮自身的規律,但其所遭遇的普遍性掣肘或許大於環保本身的特殊性。舉報人信息得不到足夠保護,舉報受理機制沒有剛性保障,驗收缺乏有效監督,這些發生在環保領域,同樣也可能出現在安全監管、食品、疫苗生產等其他領域。要破解癥結,不僅需要某個具體領域的精準施策,也有賴共性機制的設計和落實。比如,亂象發生後,處理上是不是能夠罰當其責。

根據《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第二十六條,泄露國家秘密、工作秘密,或者泄露因履行職責掌握的商業秘密、個人隱私,造成不良後果的,給予警告、記過或者記大過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降級或者撤職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處分。將舉報者信息直接透露給舉報對象,並令舉報者遭遇威脅,這是否算情節嚴重?應急辦的工作人員如此熱心「呵護」被舉報對象,又是否存在不當的利益勾連?另外,上午檢查過關,下午查出問題,既要追責企業的問題,驗收是否有貓膩,同樣不容放過。(朱昌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pLtCPm0BJleJMoPMu-ue.html